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脾主肌肉”是脾主运化功能表现之一,而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都是主动活动,是一种耗能运动。从骨骼肌活动的基本形式来探讨“脾主肌肉”的病理生理机制,有望揭示中医“脾主肌肉”的功能实质。  相似文献   

2.
脾属土,居中焦,为万物生化之母,主运化、主肌肉。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四肢肌肉紧弛有度。线粒体承载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气血生化之源“脾”功能相类似。线粒体脂肪酸氧化是脂质代谢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能量产生的重要方式。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功能正常,则肝脏正常进行物质代谢及能量转化,肌肉运功供能正常。本研究基于脾与线粒体相关性,从“脾运化-主肌肉”探讨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相似文献   

3.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难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临床治法以健脾益气为主。AMPK和p38MAPK信号通路能调节肌肉PGC-1α的表达,COX Ⅳ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三者均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多种神经肌肉病均存在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故文章从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AMPK、p38MAPK及COX Ⅳ入手,进一步探讨脾主肌肉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肥胖被定义为一种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的堆积[1]。在我国城市肥胖的发病率达10%~15%,而且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倾向[2]。肥胖的发生还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某些类型的癌症的风险[3],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脾主运化与脾主肌肉的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是脾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其运化功能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各脏腑组织中去,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其运输作用不断排除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6.
中医脾与线粒体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的所谓脏腑蕴藏着整体观念,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整体活动,它既是统一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系统功能活动.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脾"不仅是指西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而是多系统、多功能单位,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泌尿、生殖、运动等各系统均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相关再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线粒体有“ATP的生产基地”、“细胞的动力站”之称,这与中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消化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指食物在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过程。运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阐明脾主运化的细胞生物学实质,从更深层次揭示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钟文  谢春光  高鸿  晁俊  方传明  富晓旭 《新中医》2017,49(1):196-199
中医学自古有从脾论治消渴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又有脾主肌肉理论及健脾生肌治法。现代科学越来越多研究肌肉与糖尿病的关系。本文旨在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中医从脾论治消渴的潜在机制,建立\"脾-肌肉-糖调节\"轴心,探索从脾论治消渴及糖尿病性肌萎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戴娜  何兰  胡晶  何迎春 《中医杂志》2018,59(2):95-99
总结脾与肌肉的生理病理关系,并通过对\"脾主肌肉\"古代及现代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治痿独取阳明\",子宫脱垂、从脾从肉,眼睑属脾、睑废治脾,肥人多痰湿、治宜健脾运湿,肌痹多从脾着手以及少肉病脾之疳证六个方面,探讨\"脾主肌肉\"理论在临床方面的体现,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从中医学角度阐述了脾的功能及其与各系统的紧密联系;尔后从现代医学角度阐述了脾与线粒体的关系,线粒体的功能即中医脾的功能。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实质是一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新型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分型中的一种,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僵硬、酸胀疼痛、颈部或颈肩部或肩胛骨附近有压痛点,颈部活动受限等。中医将颈型颈椎病辨为"项痹",经络辨证在太阳、脏腑辨证在肝肾,证型大多是风寒湿痹证,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现代研究认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生跟颈椎周围肌群有很大关系,且《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中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运用"脾主肌肉"理论来指导治疗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有一定成效。研究从理论分析以及临床应用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以便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高发疾病,近来的研究证实脑组织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降低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中医\"脾\"不仅是指西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等多系统均有密切联系。项目一方面拟通过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研究,将中医\"脾主运化\"理论引入到缺血性脑病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以线粒体能量代谢为靶标,探讨仙鹤草调控脑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46-1347
涎液是唾液中清稀的部分。现代医学表明,唾液与中医脾脏密切相关,唾液中相关物质为研究"脾主四时"季节性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免疫学和时间生物学依据。探讨"脾主涎"与"脾主四时"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还原中医脾藏象的原貌,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测定依据,有利于充实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胃轻瘫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漏诊率高、医疗负担重等特点。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主要包括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但均收效甚微。本文以《黄帝内经》中“脾气散精,脾主肌肉”立论,结合糖尿病胃轻瘫的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特点,通过探讨“脾气散精,脾主肌肉”的理论内涵及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关系,认为脾不散精、脾主肌肉功能失常是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发病机理,并由此提出“助脾散精以固本”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总体原则兼以调畅中焦气机,但在遣方用药过程中应当根据病程长短、证候虚实进行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15.
曾于1984年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线粒体与中医的脾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后通过对16例脾胃气虚、16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及3例正常人胃黏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胃脘痛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主细胞单位面积内酶原颗粒计数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明显减少;壁细胞及浆细胞均可见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把线粒体作为“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较确切地解释中医脾主运化,而且能与中医的脾主肌肉、四肢,主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论点相联系,并有助于解释脾与五脏相关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从生理、病理、治疗等三方面,结合有关中医脾与线粒体功能相关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探析中医脾与线粒体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骨骼肌间脂肪(IMAT)目前被认为是影响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IMAT的来源、调节因素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阐述中医\"脾主肌肉\"理论与IMAT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有活力,脾病则肌肉萎缩不用。责之于心,则现心肌收缩无力,呈心力衰竭诸症。脾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生成、推动与心肌的濡养均与脾密切相关。临床从脾论治心力衰竭疗效确切,脾主肌肉可能为其重要机制之一。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温阳蠲饮,临床可用于对心力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从细胞内质网角度探讨中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理论的科学内涵。介绍内质网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内质网应激产生的结果,从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统血角度分别阐释中医方面的理论认识,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认为内质网与中医脾的藏象功能联系最大,内质网应激是脾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