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产甘草及其愈伤组织中甘草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国产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黄甘草>粗毛甘草;云南甘草和刺果甘草不含甘草酸。除光果甘草根、茎、叶及胀果甘草、黄甘草、粗毛甘草茎的愈伤组织含有微量甘草酸外,其它愈伤组织均不含甘草酸。  相似文献   

2.
甘草在医药等方面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胡金锋  沈凤嘉 《中草药》1995,26(1):39-44
介绍甘草的分布、种类、组成、人工栽培、商品生产、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内容。着重阐述甘草甜素类、甘草次酸类、甘草葡萄糖醛酸类、甘草黄酮类、甘草中其它提取物、甘草汤剂与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并介绍了甘草甜素类药物的改良方法,为甘草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侯嘉  郭鸿儒  杨扶德  邵士俊 《中草药》2019,50(16):3923-3929
目的选取甘肃代表性区域(河西、陇中、陇东地区)野生和栽培甘草进行多指标成分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分析甘肃产甘草质量,为评价适宜生产区域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了多波长检测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7种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方法,结合因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甘肃代表性区域产甘草样品的质量。结果因子分析中,第1公因子与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2公因子与甘草素、异甘草素有较强的相关性,2个公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4.28%,能较全面地反映甘草的质量;聚类分析结果将25批不同区域甘草质量分为3类:I类甘草质量最好,主要是野生甘草及产自内蒙古杭锦旗的甘草;II类甘草质量较好,主要产自甘肃河西地区及甘肃陇西;III类甘草质量较差,主要产自甘肃陇中地区(白银)。结论甘肃河西地区及陇西较适宜大力发展甘草产业。通过多指标成分结合化学计量法可用于进一步评价甘草质量,判别适宜甘草生产的产地区划。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草废渣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建立HPLC分析方法对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指认,选择甘草废渣中含量较高的甘草黄酮B、甘草查尔酮甲、甘草二氢查耳酮醇为指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甘草废渣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与甘草类似,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经检测甘草废渣中甘草黄酮8、甘草查尔酮甲、甘草二氢查耳酮醇的含量分别为0.081%、0.55%、0.074%。结论:本研究为合理利用甘草废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草的药理作用及其用于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rrhiza inflate Bat),或光果甘草(Glyc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和甘草酸盐、甘草次酸等),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黄碱酮、异甘草黄酮、甘草素等)及甘草多糖类化合物等三大类成分.  相似文献   

6.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抑制IgE抗体形成、抗炎症介质及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活性.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光甘草定、甘草醇等)、甘草多糖和甘草酸是其抗炎、抗变应性炎症的活性成分.其中对异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和甘草酸的抗炎及抗变应性炎症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想  李冀 《江苏中医药》2019,51(5):81-86
甘草性平味甘,归脾、胃、心、肺经,为临床常用药,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甘草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皂苷类的甘草皂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类的甘草总黄酮、甘草苷、异甘草素、光甘草定,以及甘草多糖。近期的研究集中在甘草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抗炎杀菌、抗病毒、保肝、抗心肌缺血、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方面,而对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保护作用等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甘草其他有效成分及其综合作用的研究也还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6,(5)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甘草Glycyrrhizae uralensis、光果甘草Glycyrrhizae glabra、胀果甘草Glycyrrhizae inflate、刺果甘草Glycyrrhizae pallidiflora、黄甘草Glycyrrhizae eurycarpa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方法以1~3年生、不同采收期的甘草为原料,称重法测定其干重(产量的主要因素),HPLC法测定甘草苷和甘草酸含有量。结果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以及干重均依次为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刺果甘草黄甘草、3年生2年生1年生、当年秋季次年春季。结论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我国西北干旱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应选用3年生的甘草进行培育,最佳采收期为当年秋季。  相似文献   

9.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的镇咳祛痰作用甘草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埋活性,其制剂及复方在临床上常用于镇咳祛痰,但产生镇咳祛痰的有效成分仍不明确。本实验对甘草黄酮、甘草浸臂及甘草次酸进行了镇咳法痰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  相似文献   

