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腱黄瘤病是一种线粒体固醇27羟化酶缺乏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表现的有利于临床医生诊断本病。文中就脑腱黄瘤病的临床表现、CYP27A1基因突变、病理和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研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很多,常涉及到不同的移植材料,但不同移植材料之间比较的研究较少见。 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3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1/2005-09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择2000-01/2005-09收治的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6例,其中异体骨-髌腱-骨移植27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1例,自体四股半腱肌28例。 方法:回顾分析21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8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和27例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和KT-1000评价疗效。检测术后住院期间患者体温。 主要观察指标:①关节活动范围。②后抽屉试验及KT-1000检查关节稳定性。③Lysholm和IKDC评分检测膝关节整体功能。④不良反应。 结果:随访26~79个月。3组患者终末随访的IKDC分级、Lysholm评分、KT-1000结果和后抽屈试验阳性率之间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3例膝关节10°屈曲受限;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组1例5°屈曲受限;半腱肌腱重建组2例屈曲受限。3组间膝关节屈曲受限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均无关节粘连、伤口感染、植入物断裂、螺丝钉松脱、髌骨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12例有不同程度的膝前痛。半腱肌腱重建组5例有不同程度的膝后痛。3组膝周痛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自体骨-髌腱-骨组最高,半腱肌组次之,异体骨-髌腱-骨最低。3组术后发热时间组间比较发现,异体骨髌腱骨高于自体骨髌腱骨和自体半腱肌组(P=0)。自体骨髌腱骨与自体半腱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44)。4例异体骨-髌腱-骨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持续果酱样液体流出,经换药、激素或消炎痛治疗后痊愈。 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均取得满意的结果,并且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手指伸肌腱的损伤,通常要通过外科重建伸肌腱的功能来达到伸肌腱平衡和稳定。实验观察正常手指伸肌腱拉伸力学性质和模拟伸肌腱损伤后以两种方式缝合屈肌腱的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 方法:实验于2006-02/2007-03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20个标本均由北华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②实验过程:解剖后暴露中指伸肌腱和展腱膜,将标本固定于电子万能试验机底座上,由钢丝绳吊钩沿伸肌腱纵行方向钩住、钢丝绳上端固定于试验机上夹头上,驱动机器,对标本施加拉应力,直至断裂。对断裂后的标本模拟临床手术进行移位缝合,对中指10个标本做了腱与腱移位缝合,另取10个标本做了腱与展腱膜缝合。分别对缝合后的标本进行拉伸实验。③实验评估:观察各组最大载荷、应力、应变值。 结果:正常组破坏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均大于伸肌腱腱与腱缝合组和腱与展腱膜缝合组(P < 0.05);伸肌腱腱与腱缝合组破坏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大于伸肌腱腱与展腱膜缝合组(P < 0.05)。 结论:腱与腱缝合组力学性能指标显著大于腱与展腱膜缝合组。  相似文献   

4.
摘要 背景:运动或疾病导致肌腱损伤,若未予以及时修复常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植入人工肌腱后,可形成类似生物腱的组织。 目的:分析运动导致肌腱损伤的原理,以及人工肌腱在运动导致的肌腱损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与人工肌腱在运动导致的肌腱损伤的应用的相关研究。 结果与结论:过度运动可导致肌腱断裂损伤,人工肌腱由细胞、生长因子及可降解生物材料构成,在植入人体后,能恢复患者肌腱原有的生物学特性,部分人工肌腱甚至可以增殖和合成胶原。随人工肌腱支架材料的降解,患者体内将逐渐形成在功能和形态上与正常肌腱相似的新生肌腱组织。且随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将出现更多应用于运动导致的肌腱损伤、断裂等疾病治疗的新型人工肌腱。 关键词:运动损伤;肌腱损伤;人工肌腱;生物材料;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8.041  相似文献   

5.
