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而在我国低位直肠癌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且多处于局部进展期。术前新辅助治疗观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以Miles手术为主的直接切除治疗模式.并在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提高肛门括约肌保留率等方面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疗效。然而.新辅助治疗具体方案目前并未统一。包括放疗疗程与剂量、化疗药物选择、远期疗效评价等尚存争议。本文拟就上述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是将术后的辅助治疗提前至术前,早期进行全身有效治疗以消除肿瘤微转移灶,同时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与新辅助治疗相比,TNT可能使病人具有更好的生存效益。目前,TNT主要有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两种模式,各具优势。对于远处转移风险高、试图避免放疗损伤和早期还纳造口的病人,可尝试选择诱导化疗模式;对于保肛意愿强烈,或拟行“观察等待”策略,以及直肠癌盆腔症状严重的病人,巩固化疗可能使病人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3.
4.
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已成为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取得的治疗效果令人鼓舞,但不同的患者其治疗效果还存在较大差异。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和对结直肠癌干细胞表型及功能特征、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信号转导通路、周围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对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个体化放疗、化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有效(cCR)外科干预的价值与诊治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经病确诊的37例直肠癌经新辅助治疗后cCR的临床资料.结果 未行手术组(A组)患者14例中随访2年局部复发3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2例;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组(B组)23例,病理学完全消失(pCR)15例,2年随访中局部复发1例.A、B两组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5.7%和4.2%,2年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5.7%和100%,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9%和100%,两组患者2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B组中T1-2直肠癌患者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有81.8%的cCR和pCR符合率.结论 达到临床完全有效的部分患者可达到病理学完全消失,但对于cT3-4直肠癌、病理组织恶性程度较高、影像学复查高度可疑及年龄<50岁或肥胖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应当谨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各新辅助治疗策略的优劣,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提供方向。方法 检索并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新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保肛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并未显著降低远处转移率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也未改善长期生存。越来越多的优化新辅助方案应运而生。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正被尝试应用于临床,结合新兴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以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并减少治疗相关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获益。结论 新辅助治疗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标准治疗策略,对新辅助治疗模式的探索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毒副反应,并改善生存预后。通过结合肿瘤分子生物学指标识别和筛选获益人群,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放化疗出现临床完全缓解或显著缓解后密切观察及局部切除已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新治疗策略.但由于放化疗后分期准确性低、临床与病理缓解的低符合率以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保留直肠治疗策略的确切适应证尚存争议,应结合放化疗疗效及放化疗前肿瘤分期确定具体治疗方式,对分期较早(如:cT0-2)放化疗显著缓解(如:ypT0-1)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可选择密切观察或局部切除,局切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策略,反之仍宜直接施行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方式可根据放化疗后分期重新评估,宜在放化疗后6~12周内进行。 相似文献
8.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nCRT)对直肠癌术后患者局部复发模式的影响。43例直肠癌术后患者中,术前行nCRT17例(nCRT组),术前未行n C R T26例(非n CR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复发模式(复发时间间隔、复发分型、复发症状,复发平面等)。nCRT组患者局部复发时间间隔较非nCRT组延长近1年,复发分型以侧壁型和后壁型多见,76%的患者复发平面在S2以下;非nCRT组患者以中央型复发多见,逾半数患者复发平面在S2水平以上。非nCRT组再手术切除及根治性切除率略高于nCR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RT可能引起直肠癌术后复发模式的改变,术后随访需适当延长,低位盆腔的侧后方和骶骨前区均是随访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10.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1岁,未孕。主诉:排粪习惯改变半年余。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排粪次数增多,每日3次.每次200-300g.不成形:粪便偶见混有暗红色血.出血量5.10ml/次。无腹痛、腹胀、头晕、恶心,无厌食、消瘦等不适。白认为“痔”而对症治疗无好转。故于2010年5月17日来我院就诊并被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其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11%。虽然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能治愈胰腺癌,但仅约15%胰腺癌在首次确诊时为可切除性疾病。新辅助治疗使得有些原本不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获得了R0切除的机会。LAPC新辅助治疗是基于目前治疗现状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逐渐为临床外科医生接受。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出现,使得20%~61%的LAPC经新辅助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例。