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遵义地区辖13市县620余万人口,传疟媒介赤水市为嗜人按蚊,其余12县皆为中华按蚊。自60年代以来,中华按蚊疟区,发病率一直巩固在1/万以下。赤水市1989年疟疾回升后,虽然控制了流行,但尚未降至1/万以下。全区发热病人血检10年共394691人次,疟原虫阳性1068例,阳性率0.27%。除1985、1987、1989和1990年分别查见疟疾177、102、182和190例外,其余每年都未超过100例。流动人口血检当地流动人口血栓2034人,疟原虫阳性89例,阳性率4.38%,外地流动人口血栓1728人,阳性36例(2.08%)。疟原由普查当地流动人口普查849人,仅于1989年…  相似文献   

2.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当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考核达标后5年来疟疾疫情稳定,以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为媒介的地区,疫情波动性较大,局部地区出现疟疾回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不同疟区的疟疾监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的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5.
不同媒介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发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6.
三峡大坝建成前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以及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三峡库区与疟疾流行的相关资料、建国后疟疾流行概况、媒介种群及分布等资料。1999年建立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监测疟疾疫情和按蚊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结果三峡库区历史上曾有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无恶性疟发生,建国后发生过4次大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控制流行。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监测结果显示,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控制在1/万以下;发热病人血检和儿童IF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传疟媒介只有中华按蚊,5~9月叮人率在1~9.6只/人·夜之间,牛房密度在9~326只/小时人工之间。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前,传染源存在,媒介广泛分布,水库建成蓄水后,流速减缓、水面增宽、消落带积水均为按蚊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历年来媒介按蚊调查结果和疟疾流行情况,将四川省疟疾流行区划分为:①中华按蚊分布区;②中华接蚊、嗜人按蚊分布区;③嗜人按蚊分布争议区。讨论了媒介披蚊不同地理分布、喀人按蚊在人房中所占不同比例对疟疾流行程度和防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随州市主要传疟媒介现状,为开展疟疾媒介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随州市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代蚊媒密度及种群变化。结果 1985–1996年,随州市共有18个乡(镇)同时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且嗜人按蚊占所有按蚊平均比例为52.3%;有26个乡(镇)仅存在中华按蚊。2003–2004年,嗜人按蚊仍分布在原有的18个乡(镇),其占所有按蚊的比例分别为47.0%和38.1%。2005年后再未发现嗜人按蚊,但中华按蚊密度呈上升趋势。结论 随州市嗜人按蚊种群逐渐消失,中华按蚊已成为当地主要按蚊种群,在合适条件下其仍可作为疟疾传播媒介。仍需加强对媒介按蚊的监测和防控,以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 方法 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广水县,每县分别选择2个自然村,采用重复横向调查方法,连续两年于疟疾流行季节末期对调查点居民(≥1.5岁)采制滤纸干血滴,用IFAT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计算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以20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通过可逆催化模型估算这些地区的疟疾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 结果 2006和2007年安徽、河南和湖北等3省6县12个自然村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153/2 489)和12.0%(295/2 458),其中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2007年的平均抗体阳性率12.0%(194/1 624)]明显高于2006年的4.1%(69/1 670)(χ2=69.9,P<0.01);而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84/819)和12.1%(101/834),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07年12个自然村平均阳性GMRT为26.2,略高于2006年的22.7。可逆催化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和复合媒介地区年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当地疫情报告的疟疾发病比率,前者平均分别为后者的117.3倍和17.2倍。在抗体阳性者中,有87.8%为疟疾无症状者,表明黄淮流域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潜在传染源。 结论 黄淮流域地区疟疾实际发病远较报告疫情为高,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发病呈回升趋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疟疾传播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河南省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rcGIS 10.3软件探讨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消除历程可分为摸底调查和重点防治、控制流行...  相似文献   

12.
