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天津市河北区居民2003—2012年主要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掌握影响当地人口健康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Reg2005进行分析,疾病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分类。以中国2000年标准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2003—2012年河北区居民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趋势X^2值分别为8.251和12.957,P〈0.01)。10年间平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48.38/10万和395.92/10万。历年来,男性粗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55岁开始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迅速上升,85岁以后达到高峰。2003—2012年,前6位的死因依次是心脏病(31.24%),恶性肿瘤(25.98%),脑血管病(21.01%),呼吸系统疾病(9.09%),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3.93%),消化系统疾病(2.48%),前6位死因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3.73%。结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是河北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征,为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广东省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包括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广东省12个县(区、市)居民死亡个案资料,采用“死亡原因调查表”及“死因推断量表”2种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广东省调查点2004-200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8170例,死亡率为251.6/10万(38170/15170945),占全死因的38.2%(38170/99919)。脑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为102.1/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132.2/10万)高于女性(77.7/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110.7/10万)高于城市(83.1/10万)(P〈0.01);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为88.5/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106.8/10万)高于女性(73.4/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89.5/10万)高于城市(87.0/10万)(P〈0.0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1),60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为1926.2/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主要以农林牧渔职业为主,占69.75%(26625/38170);文化程度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为主,占83.24%(31774/38170)。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广东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应重点加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尤其农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同时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基层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2004~2005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分布和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广西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及去死因寿命表等统计指标分析广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三间分布特征和去死因寿命表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对居民生命的影响。结果 2004~2005年广西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05.40/10万(标化率88.62/10万),占全死因的18.45%,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1.79/10万(标化率105.97/10万)和87.34/10万(标化率69.98/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232.58,P﹤0.00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77.14/10万(标化率63.89/10万),占全死因的13.5%,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6.86/10万(标化率66.02/10万)和77.46/10万(标化率61.47/10万),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因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而减少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23岁和3.48岁。结论心脑血管疾病为广西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群的寿命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郴州市居民死因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郴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政策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2012-2016年郴州市居民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2012-2016年郴州市共报告居民死亡103 533例,年均粗死亡率为444.23/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1.33/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8 390.51,P<0.01);粗死亡率最高的是苏仙区,最低的是桂东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567.47,P<0.01);城市与农村居民粗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死因疾病前5位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死亡疾病中主要为慢性病,其合计死亡率为388.98/10万,占全部死亡疾病的87.56%。结论 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是郴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也是影响郴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泰山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为针对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死因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泰山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泰山区居民居民合计死亡3239例,死亡率为521.86/10万,标化死亡率为495.49/10万。居民死亡率(/10万),男性为626.43,女性为415.78(P〈0.01);〈5岁为87.61,5~14岁为5.27,15~44岁为79.48,45~64岁为693.78,〉65岁为4290.28,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合计死亡2852例;占88.05%。减寿最高的前5位死因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合计减寿19995’人年,占全部死因减寿22432.5人年的89.13%。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泰山区居民寿命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0-2015年西安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因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5年西安市居民死因监测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亡构成比、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及减寿率等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西安市居民2010-2015年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310.3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3.84/10万;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呈升高趋势(P0.05);心脏病中,急性心梗死亡率呈升高趋势(P0.05),高心病、肺心病和其他心脏病死亡率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均P0.05)。