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FOLFIRINOX)及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AG)明显提高了LAPC的手术切除率,是LAPC首选一线新辅助治疗方案。各医疗中心关于LAPC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选择、周期、评估指标、手术时机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术前全身化疗不足以使肿瘤降期达到手术指征的LAPC患者,可将联合化放疗作为初始治疗。对于不能耐受系统性化疗的LAPC患者,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控制局部肿瘤进展。胰腺癌的治疗靶点包括KRAS、EGFR、PARP及NTRK等。NCCN指南建议对所有LAP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指导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及参与新药的临床研究。胰腺癌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观察组)与同期48例单纯腹腔镜手术(对照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条件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患者。观察组淋巴结清除数明显低于对照组(8.3 vs. 15.2,P<0.01),其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行新辅助治疗后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师文聪|王楠|尹智渊|韦明光|翟玉龙|乔庆|何显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4):420-426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6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胃肠外科病例信息完整行低位前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98例,其中48例低位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造口组),50例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未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造口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与病理分期较晚的患者明显多于未造口组(均P0.05);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放化疗,造口组造口还纳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明显低于未造口组术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P0.05);生活质量方面,造口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与6个月、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腹泻状况评分在术后半年内均明显优于未造口组(均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减轻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改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的外科治疗策略选择非常复杂,需慎重权衡并发症发生率、肛门功能、局部复发率和长期生存率之间的关系,选择是密切观察、行局部切除术,还是行根治性手术。原发肿瘤的放疗敏感性与肠系膜淋巴结的放疗敏感性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可用于指导治疗决策。放疗疗效显著者建议先行局部切除术,然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疗效不佳者建议直接手术。根治性手术的远切缘距离应大于1cm;并建议在放疗前对肿瘤的边缘进行标记。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一种高致死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仅有大约20%患者可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5年存活率不到6%。目前,胰腺癌的治疗策略已从传统以手术切除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手术切除为基础的综合多维治疗模式。术前新辅助化疗已成为交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首选和标准治疗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胰腺癌患者综合多维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探讨胰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8月期间重庆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5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通过临床影像学评估和相关生化指标判定为BRPC或LAPC;行CT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确诊均为胰腺导管腺癌,经多学科诊疗模式决策给予3个周期的AG (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化疗期间动态监测影像学、CA19-9、临床症状体征等变化情况,行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 RECIST)系统性疗效评估手术可切除性。结果:54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43例(79.63%)新辅助化疗后CA19-9下降,其中35例(64.81... 相似文献
17.
术前经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7月间50例低位直肠癌采用新辅助治疗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50例患者接受FOLFOX方案联合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后接受保肛手术.行预防性回肠末段造口的19例患者未发生吻合口漏,31例未行预防性回肠末段造口术中有4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其中2例合并直肠阴道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FOLFOX方案联合放疗的新辅助治疗,可提高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保肛术后行回肠末段预防性造口,对吻合口漏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辅助治疗对中下段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后淋巴结获取数目的 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120例行根治手术切除的中下段进展期直肠癌[T2-4和(或)N1-2M0]病例的临床资料.患者中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者54例(研究组),直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者66例(对照组),新辅助治疗的手段包括术前总剂量50 Gy的盆腔放疗和5-Fu为基础的同步化疗.根据患者临床病理分期等特点,比较新辅助治疗前后临床分期的变化,比较两组总淋巴结获取数和阳性淋巴结获取数的差别.结果 研究组新辅助治疗后,30例(56%)出现了T分期或N分期的降期;对照组的总淋巴结数为(14±7)个、阳性淋巴结数为(2.2±3.7)个,而研究组中手术标本获取的总淋巴结数为(9±6)个、阳性淋巴结数(0.7±2.4)个,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新辅助治疗在降低肿瘤T分期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直肠癌术后的区域淋巴结获取率和阳性淋巴结的获取率;对于接受了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病例,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估淋巴结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