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 CTX)是线粒体酶固醇27-羟化酶缺乏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该病较为罕见且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多样, 平均诊断周期长达23年。本例患者为32岁男性, 以精神障碍为首次发病症状就诊, 治疗过程中步态不稳逐渐明显, 经多轮换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幼年有慢性腹泻病史, 体格检查可见双侧足跟腱结节, 神经系统检查示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 脑磁共振成像、左侧踝关节磁共振成像平扫呈异常信号, 基因检测提示CYP27A1序列突变, 诊断为CTX, 予以鹅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 患者好转出院。本文通过报道此例患者旨在帮助提高精神科临床医师对CTX的甄别能力, 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6.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表达可起到一定的防止肌腱术后粘连作用。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天然抑制剂6-磷酸果糖对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影响。 方法:取兔屈趾肌腱分离培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3种细胞分别加入6-磷酸果糖(实验组)或不加6-磷酸果糖(对照组)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观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下降(P < 0.05)。实验组3种细胞阳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率及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免疫组化显示加入6-磷酸果糖培养后,3种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广泛开展,腱-骨愈合的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成为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影响腱-骨愈合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移植物的固定方式、骨的性质、应力刺激以及移植肌腱与隧道的匹配关系等,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主要包括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阻断剂、骨保护素等试剂和间充质干细胞、物理方法的运用。目前在促进腱-骨愈合方面已探索出一些较有潜力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或者牵涉到复杂的实验室技术,在进入临床应用之前,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文献分析当前生物材料在修复运动性肌肉肌腱损伤方面研究现状。 方法:以“生物材料、运动损伤、修复、肌腱”为中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论文数据库2007-01/2009-12相关文章。纳入关于生物材料在修复肌肉、肌腱方面研究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9篇文献为主,重点对生物材料在修复肌肉肌腱方面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 结果: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运动性肌肉肌腱损伤的修复提供了可靠的生物材料和技术保障,生物材料修复运动性肌腱损伤具有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易被组织吸收、不易感染、无粘连及断裂、无排斥等现象,表现了其优势。同时人工生物材料的妥善运用,为肌腱损伤后的快速良好康复提供了可能及保障。 结论:肌腱愈合由内、外源愈合共同作用,以内源性愈合方式为主,同时又与腱鞘、腱纽及滑液等条件有密切联系;肌腱粘连多是由于外源性愈合参与过多及腱周损坏所致。 关键词:生物材料;肌腱;损伤;修复;数据库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34  相似文献   

9.
王锋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11):2083-2086
目的:肌腱断裂缝合术后粘连是常见的难题之一。观察当归注射液对吻合后的家兔肌腱愈合及其周围组织粘连的影响,探索一种防止肌腱粘连同时促进肌腱愈合的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5在湖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选用大耳白兔30只,制备肌腱吻合模型,造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 =10):当归注射液组每隔5 d于腱周注射当归注射液2.0~2.5 mL/只,连续4次;生理盐水组于腱周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②实验评估:术后2,4,6周,分别观察肌腱色泽、吻合处的愈合形态、腱内外膜增殖情况及胶原纤维生成和排列情况,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吻合口抗张力强度、粘连范围及肌腱滑动度。 结果:30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腱愈合情况:当归注射液组术后肌腱色泽正常,术后2周腱外膜增厚并桥接吻合口两端,腱内膜亦开始增殖;4周后腱内膜明显增厚,胶原纤维增多并与腱长轴基本一致排列;6周后吻合口腱纤维排列整齐,与腱轴方向一致。术后2周各组羟脯氨酸含量、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当归注射液组的吻合口抗张力强度、羟脯氨酸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 < 0.05~0.01),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肌腱粘连情况:当归注射液组术后2周肌腱开始膨大并渐增大,出现薄膜样粘连;4周膨大最为明显,吻合口间隙消失,6周吻合口膨大消失,粘连膜样消失,肌腱滑动度较大,腱外形恢复正常。术后2周各组肌腱滑动度、粘连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4,6周当归注射液组的肌腱滑动度大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 < 0.05~0.01),粘连瘢痕范围小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 < 0.05~0.01),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当归注射液局部应用可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加快肌腱的愈合速度,提高愈合质量;同时可通过抑制外源性愈合,减少或防止肌腱的粘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结构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双束重建更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半腱肌与股薄肌可对抗股四头肌收缩所导致的胫骨前移,具有稳定膝关节的作用,那么切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行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是否具有相同的效果呢?观察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6-03/2007-12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骨科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Y形重建后交叉韧带随访18个月以上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42岁。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于患者胫骨附着部游离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在后交叉韧带前束及后束股骨附着部分别钻直径5 mm隧道,在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钻直径8.0 mm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前束,用股薄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后束,在胫骨隧道外保留半腱肌和股薄肌腱的附着点,在股骨隧道外将半腱肌和股薄肌腱打结固定,不需要内固定物。