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经验.置管前主要护理措施为:正确掌握置管的适应证,征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好同意书,选择好置管的静脉(最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后主要护理措施为:预防感染,保持管道通畅、固定,采用正确的导管冲洗和封管方法,防止导管移位、堵塞和断裂.中心静脉置管是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护理技术,对于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妥善固定,做好导管护理是PICC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nG)的护理。方法对54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4例均置管成功,置管保留时间15~48d,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3.70%)、出血1例(1.85%)、导管异位1例(1.85%),堵管4例(7.40%)、静脉炎5例(9.25%),所有置管均按期拔管。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可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痛苦,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营养和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4.
徐微  徐业芹  翁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7004-700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南京妇幼保健院2007-2009年开展的6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PICC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PICC治疗中发生堵管6例,堵管发生率为8.8%,堵管过程中应用尿激酶进行溶解疏通,4例复通,2例无法再通拔管。结论通过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的原因,制定护理对策,认为选择合适的导管,加强输液巡视,掌握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方法,加强护士的管理等可有效预防PICC管道堵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楠  翁莉 《全科护理》2014,(14):1261-1262
[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集束化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患儿置管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将收住NICU的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远心端静脉(手背、手腕、前臂正中)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及时X线检查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结果52例患儿均为一次穿刺置管成功;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均达到上腔静脉;计划性拔管44例,其他原因拔管包括机械性静脉炎3例,导管折断2例,导管漂移2例,堵管1例。结论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PICC便于操作且能更安全、有效地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s)对早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下肠外营养的耐受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不能耐受全胃肠道营养的早产 VLBWIs患儿9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于出生2 h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应用肠外营养;常规治疗组49例于生后48 h开始应用传统的静脉营养方案。住院期间计算出两组患儿热卡、蛋白质,监测血糖、头围、身长,住院期间定期抽血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生3d观察组所摄入热卡、蛋白质分别达早产儿摄入标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9 d观察组所摄入热卡、蛋白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3 d、9 d、21 d观察组热卡和蛋白质累积丢失,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恢复正常出生体质量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头围、身长增长较常规治疗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均未增加相应的并发症。【结论】VLBWIs早期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下足量肠外营养耐受性好,体质量增长快,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缩短,没有增加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马晓艳 《全科护理》2010,8(5):396-397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板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总结2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置管期间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堵管、导管异位等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要点是护士要有娴熟的置管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换药,输液中止时正压封管,脂肪乳剂输注时加入适量低浓度肝素,以减少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体会。在132例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9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其中3例导管尖端及血细菌培养均为阳性,2例仅血细菌培养为阳性,4例导管尖端和血培养均为阴性。1例家长放弃治疗,8例治愈。高度关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及早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reference range of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values during the first 4 days of lif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VLBW) infa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CVP in VLBW newborns who had an 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 (UVC) positioned in or near the right atrium is conducted. All UVCs were inserted as part of normal care of the infants. The mean CVP (mCVP) was monitored for 72 h from recruitment, or until the UVC was removed. The mean mCVP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infant. The median of the mean mCVPs was then calculated. Data were analysed in 17 infants. The median gestational age was 27 weeks and median birth weight was 940 g. Sixteen were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and of these, six also received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ne infant received no respiratory support. One infant di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lowest mean mCVP was 2.8 mmHg and the highest was 13.9 mmHg. The median mean mCVP was 4.9 mmHg (interquartile range 4.4-6.1). The normal range of CVP in VLBW infants during the first 4 days of life is wider than previously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3.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符晓  朱笑萍  吴鸿  袁芳  陈星 《中国血液净化》2009,8(6):309-310,311-312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和处理,总结其经验。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1251例,留置中心导管1269例次。其中,置入股静脉409例,颈外静脉544例,颈内静脉285例,永久性置管31例。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平均3周,颈内、外静脉平均4月,永久性置管平均11月。置管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为误穿动脉(2.36%)、局部血肿(2.13%)和渗血(1.26%)。导管留置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为感染(6.38%)和导管流量不足(5.04%)。感染包括局部感染(6.38%)和导管感染(2.83%),股静脉置管者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0.27%和3.67%,是股静脉留置时间最短的主要原因。颈内、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局部感染者每日消毒换药,导管感染者采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尿激酶1万单位封管,封管2~3次症状缓解者继续封管2周,无效则拔管。导管流量不足原因有导管贴壁、打折或导管内血栓形成,以双腔导管多见。导管异位以颈外静脉置管者多见(2.57%),主要和颈外静脉的解剖位置有关。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但应注意其适应症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诊危重患者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诊危重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救治急诊危重患者94例,临床资料。结果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100%,患者救治成功82例,死亡12例,死亡率12.8%。结论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提高了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将9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行PICC置管,对照组50例,行周围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期间输液穿刺次数为(6.13±1.4),留置时间为(28.5±4.6)d;对照组穿刺次数为(27.52±6.5)次,留置时间为(2.9±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3,15.1;P〈0.01);实验组导管机械性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4%,对照组为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P〈0.01);实验组无一例发生低血糖,每3天体重增长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为需要中长期静脉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寻求危重烧伤早期简便、快速、有效的补液治疗方案.方法 对2002-07~2009-07收治的15例危重烧伤患者立即行锁骨下深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此作为快速补液通道,同时床旁安装简易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装置,根据CVP监测结果,结合尿量、心率、呼吸及意识等无创监测指标调节补液;计算伤后第1个24 h和第2个24 h补液量;根据补液公式:晶胶体总量=面积×体质量×k,换算出k值(k为晶胶体系数).结果 15例危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平稳度过.伤后第1个24 h补液总量为(10 963±1062)mL,晶体(5321±983)mL,胶体(4013±887)mL,5%葡萄糖(2754±753)mL,k=1.7~2.0.第2个24 h输液总量为(8135±725)mL,晶体(3356±652)mL,胶体(2953±375)mL,5%葡萄糖(2584±804)mL,k=1.3~1.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与中心静脉压监测运用于危重烧伤早期补液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电P波变化结合超声引导下头皮钢针穿刺技术判断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安全性、精准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行PICC置管的极低体重患儿6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头皮针穿刺结合心电定位技术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心电图P波型态变化调整PICC导管置入深度,观察穿刺及送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尖端到位精准率。结果 60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93.33%,送管一次成功率100%,心电P波型态变化定位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可行性100%,安全性100%,精准性96.66%。结论 心电技术精准定位结合超声引导头皮针穿刺技术在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置入过程中,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送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风险,P波型态变化对导管尖端定位精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超声在PICC置管异位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2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14例,对照组104例。实验组在导管送入目标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进行颈内静脉等常见异位静脉检测,发现有导管异位后立即进行位置调整再予固定和x线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如x线检查发现导管未处于标准位置,则安排患者返回置管室进行调整后再行x线检查确定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位置的正确率、患者满意度、置管时间、导管定位的检测费用及调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导管位置正确率对照组(76.92%)低于实验组(9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603,P〈0.01);满意度评分实验组(4.717±0.524)分高于对照组(4.096±1.296)分,置管时间实验组(21.455±3.923)min低于对照组(24.123±7.184)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728,-4.603;P〈0.0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30.769%)高于实验组(18.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07,P〈0.05)。结论采用超声进行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异位快速检测可有效提高导管位置的正确率,节约置管时间,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因调管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HCC置管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