35岁以下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几乎为0,≥35岁居民死亡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75岁以后上升速度陡增。西安市居民1~69岁死亡者中,心脑血管病造成的减寿年数PYLL为420 107人年,平均减寿年数AYLL是3.97人年,PYLL率是12.24‰。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西安市居民的首位死因,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应列为今后的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克拉玛依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制定心脑血管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克拉玛依市2007-2011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描述性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死亡率变化、性别和年龄分布等,用Excel2007和Death Reg2005软件对数据进行u检验,率的线性趋势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结果 2007-2011年在克拉玛依市居民死因顺位中循环系统疾病平均死亡率为160.31/10万,连续5年居死因顺位首位,脑血管病及心脏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97.54%。以2011年为例,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男性(分别为64.08/10万、87.20/10万)均高于女性(分别为54.11/10万、62.26/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克拉玛依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应重点加强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河南省居民的死亡原因以及主要死亡原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河南省36个疾病监测县(区)的死亡数据资料,计算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6年河南省疾病监测地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51.03/10万,标化死亡率495.08/10万,男性死亡率(631.93/10万)高于女性(464.9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 094.63,P<0.001)。死亡原因主要以慢性病为主,占全部死亡的88.11%。居民前五位死因顺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91.09%。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8.19岁,男性75.18岁,女性81.64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种类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影响河南省居民健康和寿命损失的主要疾病是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提示在以后的疾病防控中应针对性的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降低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2—2018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为后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和潜在减寿率(PYLLR)等统计指标,对2012—2018年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2—2018年上海市黄渡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269.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8.37/10万,占全死因的35.34%。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4,P=0.020)。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导致的PYLL为2 087.50人年,AYLL为10.39年,PYLLR为10.75‰。2012—2018年年均平均期望寿命为84.00岁,去除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后男性寿命增加4.03岁,女性增加8.11岁。结论:黄渡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死因特征以女性、老年人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六安市裕安区2014-2019年常住居民死亡水平和死因情况.方法 根据2014-2019年裕安区常住居民的死亡监测资料,分析居民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结果 6年间裕安区常住居民平均死亡率为642.1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56.64/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总体死亡率的年龄组分布,呈现先降低,随后从5~岁组开始,死亡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总体人群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男性与总人群一致,女性心脏病位于第2位,脑血管病位于第三位,其余和总人群一致;不同年龄人群死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是影响裕安区居民死亡最重要的疾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主要死亡原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耳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OPD并呼吸衰竭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使用NPPV和未使用NPPV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结果采用NPPV治疗1d后患者pH值升高(P〈0.05),PaO2明显升高(P〈0.01),PaCO2明显降低(P〈0.01),未采用NPPV治疗1d后PaO2升高(P〈0.05),但pH值仍无显著改善(P〉0.05),同时,NPPV治疗组患者心脑并发症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非NPPV组(P〈0.01)。结论NPPV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在早期可纠正缺氧和CO2潴留,减少心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海门市居民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居民疾病死亡率来探讨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海门市人口死因资料,应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海门市居民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男性从1989年的1.98/10万、83.44/10万、20.22/10万,上升到2008年的19.74/10万、180.69/10万、44.21/10万;女性从1989年的4.52/10万、107.84/10万、27.89/10万,上升到2008年的22.95/10万、175.29/10万、62.53/10万,糖尿病的上升幅度特别明显,男女分别上升9.97倍、5.08倍。脑血管疾病(男r=0.922,女r=0.933)、心血管疾病(男r=0.902,女r=0.910)的死亡率与糖尿病的死亡率呈显著相关(P〈0.001),且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间也有相关性(男r=0.926,女r=0.939,P〈0.001)。结论: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与糖尿病的死亡率呈显著相关,临床学与流行病学专家应携手针对三种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8—2012年北京市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特征,包括脑血管病死亡年份、性别、年龄、季节分布情况,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的死亡构成情况。建立脑血管病的预测模型,预测2013年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情况,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SAS 9.2统计软件对丰台区居民2008—2012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poisson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并对脑血管病的死亡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2年丰台区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7000例,经多因素分析,不同年份间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于女性,老年组和中年组的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均高于青年组,冬季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于春季(均P〈0.01)。不同性别脑血管病死亡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份、季节、年龄组的脑血管病死亡类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所健模型估计2013年该区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8.05/10万。结论 2012年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较高,防控压力仍然很大。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脑血管后遗症、脑梗死、脑出血是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主要致死类型。研究建立的脑血管病预测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脑血管病的时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莉 《职业与健康》2011,27(17):1979-1980