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8个月做膝关节屈曲30°、60°、90°后抽屉试验,用 Lysholm-II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运动水平。 结果: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9例患者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18个月,8例所有角度后抽屉试验阴性,仅1例屈膝30°位阳性;术前 Lysholm-II评分平均55分(45~68分),手术后18个月 Lysholm-II评分平均88分(78~94分),总优良率 89%。 结论:应用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解剖结构,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但因例数有限,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内外学者曾用生物、非生物及药物等方法,诸如生物膜、透明质酸钠、纤维素密封胶等材料进行大量肌腱修复防粘连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的:观察肌腱损伤局部植入链霉素复合降解膜后腱周结缔组织的增生。 方法:切断SD大鼠跟腱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在肌腱断端缝合处植入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空白缓释降解膜。术后90 d行肌腱损伤局部组织学观察、羟脯氨酸含量和生物力学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组肌腱缝合处内部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均较其腱周围、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组、空白缓释降解膜组多;腱缝合处肌腱周围多为正常结构的疏松结缔组织,很少有增生的结缔组织长入肌腱内部;肌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最大抗拉强度、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表明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通过抑制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防止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长入腱内,从而减轻或防止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12.
背景:采用液态分子生物材料作为屏障预防肌腱粘连发生,存在药物降解快、流失量大、屏障作用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膜态屏障材料的研制开发。同时发现肌腱损伤后,腱细胞在多种内源性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但究竟哪一种因子是肌腱愈合的特异性因子,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将30只10月龄雄性leghorn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每只鸡的左足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断端分别包裹复合有表皮生长因子的胶原膜、单纯的胶原膜以及断端不加任何处理。术后4周,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光镜、电镜等观察。 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胶原膜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单纯胶原膜组肌腱粘连较轻,但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空白对照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重,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来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可降解胶原膜修复腱鞘可阻止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从而达到防止肌腱粘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多为间接愈合,即在肌腱与骨之间没有纤维软骨带而直接由Sharpey’s纤维固定。观察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09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胶原海绵组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每组12只。②实验方法:采用兔膝关节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悬吊固定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在骨隧道内加入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胶原海绵,胶原海绵组仅在骨隧道内加入胶原海绵。③实验评估:术后4,8,12周在移植物周围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天狼猩红和Masson染色,观察骨隧道和肌腱移植物间的界面组织学变化,采用Yamakado分类评价界面形态愈合类型,并对Masson染色切片作肌腱周围新骨形成的形态学定量评估。 结果:空白对照组2只白兔于术后第10周脱失。①术后4周空白对照组腱骨间有腱-骨分离,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腱-骨间充满结缔组织;术后8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形成Sharpey’s纤维,而空白对照组术后12周时开始出现Sharpey’s纤维。②术后4,8,12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白兔新骨形成面积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胶原海绵组(P < 0.01)。 结论: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促进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的愈合,促进腱-骨之间形成间接连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能促进体外腱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分泌,并促进鞘外肌腱的愈合,但其对鞘内肌腱的作用的资料较少。 目的:探讨外源性bFGF对鞘内肌腱愈合和粘连形成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5/2005-02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来亨鸡90只制备鸡右爪第3趾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30只。 方法:对照组:肌腱横行切断后原位修复。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在肌腱断端使用纤维蛋白封闭剂0.6 μL后,原位修复肌腱。bFGF组:在断端使用bFGF和内含bFGF 500 ng的纤维蛋白封闭剂混合物0.6 μL,原位修复肌腱。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8周,每组各取6只鸡进行大体、组织学检测;术后8周每组再取6只鸡进行生物力学测定。 结果:对照组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间各项观测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与对照组和纤维蛋白封闭剂组相比,bFGF组修复部位腱鞘、腱外膜及腱实质的新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好,胶原的分泌出现早,数量也较多;肌腱滑动距离较短,屈曲功和肌腱最大抗拉力较大。 结论:在肌腱断端使用外源性bFGF能促进鞘内肌腱的愈合,但也加重了肌腱的粘连。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目前两个以上移植物之间的比较研究还比较少见。 