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发急性血管闭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03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急性血管闭塞及治疗情况。结果:31例(3.0%)患者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其中8例系急性心肌梗塞(AMI);16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7例为稳定性心绞痛。发生急性血管闭塞的时间:28例(90.3%)患者在PTCA术中,3例在术后。9例患者因血压降低需用升压药,其中5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4例急性血管闭塞时发生心室颤动,1例出现心室停搏。处理结果:31例患者中24例用球囊长时间加压;18例植入支架;25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80.6%。2例(6.5%)死亡;3例(9.7%)发生心肌梗塞;1例(3.2%)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结论: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复杂病变有关,采取冠状动脉内支架及长时间加压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二例田军,肖竞,崔吉军,徐少平,张树林我院1990年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以来,共遇2例冠状动脉(冠脉)急性闭塞,现报告如下。例1女性,56岁,因发作性胸骨后痛20天入院。心绞痛控制后行冠脉...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1977年9月~1980年8月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对美国和欧洲的34个中心应用此法治疗的631例患者的资料,旨在对此法作进一步的评价和研究.方法:(1)股动脉技术:将起搏导管插入肺动脉或右心室作定位用.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应用阿斯匹林、潘生丁、心得安、硝酸酯及钙拮抗剂.术中应用肝素及硝酸脂(包括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等.术后用药同术前,并加用华法令.将10.5F导引套管沿0.0965厘米导引钢丝插入股动脉,再将合适的右或左股动脉指引导管送至腹主动脉,将0.154厘米导 相似文献
4.
5.
朱文玲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4,(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不能治愈的进行性疾病,常影响冠状动脉灌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自从1977年9月16日首次应用于人体以来,技术上发展迅速,如今已被认为是某些冠心病的选择性治疗方法。技术:在右心室安置临床起搏导管,并给予数种预防血栓的药物(乙酰水杨酸,右旋糖酐和肝素)和血管扩张剂(硝酸酯和钙阻滞剂)以保护病人。经股部或臂部动脉,将一双腔带气囊的导管插到冠状动脉口,置于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用造影剂充满气 相似文献
6.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简称 PTCA)即应用气囊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的手术,1977年12月由 Gr(?)ntzig首先在人体进行。本文综述 PTCA 的现况及其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技术PTCA 的操作类似冠状动脉造影术。局部麻醉后,将预制的8F 或9F 指引导管经皮穿刺插入股动脉或经切开肱动脉插入,并在萤光屏监视下将导管置于适当的冠状动脉口。冠状动脉扩张导管是一双腔气囊导管,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穿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及其适当处理对策。 方法 :对我院进行的所有 PTCA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行 PTCA治疗 172 8例 ,并发冠状动脉穿孔 6例 ,均为完全闭塞性病变 ,发生率为 0 .35 %。3例漏入心包 ,2例形成冠状动脉左心室瘘 ,1例形成冠状动脉右心室瘘。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 ,穿孔全部闭合 ;无一例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死亡。 结论 :PTCA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并不常见 ,只要及时发现 ,恰当处理 ,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和缩小心肌的进行性坏死范围,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供应梗塞区的冠状动脉有阻塞,促使试图再建冠状动脉血流。用导引钢丝、溶血栓药物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使血管再通的方法可使胸痛缓解,S-T 段回 相似文献
9.
对84例132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术中常规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IC-ECG)进行监测,并与体表心电图(S-ECG)进行对比.发现 IC-ECG 监测心肌缺血的敏感度明显高于 S-ECG(P<0.01).缺血性 ST 段上移幅度也高于 S-ECG。对缺血发生时间,高峰间及减压后缺血变化恢复时间也明显快于 S-ECG。在 PTCA 时,IC-ECG 与 S-ECG 共同监测心肌缺血对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及判断再狭窄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爱娟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5,(3)
作者回顾了全国心肺和血液学会登记处的资料,以探讨重复作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对冠状动脉再狭窄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1880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初次 PTCA成功者中,241例做了第二次 PTCA,其中203例(84%)在同一动脉段作 PTCA,38例(16%)在不同 相似文献
11.
Dotter 等在1964年证实了经皮周围血管的血管成形术是可行的。这一应用逐步地推广,并为 Gruentzig 等将血管形成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循环奠定了实验基础。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从五年前的第一篇临床报道以来,其应用逐步地增加而引人注目。目前在美国有100多个医疗中心开展此技术。本文作者试图评价 PTCA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关于扩张术增加血管腔直径和冠状动脉血流的过程有许多方面尚未确切地阐明。有人认为血管腔径的增加系动脉粥样瘤物质压缩甚或被挤出所致;这不排除作为一种机理,但未被大多数标本或尸检所证实。 相似文献
12.
朱纯石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5,(5)
自从1976年Gruentzig首次用气囊导管经皮穿刺作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ny angioplasty,PTCA)后。目前已在美国和欧洲的某些医疗中心大量应用。据1983年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召开的专题讨论会所发表的有关资料统计,仅在两个医疗中心就作了PTCA 3,592例。此外,在某些医疗中心,在作冠状动脉旁道移植术的同时,对某些冠状动脉作手术中冠脉腔内成形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6月至1999年6月期间,我院共行PTCA500余例,其中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46例,本文就46例CTO患者施行PTCA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一、材料与方法46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6±87岁。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2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临床估计血管闭塞时间为3~60(287±195)个月。46例CTO患者均只有1支血管完全闭塞,其中前降支闭塞22例,左旋支闭塞8例,右冠状动脉闭塞16例。合并糖尿病17例,高血压32例,高脂血症21例,吸烟史32例。患…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讲座1992年11卷第4期刊出上半部。现将后半部(六)术前、后和术中用药及处理;(七)PTCA的效果;(八)并发症;(九)PTCA术后再狭窄等四节刊出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文章约一万二千字,现分期刊出。(一)PTCA 的机制,适应证,相对禁忌证;(二)PTCA 的设备,操作步骤,术前后和术中用药及处理;(三)PTCA 的效果,并发症,术后耳狭窄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李继福,王树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不(PTCA)是采用经皮穿刺方法,将球囊导管插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样狭窄部位,借助球囊的膨胀扩张力,使狭窄的管腔扩大,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技... 相似文献
17.
自1977年Grüentzing首次成功进行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PTCA)以来,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广泛使用于临床。许多报告表明初次成功率高,住院并发症少,成形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减少。然而,成形术后的早期再闭塞和再狭窄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二个主要因素。本文就PTCA后的再狭窄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难治的病程起伏的局部进展性疾病。去除各种易患因子有可能改善病情的发展;运动也可使症状改善。当保守治疗无效时,进一步做冠状动脉旁路 相似文献
19.
饶邦复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5,(4)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重要的新治疗技术,自1977年 Grüntzing 首先临床应用以来,各国经大系列应用后均证实该术安全有效。目前成功率达70~90%,病死率及并发症较低。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指证日益扩大,由早期单支孤立无钙化病变,进而为治疗晚期非孤立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20.
陆惠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9,(4)
为了能准确评估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地位,本文汇总了50名有丰富 PTCA 临床经验心脏病专家所提供的46 000例资料。各项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对 PTCA 术的适应证、成功率、冠脉病变的解剖部位及病变类型与扩张成功率的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