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相似文献   

2.
微囊化乳猪肝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型人工肝是目前治疗暴发性肝衰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所用肝细胞能提供足够的方法,它要求所用肝细胞能提供足够的肝功能支持,应用异种肝细胞时膛应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肝细胞的微囊化可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制备微囊化乳猪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3.
大鼠肝细胞与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化的体外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肝细胞与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化对肝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支持作用。方法利用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及两者混合细胞的微囊,根据微囊内包裹细胞种类的不同,分为微囊化肝细胞组,微囊化睾丸支持细胞组,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和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组。观察囊内细胞形态,体外培养测定培养液中Alb与尿素分泌,判断各组囊内肝细胞活性和功能。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体外培养96h时,光学显微镜下见微囊呈球形,表面光滑,细胞均匀、散在分布于微囊内,囊内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呈圆形,未贴壁。微囊化睾丸支持细胞组培养上清液中无法测及Alb与尿素。与微囊化肝细胞组相比,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与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组肝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培养上清液中Alb(F=217.56,P〈0.01)和尿素(F=232.72,P〈0.01)明显增加。混合细胞共微囊组于培养第7天Alb与尿素含量最高,分别为(2.80±0.11)g/L、(1.92±0.10)μmol/L,而其他两组均于培养第3天Alb与尿素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48±0.08)g/L、(1.47±0.08)μmol/L和(2.27±0.10)g/L、(1.37±0.05)μmol/L。相对于混合细胞共微囊组,肝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分别微囊后共同培养组在培养中后期Alb、尿素含量下降趋势明显。结论肝细胞与睾丸支持细胞混合共微囊化能明显延长囊内肝细胞的寿命,维持肝细胞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微囊化猪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文献报道异种和同种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有相似的疗效。随着免疫隔离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有学者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同种肝细胞中,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研究将免疫隔离技术之一的微囊包裹技术应用于猪肝细胞,制备微囊包裹肝细胞,移植于肝衰竭大鼠体内,观察其逆转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以期为今后过渡到临床应用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鼠胰岛细胞与睾丸支持细胞联合微囊化的体外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大鼠胰岛细胞和Sertoli细胞联合微囊化后培养11天,胰岛细胞和Sertoli联合微囊化组的胰岛功能明显好于胰岛Sertoli细胞分别微囊化的共同培养组及胰岛单独微囊组(P〈0.05)。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微囊化胰岛移植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影响。方法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移植组。移植组接受激囊化胰岛移植。结果移植组血糖降至711±1.28mmol/L.SOD活力为547.7±55.28μg/g.Hb,MDA含量为4.31±0.41μmol/L,模型组血糖仍大于16.67mmol/L以上,SOD活力为420±42.88μg/g.Hb,MDA水平为5.33±1.4μmol/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微囊保护异种移植胰岛免受排斥,使胰岛在受体内长期生存,受血糖调控释放胰岛素起治疗作用,而且也能减少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纠正受体的精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8.
9.
综述微囊化胰岛移植的近期进展,对此技术的研究显示,选择猪胰岛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供体最有前途;目前在猪胰岛分离纯化技术逐渐完善,主要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微囊化胰岛移植利用免疫隔离技术预防胰岛素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其中原理是通过一个人造屏障碍将移植物与宿主的免疫系统隔离,即胰岛组织被包裹在一个人工合成的膜装置,该膜具有选择通透性,免疫细胞及其它产生排斥作用的代谢物可被隔离或清除于膜外,而营养物质、电解质  相似文献   

10.
微囊化胰岛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微囊化胰岛移植的近期进展。对此技术的研究显示,选择猪胰岛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供体最有前途;目前在猪胰岛分离纯化技术逐渐完善,主要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微囊化胰岛移植利用免疫隔离技术预防胰岛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人造屏障将移植物与宿主的免疫系统隔离,即胰岛组织被包裹在一个人工合成的膜装置,该膜具有选择通透性,免疫细胞及其它产生排斥作用的代谢物可被隔离或清除于膜外;而营养物质、电解质、氧和生物活性物质则可通过此膜交换。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肝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混合共微囊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对共微囊化大鼠肝实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自制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或肝细胞与HUVECs以10:1混合的微囊进行体外培养,同时建立非微囊化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组,通过测定培养液中自蛋白、尿素的分泌量和肝细胞形态来判断肝细胞功能和活性.结果 肝细胞与HUVECs共培养或共微囊化均能提高前者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均P<0.01),存活时间延长;共微囊化组虽前7 d的白蛋白和尿素合成量较非微囊化共培养组低,但在7 d后的白蛋白和尿素合成量高于后者,且相对平稳.结论 肝细胞与HUVECs混合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形态、功能与寿命.  相似文献   

