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57 171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和《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 17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未报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0.31%,其中各种血液成分输注以过敏反应最高,占0.2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0.09%,其它反应占0.01%;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手工血小板最高,占1.05%,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分别占0.26%,0.69%,其次是机采血小板,占0.56%,最后是新鲜、普通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分别占0.29%、0.20%,冷沉淀不良反应最低,占0.11%,未见输注洗涤红细胞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本院成分输血率占99.98%,全血使用率比较少,也未见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及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输注,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及输血工作者对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掌握,制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规范和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26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藤县妇幼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0例经临床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共发生660例次输血情况,对260例患者的660例次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 DIC 的有效率为91.67%,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注冷沉淀治疗妇产科大量失血有效率100%,几乎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8.7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3%;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为100.00%,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0.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含血浆成分的血液成分制剂比不含血浆成分的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提示对于血液病患者尽可能不输血含血浆或白细胞血液成分制剂,以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 输血不良反应常常涉及受血者和血液成分的鉴定。本报告的详细资料来源于直接观察疗效的调研和监测违反标准操作规程(SOPs)的医院事故报告系统。研究设计与方法 以19个血液输注步骤为审查对象,直接观察输血程序监测。在超过18个月时间对选定医院的202次输血进行了观察,并将直接观察和事故报告系统的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 通过直接观察发现有334次违规事件,违反SOP的频率为1.65次/每次输血,通过事故报告系统发现了52次不良反应。相关的违规因素分为患  相似文献   

5.
Blajchman M.A.输血引起的败血症(TAS)反应发生在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输注过程中或输注后,是最早知道的输血并发症之一。随着采血中无菌技术的有效应用,血液采集和成分制备中无菌密闭系统的使用,以及细胞血液成分的低温保存,都显著地降低了TAS反应的发生频率。然而,由于输注了细菌污染的细胞血液成分,不断有发生严重的甚至致命的输血反应的报道,特别是随着输血意识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些反应主要发生在红细胞(包括同种和自身的),血小板(随机供者和单采)和血浆制品的输注中。因此,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FDA)报道:从1976年到1978年间,输血导致死亡的病例中,4%是由于血液被细菌污染所致,而从1986年到1988年3年间,这个数值上升到10%。 最近,许多前瞻性研究阐述了TAS反应潜在的严重性,扩大了被污染的血液制品输注后发生的各种类型反应的临床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1990-1995年阿斯图里亚斯地区输血网络有关血液衍生物制品的生产和使用以及血液成分输注的自足情况。材料和方法 对献血的资料及结果,血液制品的生产和管理,以及血液成分的输血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1990  相似文献   