10.
"十八反"中有甘草作为反药组合的记载,《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有甘草Glycyrrhixa uralensis、胀果甘草G.inflata或光果甘草G. glabra 3个物种,"十八反"中甘草属何物种不能确定。在《神农本草经》提出"甘草"作为正名前,甘草名称较为混乱;古代陕西、甘肃、四川、内蒙古等地均产甘草,与今乌拉尔甘草产地较为一致;历代本草著作中甘草的小叶形态、荚果、总状花序等植物学形态与当今《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甘草植物学形态基本一致,与乌拉尔甘草最为接近;综合分析"十八反"中所记载甘草为乌拉尔甘草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酸水解法提高甘草粉末中甘草素的提取效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索利用酸水解法制备甘草素的工艺。 方法: 首先证明甘草苷单体可酸水解产生甘草素,再利用酸水解甘草中甘草苷的方法制备甘草素。实验过程中利用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等辅助手段判断该方法的可行性。 结果: 甘草苷单体水解成甘草素的转化率为81.1%,甘草药材中甘草苷转化为甘草素转化率为63.2%。 结论: 酸水解制备甘草素的方法可行、简便且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2.
学习仲景方用甘草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仲景用甘草方计124方(《伤寒论》70方,《金匮要略》54方)。其中以甘草为君的方有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10方,以甘草为臣的方有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桔梗汤、栀子甘草豉汤等11方。可见甘草之功绝非仅“调和诸药”而已,作为君药或臣药自有其独特功效,不可等闲视之。现通过对仲景方的学习和运用,谈一些体会,并祈高明正之。  相似文献   

13.
甘草中甘草苷的测定及与附子配伍前后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甘草中甘草苷含量的测定方法,并探讨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甘草苷含量的变化。方法:以甘草苷为对照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中、甘草单煎、及甘草与附子舍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结果:甘草苷在1.4~14μg/mL(r=0.9993)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与附子配伍后舍煎比甘草单煎甘草苷的含量降低。结论:本实验中建立的方法操作方便、准确,为甘草生药及含甘草制荆中甘草苷含量测定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甘草与附子配伍,通过组分和舍降低附子的毒性,甘草苷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研究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从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克苏及和田等地区分别收集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各10批样品,依据课题组已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20个化学成分(2个三萜皂苷类、2个香豆素类、3个查耳酮类、13个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通过t检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 新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甘草苷、甘草酚、甘草皂苷G2及异甘草素是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差异化学成分。结论 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在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甘草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胀果甘草G.inflata 3个品种。不同品种甘草在某些化学成分上不仅存在含量上的差异,也存在种属特异性,药理活性也不尽相同。对不同品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建议将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作为3种甘草的Q-Marker。另外考虑到不同品种之间成分的特有性和各自的优势生物活性,建议可以将光甘草定作为光果甘草的Q-Marker,将查耳酮A作为胀果甘草的Q-Marker,以期为明确不同品种甘草Q-Marker及不同品种甘草药材质量标准建立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董红丽 《新中医》2011,(9):127-128
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h或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e Bat.的干燥根或根茎。处方用名为甘草、粉甘草、炙甘草、蜜甘草。甘草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蜜炙甘草甘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草与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甘草黄酮溶出过程的影响。方法以甘草苷为对照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甘草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甘草与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后分别在0、5、10、20、30、45、60、75、90 min测定甘草黄酮含量。结果甘草苷在2.20~11.00μg/m L(R=0.9994)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与附子不同比例各配伍组,随着时间变化甘草黄酮溶出增加,60 min后含量保持基本稳定,且在同一时间点甘草与附子配伍后合煎比甘草单煎甘草苷的含量降低,不同配伍比例后含量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论甘草与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影响甘草黄酮的含量,煎煮时间影响黄酮溶出过程,即甘草黄酮的含量与配伍比例和煎煮时间密切相关,实验结果可为附子甘草配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4个成分可作为甘草潜在Q-marker科学合理,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的含量,为不同产地甘草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国7省区12产地采集甘草种子,栽培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药草园,1年后每产地随机挑取15株甘草作为实验材料,利用ITS序列鉴定其基原,采用HPLC法测定其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含量,分析各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ITS鉴定结果表明甘草样品均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HPLC分析结果显示:甘草苷的标准曲线为Y=0.000 5X+1×10~(-5)(R~2=0.999 9),在0.113 7μg~0.854 1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异甘草苷的标准曲线为Y=0.000 3X-3×10~(-5)(R~2=0.999 9),在0.025 3μg~0.204 8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甘草素的标准曲线为Y=0.000 3X+1×10~(-4)(R~2=0.999 8),在0.009 3μg~0.092 7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异甘草素的标准曲线为Y=0.000 2X-7×10~(-5)(R~2=0.999 9),在0.004 6μg~0.030 7μg范围内线性良好。不同产地甘草中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山西应县甘草样品的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及异甘草素的含量均为最高,而黑龙江肇州县、新疆尼勒克县、额敏县、阿拉尔县甘草样品的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及异甘草素的含量普遍较低。且所有样品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不同产地甘草质量差异性显著,本实验结果可以为不同产地甘草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芍药甘草汤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研究大鼠灌胃复方芍药甘草汤和单味甘草汤后甘草酸、甘草次酸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希望对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方法 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含量。结果 大鼠灌胃芍药甘草汤组较灌胃甘草汤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显著增高,表明芍药与甘草配伍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芍药与甘草配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