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3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分析,对比观察,于1998-06/2005-06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择同期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2例,其中异体髌腱移植87例,自体髌腱移植34例,自体双股半腱肌21例。 方法:回顾分析34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1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和87例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情况,随访31~84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和KT2000评价疗效,并检测术后住院期间体温。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分级。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 结果:3组间患者满意度、关节稳定性及功能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膝前痛发生率较异体骨-髌腱-骨、半腱肌腱组高。异体骨-髌腱-骨术后发热时间平均10.1 d,自体骨-髌腱-骨和自体半腱肌组分别为4.9 d和5.1 d,与异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例异体骨-髌腱-骨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持续果酱样液体流出。经换药、激素或消炎痛治疗后痊愈。 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相同,但各组间供区并发症、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将影响人们对移植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由于自体肌腱移植来源有限,组织工程化肌腱尚难以真正应用于临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是目前修复肌腱缺损尤其是多条肌腱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国内外学者对异体肌腱的获取、保存、处理、免疫学特性、临床应用和预后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异体肌腱移植技术日臻完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修复人体腱性组织缺损,但是异体肌腱的处理、免疫学特性以及移植后机械强度、术后粘连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反复冻融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同种异体肌腱的保存处理方法,主要原理是反复利用0~-60 ℃腱细胞最易损伤的冷冻温度,使得肌腱内细胞无活性,从而降低免疫原性。 目的:拟观察反复冻融处理对同种异体移植兔跟腱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水平的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2在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17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兔跟腱并带0.6 cm×0.4 cm跟骨骨块,按照组织库程序行60Co照射68 min,照射剂量为25 kGy。分为3组,-80 ℃冷冻,室温融解,反复冻融次数分别是1,3和10次,每组又抽取7条肌腱作生物力学测定,4条作组织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取肌腱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胶原Van Gieson染色和透射电镜扫描,观察跟腱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进行跟腱拉伸实验以观察生物力学变化。 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随着反复冻融次数的增加,腱束和胶原纤维排列变得混乱直至断裂,细胞崩解,并且由于冰晶形成造成明显的腱束间裂隙。生物力学方面,与冻融1次组比较,冻融3,10次组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能量及最大应力均显著降低(P < 0.05),其他指标如弹性模量、能量密度也有下降但不明显。 结论:反复冻融处理肌腱是一种有创的处理方法,正如组织学表现的可以引起细胞崩解、腱纤维紊乱甚至断裂等,最终会导致其生物力学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奚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 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 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酯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胆膜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缺  相似文献   

19.
心房粘液瘤是心脏常见的肿瘤,其生物学特性被认为是良性肿瘤,并发症主要是栓塞,右房粘液瘤主要导致肺栓塞,左房粘液瘤最常见的是脑栓塞,其次为体循环栓塞。而栓塞常造成多种多样的系统损害,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所以心房粘液瘤的危害性较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心房粘液瘤可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损害,有一部分表现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及继发的缺血或出血性损害,我中心已将一左房粘液瘤手术切除近两年后发现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进行了报道,本文结合近30年来的中外文文献对左房粘液瘤致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腱-骨连接处是整个移植物-骨隧道复合体的薄弱环节,所以腱-骨愈合的情况是关系韧带移植重建成败的关键。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潍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透明质酸钠混合制成混悬凝胶注射剂。48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48膝。 方法:实验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隧道入口处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做重建后骨道不予处理(未处理亚组);对照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骨道入口处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注入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亚组)。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大体观察肌腱移植物生长情况及在胫骨隧道内的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拉伸试验测定其生物力学的性能。 结果: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在术后2周隧道内见稀疏软骨样组织,4~8周时隧道内见沿骨隧道排列的软骨样组织,双股肌腱之间形成稳定组织连接。l2周时出现部分骨样组织包裹肌腱。其他亚组术后2周时隧道内仅为瘢痕组织,到术后12周隧道内肌腱与骨道壁之间仍充满瘢痕组织,未见稳定组织连接形成。4,8和12周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肌腱移植物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平均载荷高于未处理亚组与透明质酸钠亚组(P < 0.05),同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高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 (P < 0.05)。 结论:注入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肌腱移植物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