7.
英国血液成分输注指南及其对我国输血安全的启示(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新近发布了<血液成分输注指南>(简称<指南>)[1],对1999年发布的<血液和血液成分输注和受血者管理指南>做了更新.<指南>适应英国近年来输血管理法规、规范和标准的变化,重点提出了临床输血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从输血决定、输血申请、输血前血液标本采集、取血、输注、监护到输血结束的安全防范措施;还提供3个详细的输血技术性附录或"工具包".<指南>是英国血液成分安全输注的国家指引,是英国各地医疗机构制定和实施标准化输血指南的基础.<指南>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全面、翔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将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ICU患者血液成分的输注情况、输注量、合理性以及转归(好转、恶化、死亡)。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6~12月本院274例接受血液成分输注的ICU患者病历资料,对输血情况、输血指征、实验室检测、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74例重症输血患者中,91.2%(250/274)、87.2%(239/274)、2.6%(7/274)、5.8%(16/274)分别输注了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红细胞输注量以心胸外科、消化道出血、产后大出血居多,占输红细胞患者的61.2%(153/250)。Hb100 g/L和Hb在70~100 g/L的红细胞输注率分别为15.3%(42/274)、29.5%(81/274),Hb70 g/L输注红细胞的仅占输血患者的46.4%(127/274),红细胞输注不够合理。2进入ICU时,89.1%(213/239)的患者PT、APTT、Fib结果低于正常,PLT值均50×109/L,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输注基本合理。3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红细胞输注量随之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输血量无明显关系。结论 ICU患者大多以血液成分联合输注为主,以输注2种血液成分的居多,血浆输注基本合理,冷沉淀及血小板输注合理,红细胞输注合理性有待提高。患者的输血量与病死率无明显关系,与ICU住院和住院总时间有关。患者的预后与本身所患疾病和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输血和成分输血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认识到异体白细胞是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以前,血液及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输注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输注含有白细胞的全血或血液成分,能引起多种不良输血反应。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R)。输血后移植物抗宿病(GVHD)等输血反应。这主要是由于多次输入的供者白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临床输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输注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我院从1993年1月正式开展成分输血,制备和输注的血液成分有浓缩血小板悬液(PC)、浓缩白细胞悬液(BC)、压积红细胞悬液(RCC)、洗涤红细胞悬液(WRC)、代血浆血(BSP)、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共7种,现将我院成分输血的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统计资料:本院普通病房、老干部病房、第二住院部的住院病人以及门诊病人1993年~1994年两年全部用血数据。 1.2 统计方法:每月月底统计全月采血总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分析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血护理提供安全保障。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5年1~12月2 112例需要输注血液制剂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 056例和研究组1 056例,对研究组患者输血前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和心理分析等干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输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两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5.82%(123/2 112),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7.39%(78/1 056),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26%(45/1 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两组患者间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输注血小板、红细胞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中洗涤红细胞输血风险明显低于悬浮红细胞(P0.05);不同病种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风险较高(11.24%)。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成分输血(特别是血小板和红细胞)治疗时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同时输血治疗也应考虑患者的病种等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为提高输血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本市血液病研究所2018年1—10月2 366例需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2018年6—10月输血治疗)和对照组(2018年1—5月输血治疗),每组1 183例,对研究组实施输血前心理辅导、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按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操作,分别对不同血液疾病,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总概率为7.27%(172/2 366),研究组为3.63%(43/1 183),对照组为10.90%(129/1 18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对不同疾病的比较中,除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其它血液系统疾病接受输血治疗患者中研究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血液成分的比较中,两组输注冷沉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血液成分输注后研究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减少血液疾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症中暑患者临床资料及住院期间输血情况,为重症中暑患者合理有效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自2015年6月-2018年8月期间采用成分输血和/或血浆置换救治的21名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部分相关血液检验结果及血液成分输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21名患者中,用血时间为3.8±2.86 d,住院天数为27.29±17.04 d。患者中6例输注悬浮红细胞RBC共计52.4 U;20例输注冰冻血浆FP共计35 840 mL,14例输注冷沉淀CRYO共计466 U,10例输注血小板APC共计18个治疗量;3例完成8次血浆置换用量为7 720.00±1 500.20 mL共计23 160 mL。按21例输血情况计算4种血液成分的输注量分别为RBC:2.50±6.28 U,FP:1 706.67±1 240.68 mL,CRYO:22.19±21.62 U,APC:0.86±1.08个治疗量。3名行血浆置换患者,置换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两项指标变化趋势没有特异性差别。1名患者在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指导下进行成分输血,凝血功能得到及时纠正。结论输血科在密切关注重症中暑患者病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保证供血的及时有效的同时,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在成分输血时机及种类选择上可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J.血液和血液成分的输注,Rh免疫球蛋白的注射J1.000监督必须在医学监督之下输血,输血期间必须密切观察患者,如疑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延长观察时间.门诊病人输血应按住院输血的标准执行.必须向门诊输血的病人介绍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J1.100输血或输血液成分必须由医生决定.J2.000 受血者的核对核实受血者和血容器正确无误至关重要.J2.100临输血前,输血执行者应鉴字,说明他逐项将血容器上的标签与受血者的配血单作了核对.J2.200贴在血容器上的所有核对资料都应至少保留到输血结束.J.3000 输血通则血液和血液成分应保存于最适温度,直至发血.输血器必须无菌、无热原,并装有能  相似文献   

16.
英国输血重大事故预防系统(SHOT)报告证实,逾4年期间报告的输血案件(n=910)的59%是由于输注了不正确的血液成分(错误血液)所致。接受错误血液造成54例患者的重大致病事故,5例患者死亡。血液使用效果(EUB)组织承担了大量的审查核实工作,结果发现输血过程的所有领域均有可能发生差错:采样、采血和输血。一次对从业者(5个地区的561人)输血基础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范围:57—84%)的普通注册护士(RGN)从未接受过输血知识的专业培训。20%的RGN在SHOT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近年来临床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血及完善血液预警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波地区5家综合性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输血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793例患者接受120 129袋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及冷沉淀成分输血,103例患者发生126人次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性输血反应(50.8%)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36.50%)发生率最高。4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冷沉淀最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对改善临床输血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无偿献血制度的实行、血型检验和交叉配血技术的提高,以及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输血所产生的副作用已大为减少,但输注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含有一定数量白细胞导致的输血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某些病毒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是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近2年临床输血情况,为调配和管理血液资源提供科学合理依据。方法采用上海金仕达输血科管理软件,统计2015和2016年各临床科室用血情况、成分输血率、各成分血的输注比例及季度用血量。结果2015和2016年本院成分输血率分别为99.72%和99.80%,第4季度输血量最大。外科中ICU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最大,内科中消化内科和肝病科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最大。由于开展术中自体血回收,骨科红细胞输注量下降最大,为40.63%。结论定期对临床输血进行回顾性分析,有利于监测临床用血变化,提前制定储血计划,科学合理用血;同时大力开展自体血回收对于节约血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成分输血是输血现代化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818年英国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医生Blundell第一个将人的血液输给严重出血的产妇后,输血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小的医疗手段,救治了大量患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患者丢失的是什么血液成分,都输注全血。随着血液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输血实践,人们发现输注全血会产生一些弊端。目前,医学界已将成分输血临床应用的比率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