12.
微囊化胰岛移植的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囊化胰岛移植解决了移植排斥反应和胰岛来源不足两大难题。高纯度高M基团且不含多聚赖氨酸的Ba2 凝胶微囊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新的分离培养方法使新生猪胰岛细胞系和成年猪胰岛成为良好的供体。减少巨噬细胞聚集、加速血管生成和提高移植物抗缺氧、抗凋亡能力能有效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期限。另外,新近研究对移植后胰岛动力学,如能否适应运动状态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脂多糖(LPS)、TNF-α、IL-1β和IL-6的影响.方法 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ALF模型.造模后18 h,60只大鼠均分为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72 h取血标本,检测血常规、Cr、肝功能、PT和血氨;鲎试剂检测LPS;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IL-6.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Cr、肝功能、PT及血氨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1),且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较裸肝细胞移植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LPS为(1.2±0.3)和(0.5±0.1)ng/L,TNF-α为(27.7α4.2)和(21.7±3.2)μg/L,IL-1β为(298.7±13.9)和(247.7±14.1)ng/L,IL-6为(275.7±51.8)和(208.7±48.1)ng/L;模型组分别为(2.1±0.6)ng/L、(37.7±5.1)μg/L、(355.5±26.4)ng/L和(424.8±67.8)ng/L,裸肝细胞移植组LPS、TNF-α、IL-1β、IL-6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F=67.3,F=8.38,F=7.59,均P<0.01);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1.73,F=10.75,F=15.91,F=10.83,均P<0.01);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与裸肝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5.49,F=4.01,F=7.53,F=3.35,均P<0.01).结论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通过降低LPS、TNF-α、IL-1β及IL-6而发挥抗ALF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效果,以期建立稳定的更为理想的胰腺癌动物模型.方法 分别以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和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监测皮下肿瘤大小,绘制生长曲线并进行比较.分别以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和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分别于模型建立后第4周和第8周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相似文献   

15.
琼脂糖微囊人工膜制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美国Sigma公司琼脂糖,国产琼脂糖以及国产琼脂糖加上其他合成高分子制备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对分子量不同的4种物质(甲基橙、VitB_(12)、胰岛素、溶菌酶)进行了渗透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分子量小于6 000的溶质,在3种膜中的渗透系数相近,都可实现其通透。而对于大分子溶质(14 300)的隔离作用上,IPN膜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性能,两种琼脂糖膜虽然对溶菌酶这样的大分子有一定的隔离作用,但效果远差于IPN膜。研制出的免疫隔离效果优异的琼脂糖和合成高分子互穿网络,基本达到移植用要求。对6只糖尿病大鼠施行腹腔内植入微囊化胰岛手术,2 000~3 000个/只,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移植后第4天血糖明显下降,第7天时血糖至正常范围,维持达30天。实验表明所制备的琼脂糖微囊具有较邓的免疫隔离作用,为今后使用微包囊猪胰岛移值治疗Ⅰ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永生化: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在华人社会里,80%~90%的肝癌患者表现为血清HBsAg阳性,90%~95%的患者表现为血清HBsAg或抗-HCV阳性;而HBsAg或抗-HCV两者皆阴性的肝癌患者多为血清抗-HBs阳性。显然,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绝对是导致肝癌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80%~90%的肝癌发生于肝硬化的患者。肝癌也常见于酗酒、先天性血色素沉着症、α_1-抗胰蛋白酶缺乏(α_1-anti-trypsin deficiency)等所引起的肝硬化患者。然而,肝癌却很少发生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威尔逊氏症等伴随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究竟慢性B型及C型肝  相似文献   

18.
谢青  陈诗书 《肝脏》1999,4(3):129-133
目的建立完善的肝细胞培养系统,研究逆转录病毒载体转移并表达于大鼠原代肝细胞。方法采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刺激大鼠原代肝细胞增殖,以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pGCEN/β-gal)感染肝细胞。X-gal原位染色方法检测肝细胞内LacZ的表达,采用PCR方法扩增NeoR基因,从DNA水平证实逆转录病毒载体整合入肝细胞。结果EGF在体外可刺激肝细胞增殖并维持肝细胞功能,肝细胞表达β-半乳糖苷酶基因,肝细胞中可扩增出NeoR基因片断。结论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可有效介导β-gal和NeoR基因表达于大鼠肝细胞,提示可用于标记原代大鼠肝细胞,有利于研究肝细胞移植后移植之肝细胞在体内的寿命、分布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进常用的肝细胞手工震荡微载体粘附培养技术,提高肝细胞粘附率.方法用磁力悬浮培养容器使肝细胞轻度聚集,然后加入微载体Cytodex-3培养,在控制低转速的情况下使肝细胞更易粘附在微载体上.结果磁力搅拌粘附培养的肝细胞粘附率高(90.3%±7.7%)且较稳定(变异系数8.6%),明显优于手工震荡粘附培养(粘附率69.5%±18.3%,变异系数26.4%,P<0.005);前2周内的白蛋白合成功能亦强于手工震荡粘附培养(P<0.05).结论磁力搅拌粘附培养肝细胞粘附率高、重复性强、稳定性好、操作方便,且减少了肝细胞受污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纯化大鼠胚肝细胞脾内移植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内移植后纯化胚肝细胞的增殖能力。方法免疫吸附法纯化胚肝细胞后脾内移植,图像分析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脾内移植后胚肝细胞的增殖。结果移植后3、7、14d胚肝细胞的面积密度分别为(1603±337)μm2/mm2、(3788±605)μm2/mm2、(8129±1025)μm2/mm2,增殖期细胞比率为14.25%±4.11%、16.07%±5.35%、17.32%±5.17%,均明显高于成年肝细胞,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纯化后的胚肝细胞比成年肝细胞更易于在脾内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