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20例,均1次而愈。治疗方法: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穴,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每日一次。  相似文献   

2.
<正> 治疗方法:选百会、会阴为主穴。心肾不交者加神门、内关、照海、三阴交;脾肾阳虚者加足三里、肾俞、关元、命门、次髎、气海。会阴穴用粗圆利针(针尖稍钝)抵住穴位不刺入,刮针约3分钟(150~200次);百会穴先针后灸,选30号1.5~2寸长毫针,针刺深度约1~1.5寸,行捣捻针术2~8分钟.留针10分钟,后再灸2~3分钟(局部温热为度)。配穴每次取2~3穴,行补法,留针20~30分钟,行针2~3次。肾阳虚甚  相似文献   

3.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组30例,取主穴:1.心俞、巨阙、心平(肘横纹尺侧端凹陷中,少海穴下3寸);2.厥阴俞、膻中、内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血瘀型配隔俞;痰浊型配丰隆(或肺俞);气滞型配阳陵泉;阴虚型配太溪、三阴交;阳虚配大椎、关元;气虚型配气海,足三里。留针20分钟;背俞穴得气后,刮针柄1分钟,不留针。每日15,16时针1次,15日为1疗程。  相似文献   

4.
一胃神经痛1.经穴:合符、支沟、内关、中脘、期门、神阙、天枢、脾俞、胃俞、公孙、足三里、三阴交。2.治疗技术:第一法:取仰卧位或侧臥位,针内关双、足三里双、中脘各穴俱用中度或强度的刺激,即用雀啄手法针至酸麻而向左右或上下扩散,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痛如未停止,则可根据病情,隔5—10分钟再雀啄一次。第二法:取俯臥位或侧卧位,针支沟双、脾俞双手法及留针如第一法。以上二法都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酌加针左期门  相似文献   

5.
顽固性呃逆多继发于一些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其发作可昼夜不停,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及原发病的治疗。笔者在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过程中,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针刺同时结合耳穴埋针的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针刺治疗1.1取穴内关、足三里、中院等穴。1.2操作属实证者用泻法,加用电针仪以加强刺激,留针时间宜长;属虚证者用补法,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2耳穴埋针治疗2.1取穴双侧膈、胃等穴。2.2操作对耳穴行常规消毒,然后用小镊子将皮内针刺人相应穴位,行提插手法2到3次后,用医用胶布固定针尾部,留针…  相似文献   

6.
产痛     
<正> 治疗方法:取三阴交、合谷,次髎、足三里穴。针刺全部穴位外,同时可以选配气海、曲骨、归来、天枢等穴中1~2配穴。均用强刺激法,留针20分钟。疗效:治疗40例,经针刺后疼痛消失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取天突、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膈俞、脾俞、胃俞、胆俞、四关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攒竹、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治疗呃逆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本组 36例 ,男 2 2例 ,女 1 4例 ,年龄在 1 9~ 75岁 ,病程 1~ 6个月 ,系由他科医治无效而转我科。2 治疗方法体针主穴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中脘。随症加减 :胃火上逆加上巨虚 ,内庭 ;虚寒证加气海 ,关元 ,用灸法 ;肝郁气逆加行间 ,肝俞 ,用泻法。留针30分钟 ,每隔 1 0分钟行针 1次。鼻针方法 :取鼻针中双胃穴。操作方法 :取30~ 32号 0 .5寸不锈钢针 ,鼻部常规消毒 ,采用向上斜刺 ,以轻缓手法捻转刺入 ,患者出现酸、麻、胀、痛、流泪、打喷嚏等针感时留针 30分钟 ,每隔1 0分钟轻慢捻转 1次。指压疗法 :以上手法进行同时 ,指…  相似文献   

9.
胡津丽  傅海扬 《河南中医》2014,(10):2043-2043
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胃以降为和,但胃气亦赖肾气的摄纳而沉降,若肾不下纳胃气,不但聚水而成痰饮、水肿等,而且会因胃气上逆而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证。盛灿若采用搓针法治疗,主穴均取足三里和涌泉,配穴则可辨证选取攒竹、中脘、内关、气海、三阴交、太冲或背俞穴。  相似文献   

10.
吴秀玲  李晓东  刘爱国  李永秋 《陕西中医》2007,28(11):1542-1543
目的:观察水针治疗脑卒中后呃逆及胃食管反流的疗效。方法:150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水针组50例,取穴内关,足三里,合谷,穴位注射胃复安;体针组50例,取内关,足三里,中脘穴;药物组50例,服氟哌啶醇,胃复安,氯丙嗪等。结果:以上3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0%,89%,60%。提示:脑卒中后呃逆及胃食管反流治疗可采用针灸辅助治疗,水针治疗可替代传统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取穴:耳—胃三针(胃、小肠、迷走神经点)体穴:中脘、气海、足三里、内关、公孙。功能:健脾助运,顺通胃气。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呃逆、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用法:迷走神经点又称耳中、支点、零点,在耳郭几何平面的中点上,耳轮脚中点的下缘处,和胃、小肠均取压痛敏感点进针,深度以刺进软骨,不刺穿耳背皮肤为度,针感为灼痛、刺痛或酸痛,据病情双侧或左右耳交替针刺。中脘、气海沿任脉经针尖稍下方向针刺,如有感应下传更好。足三里双侧温针灸各三壮。据病情可每日或隔日或3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12.
2例患者,年龄均为24岁,病程分别为22天及30天。采用针刺治疗。取穴中极、气海、足三里(双)、阴陵泉(双)、行间(双)、中极。气海用电针,刺激量以病人可耐受为度,其余各穴用手法治疗,每5min运针1次,用补法,运针时嘱患者深吸气,浅呼气。每日1次,留针30min。2例患者均于治疗4次后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产后小便失禁多因产后膀胱受损,开阖失调。治疗取中极、气海以疏利膀胱气机,配脾经合穴阴陵泉,使气化复常;因肝脉络阴器,取肝经荥穴行间,以泻本经气火;足三里有强壮作用。运针时,采用补法,嘱患者吸…  相似文献   