目的探讨高校教职工异常心电图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及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信阳市某高校1 284例教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的异常心电图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32.71%,以心律失常检出率最高,占40%,其次为ST-T改变,占31.90%,男性高于女性(χ2=9.514,P<0.01)。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呈逐渐增加趋势(χ2=138.29,P<0.01)。心电图异常人群中甘油三酯(TG)升高率为36.43%,总胆固醇(TC)升高率为49.7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率为50.00%,空腹血糖(FPG)升高率为31.67%,高血压为47.86%,脂肪肝为17.62%,与正常心电图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血脂异常、空腹高血糖,高血压、脂肪肝有密切关系。提示应对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强化干预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预防、发现、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居民减寿主要原因,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死亡率、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和减寿率等指标分析死亡资料。结果 2009-2011年岱山县居民死亡率为761.0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9.34/10万,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χ2=70.32,P<0.01);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损伤中毒;期望寿命79.31岁,去除前5位死因期望寿命分别可增加3.65、2.86、2.27、1.41、1.37岁;减寿年数构成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病,5种死因占总减寿年数的86.50%,与死因顺位相比,损伤中毒由第5位上升至第2位,而呼吸系病由第2位下降至第5位;平均减寿数顺位依次为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病。结论岱山县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损伤中毒和恶性肿瘤是影响低年龄组死亡的主要原因,应根据岱山县居民死因特点制定有效防控干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闸北区2005—2010年肺结核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红  邓艳  李智红  徐敏钢 《职业与健康》2011,27(17):1976-1978
目的评估上海市闸北城区结核病流行特征和防控效果。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城区肺结核流行病学监测数据,主要分析不同户籍居民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季节发病分布特点。结果流动人口发病率显著高于沪籍人口(χ2=85.69,P<0.01),分别为58.32/10万和33.89/10万;沪籍人口新涂阳率显著高于流动人口(χ2=9.76,P<0.01),分别为34.08%和26.21%;肺结核病人以男性居多,流动人口中男性显著多于沪籍男性(χ2=12.70,P<0.01);沪籍高发年龄组为45~54岁,占29.68%;流动人口高发年龄略年轻,为25~34岁组,占32.37%;沪籍人口发病最多职业为退休,流动人口发病最多为无业;沪籍人口新涂阳病人治愈率显著好于流动人口(χ2=6.00,P<0.05),分别为87.68%和78.22%。结论上海市闸北区肺结核发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上海市水平,仍需针对不同户籍人口的肺结核流行特征,加强病人早发现,重点做好流动人口肺结核的管理工作,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剖宫产史分为凶险型前置胎盘46例和非凶险型前置胎盘236例,比较分析两组间剖宫产、产后出血、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子宫切除等发生率,以及两组间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新生儿死亡等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凶险型组产妇产后出血、胎盘植入、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凶险型组(χ2值分别为42.336、58.509、27.957,均P<0.01),而两组间剖宫产和胎盘粘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88、3.864,均P>0.05);②凶险型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凶险型组(χ2=31.090,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低于非凶险型组(t=13.368,P<0.01),而两组间新生儿出生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 值分别为1.970、1.493,均P>0.05)、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3,P>0.05)。结论凶险型组产后出血、胎盘植入、子宫切除及早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凶险型组,医生应注重对有剖宫产史孕妇的孕期管理及病情评估,并适时进行预防性处置是改善母儿妊娠结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沈阳市沈北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沈北新区2000-2012年居民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资料,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死因构成、死亡率变化特点及潜在寿命损失年数,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2年沈北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共计3 448人,死亡率为160.69/10万,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187.15/10万)显著高于女性(133.94/10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从2006年的1 342.5人年,上升至2012年的2 315.0人/年.60岁以上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率呈急剧上升趋势.结论 人口老龄化将加剧脑血管病死亡的疾病负担,控制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高唐县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状况,分析其死亡趋势,为制定脑血管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高唐县2008 - 2016年居民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因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减寿率,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8 - 2016年全县居民脑血管病死亡8 313人,占总死亡的26.83%,年均粗死亡率187.97/10万,标化死亡率108.23/10万。男性死亡4 534人,年均粗死亡率201.62/10万,标化死亡率110.16/10万;女性死亡3 779人,年均粗死亡率173.86/10万,标化死亡率105.71/10万。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随年份增长略呈下降趋势(χ2趋势= 22.47,P<0.001,χ2趋势= 206.35,P<0.01);农村死亡率(199.35/10万)高于城市(162.46/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08 - 2016年份居民期望寿命上升1.25岁,脑血管病的减寿年数为23 826人年,年均减寿率为5.88‰。结论 脑血管病是导致6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重点疾病,已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级应加强脑血管病的病因预防与行为干预,最大限度降低脑血管病对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