We analyzed malaria prevalence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in Henan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tween 1993 and 2004. Data relating to malaria epidemics,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and their effects, and vector surveillance between 1993 and 2004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Mean malaria incidence during this period was 2.96/100,000. After integrated vector control measures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malaria cases were carried out, the number of malaria cases in Henan Province decreased from 4,815 in 2000 to 2,112 in 2004. The parasite-positive rate and the density of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were also reduced.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were effective and malaria incidence decreased in Hena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ore cases in this province than in 1992. Local malaria outbreaks and epidemics have occurred in areas where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and An. sinensis are present. Thus,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信阳市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的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和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河南省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 5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 ,采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 ,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1999年 7~ 8月 ,居民带虫发病率为 7.4% ,原虫率为 2 .0 % ,IFAT抗体阳性率为 8.4%。嗜人按蚊密度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为 4.9388/(人 /夜 ) ,人血指数为 0 .785 7,媒介能量为 5 .5 2 96 ,是中华按蚊的 6 .2倍。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0 .2 40 7(人 /夜 ) ,而实际叮人率是它的 2 0倍。结论 嗜人按蚊是当地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提示临界叮人率在媒介监测中具有应用的意义。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的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和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河南省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 5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 ,采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 ,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1999年 7~ 8月 ,居民带虫发病率为 7.4% ,原虫率为 2 .0 % ,IFAT抗体阳性率为 8.4%。嗜人按蚊密度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为 4.9388/ (人 /夜 ) ,人血指数为 0 .785 7,媒介能量为 5 .5 2 96 ,是中华按蚊的 6 .2倍。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人工诱饵法观察通宵叮人率。半通宵叮人率与晨间蚊帐按蚊密度之和计算睡前睡后叮人率 ,捕获新吸血按蚊 ,制成滤纸血膜送上海寄研所测定嗜血习性 ,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结果 1 .嗜人按蚊通宵叮人率平均为 3只 /人·夜 ,中华按蚊为 3 3只 /人·夜 ;睡前睡后叮人率平均分别为 2 .2 8只 /人·夜 ,4.43只 /人·夜 ,与 1 982调查比较 ,下降显著。2 .嗜人按蚊分布区 95 .0 9%的疟疾病人由嗜人按蚊传播 ,4.91 %由中华按蚊传播 ,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 2 0倍。 3 .嗜人按蚊媒介能量为 0 .0 75 2 ,中华按蚊为0 .0 0 60 ,基本繁殖率 <1 ;临界叮人率大于实际值。结论灭蚊、防蚊和及时治疗病人是防治疟疾的两大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方法 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 结果 广东有 12个县 (市 )发现嗜人按蚊 ,嗜吸人血 ,兼吸牛血 ;9~10月份为密度高峰 ,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 ,三者均主吸牛血 ,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 0 .35 %~ 0 .5 4 %,中华按蚊为 0 .15 %~ 0 .93%,微小按蚊为 0 .2 3%~5 .94 %,日月潭按蚊为 0 .0 5 %。 结论 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 ,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16.
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后,1987~1990年进行了全面和重点监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平均阳性率为0.32%,病例呈散在分布。居民疟原虫血检平均带中率为0.07%。外来流动人口抽样监测,4年的疟原虫带虫率分别为0.013%、0.32%、0.14%和0.06%。复查1983~1987年先后发病的疟疾患者296人,原虫阳性率为0。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蚊群比和吸血趋性与常年无差异。结果表明本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成果是巩固的,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外源性输入病例逐年增加,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带虫率高于当地居民,对上海市构成了潜在威胁,当前监测应抓住疟疾现症病人和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18.
1986年6月于四川省宜宾县,应用溴氰菊酯喷洒蚊帐灭蚊,受药量9.6mg/m~2,喷后传疟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夜间成蚊密度和叮入率均下降90%以上;经产蚊比率分别下降48.4和51.3%;侵入实验小屋密度分别下降76和78.3%:死亡率分别为93.1~100和87.1~100%。疟疾发病率下降94.4%,学龄儿童原虫率下降77.5%。用该药喷洒蚊帐灭蚊,经济,对控制疟疾流行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