13.
<正> 针灸戒烟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八法,现分别介绍如下:一、耳针:选穴:口、肺、脾、胃、神门、交感、皮质下等。每日针一次,每次选穴4~5个,每次留针15分钟,10次一疗程。或选用埋针的方法,疗效显著。二、鼻针:取鼻针胆点,垂直或斜刺1~2毫米,捻针2~3秒;配鼻针肺点(相当体针穴位印堂),针刺3~5毫米,捻针2~3秒,只针一次,留针10分钟。疗效可达70%。三、耳穴压丸:选穴同耳针。方法每次选穴4~5个,用胶布在穴位贴敷药粒(如王不留行籽),每2日或3日换药一次,6次一个疗程。烟瘾发时,按摩贴药处,疗效可达70%以上。四、体针:选穴:巨厥、中脘、足三里、百会、天髎、合谷、气海、甜美穴(列缺穴和阳溪穴连线的中点取之)、太冲、三阴交、印堂、神门、内关、列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验2则     
1 呃逆周某,女,42岁,农民,1991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因夫妻吵架而致精神抑郁不解,继饮水过急,而致呃逆,即求助于医。呃声短而频(每分钟70余次),昏不知人,两目上撑。诊脉尚平。即针内关、足三里、膻中、太冲。均用泻法,持续运针约5分钟,呃逆渐缓,留针5分钟,眼即合,嗳气一声复苏,出针不闭针孔,令其休息。  相似文献   

15.
应用针剌结合耳穴贴压方法治疗老年人呃逆。针剌的主穴是内关,足三里和天突。年老体虚病重者加气海和太溪,脑血管疾病者加攒竹,消化道疾病及便秘者加支沟,呼吸道疾病者加合谷。同时贴压耳穴膈,胃。耳神门,交感,皮质下和肾。结果痊愈45例,好转10例.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1986年以来,采用针刺天突一穴治疗23例顽固性呃逆,经1—3次治疗,所有病例均痊愈,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针刺天突一穴.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的后缘,于气管的前方缓慢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手 法,使针感向下传导,以至呃逆停止.大部分病例一次止呃,若呃逆未平,针刺天突留针30分钟,并加用内关、足三里,针刺用补法.  相似文献   

17.
呃逆针治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临床用下列三法治疗呃逆效甚佳,介绍如下:1.深刺翳风法例:吴××,女,47岁.一星期前发生呃逆,曾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膻中等穴无好转.现每3~5分钟即发作一次.治疗给予深刺翳风.因咽喉舌根部麻胀等针感反应强烈,故针后立即起针.呃逆停止,一月后患者告之未再复发.按:深刺翳风能疏调三焦气机以治呃逆.针时一般单取一侧即可,针尖朝向咽喉部,深刺约两寸五分左右,常能产生咽喉舌根部麻胀感,一般留针20分钟左右,如针感强烈则不留针.2.点按攒竹法例:何×,男,22岁.一天前吃饭时因呛咳而出现呃逆不止,频频发作,无法进食.肌注胃复安10mg无效.治疗:令患者仰卧,双手点按其双侧攒竹穴约5秒钟,呃逆停止,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18.
张志敏 《新中医》2004,36(8):68-68
钟某,男,27岁,2004年3月20日初诊。因饮食不节,复感外邪致呃逆不止4天,伴饮食减少,短气乏力。诊见:呃逆连声,声频而急,大便不畅,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紧。证属积滞内伤,复感外寒,胃气上逆。治以行气导滞,降胃止逆。先针刺中脘、合谷、天枢、血海、足三里、太冲(均选单侧,采用补泻兼施手法),留针10分钟。取针后,呃逆即止。  相似文献   

19.
田淑华 《河南中医》2011,31(10):1181-118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病例采用温针灸治疗。取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气海、关元、太冲(双)穴,施予毫针刺,其中中脘穴施以温针灸。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7次为1疗程。结果:52例患者经过1疗程治疗后痊愈并随访1月无复发38例,占73.08%,有效12例,占23.07%,无效2例,占3.85%。有效率为96.15%。结论:温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呃逆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我们曾以耳针配合体针治疗10例,效果甚为满意,特整理报道,供参考。一、治疗方法取穴:耳穴取神门,膈(单侧、双侧均可,亦可一侧取神门,另侧取膈)。体穴取天突、内关(双)。手法:耳穴取一寸毫针浅刺,用泻法持续捻转或括针柄半分钟左右。体穴天突用1寸毫针向下斜刺0.5寸,用括针柄法2~3分钟;内关穴用毫针刺入1.2寸,轻捻转加括针柄法3~5分钟。综合留针30分钟至1小时出针(在留针中再行针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