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吡喹酮治疗高颅压型脑囊虫病引起脑疝的抢救及各种护理措施。方法:对13例脑疝病人给予降颅压、吸氧、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配合各种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13例中有9例经有效的抢救及护理痊愈出院。结论:高颅压型脑囊虫病引起的脑疝经及早治疗,精心护理,措施得当,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囊虫病是由猪(虫条)虫的囊尾蚴奇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临床上可呈癫痫、颅内高压症、精神障碍、脑膜炎或截瘫等表现,其中以脑囊虫病最常见,占脑寄生虫病的首位,对健康危害颇大。我院从1955年3月至1979年9月共收治脑囊虫病20例、脊髓囊虫病1例,现仅就以下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5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与结果。结果脑囊虫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癫痫或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血清学阳性,CT或/和MRI扫描显示脑囊虫病灶,吡喹酮和/或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脑囊虫病者临床特点突出,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处理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 ,对 16例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小脓肿型囊虫病人均以癫痫起病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CT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 ,血清及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率低。 16例中 3例抗囊虫药物治疗而愈 ,13例予抗囊虫药物或抗感染治疗 15~ 40天 ,CT复查病灶无明显缩小而改为手术切除。认为综合分析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CT及免疫学检查特点 ,有利于正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囊尾幼病的护理,探讨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护理对策,改变囊尾蚴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对牡丹江市医学院红旗医院于2009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40例囊尾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舒适的个性化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其中合并眼囊虫患者2例,合并脑室囊虫3例,脑实质型囊虫35例。经过18 d左右1个疗程的治疗和精心护理,34例患者服药期间抽搐、头痛等症状无明显加重,出院时抽搐、头痛完全消失,6例患者头痛、四肢麻木、活动障碍,出院时明显好转。本组患者在治疗护理中,无任何并发症,治愈出院。结论针对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和严重程度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来选择恰当的护理方式,对囊尾蚴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健康宣教,促进患者及家属对本病的了解,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6.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囊尾蚴寄生于脑内所致疾病,临床分为癫痫型、脑炎型、颅内高压型及精神异常型等。典型的多发脑囊虫,有食“米猪肉”、排节片史、皮下结节,结合头颅MRI、CT检查,抗囊虫抗体检查等往往得到确诊,诊断不困难。但是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单发脑囊虫病更易误诊,常误诊为:脓肿、囊肿、肿瘤等。现将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具有代表性的单发脑囊虫病3例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57例颅后窝脑囊虫病进行分析,其主要临床特点如下:颅内压增高呈间歇性梗阻性发作,小脑及脑干受损神经体征较少;脑脊液呈脑膜脑炎性变化。颅后窝脑囊虫病可分脑室型(第四脑室或导水管),软脑膜型(枕大池或桥脑小脑角),小脑皮质型和混合型,其临床表现、治疗和予后各有不同。脑脊液囊虫补体结合试验和脑室碘水造影仍是诊断颅后窝脑囊虫病有效检查方法。对颅后窝脑囊虫病的手术方法进行讨论,本组57例均行手术,手术效果较好,手术死亡率3.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致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研究吡喹酮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变化。方法通过对75例脑囊虫病致癫痫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免疫水平、影像学及脑电图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患者占70.67%,女性患者占29.33%,发作频率平均每年3~7次,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多见。囊虫免疫反应血ELISA阳性率为69.33%,脑脊液ELISA阳性率58.62%。脑电图正常16例,异常59例,异常脑电图以弥漫性或局限慢波活动为主。结论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多于女性,发作频率不高,发作类型多样,吡喹酮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实质囊虫病不同时期的治疗以及影像学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1994~2003年我科收治的12例单纯脑实质型囊虫病的临床资料,CT、NRI各期特征及治疗过程。所有病历均经囊虫补体结合实验阳性。结果 脑实质型囊虫病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活虫期使用吡喹酮药物可明显缩短病程,同时使用抗过敏药可限制颅内高压的发生;囊虫死亡期,使用吡喹酮药物对疗程长短作用不大,而控制过敏反应及脑水肿的发生可明显缩短病程。结论 依靠影像学作指导,分阶段治疗脑实质型脑囊虫病不但可缩短病程,还可控制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分型、分期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MRI特点。结果:40例中脑实质型32例,脑室型2例,混合型6例,无1例单纯脑膜型;分期处于脑炎期者2例,存活期18例,变性死亡期20例,7例有钙化期表现。各期MRI表现不同。结论:MRI能反映脑囊虫病的病理学过程,其分型、分期对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预见性干预措施在治疗脑囊虫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见性干预措施在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脑囊虫病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按预见性干预措施程序护理,对照组按常规程序护理,均采用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进行治疗。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荨麻疹、肝功损害、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等杀虫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预见性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吡喹酮、阿苯迭唑杀虫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的173例临床分析。本组年龄12~65岁(男137例,女36例),病程60天~20年。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的效果是确切的,经过6个月的随诊,全部病例总有效率是97.7%。丙硫咪唑的治疗反应较轻,但个别病例反应强烈,在治疗中必须注意预防和处理高颅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住院的156例高颅压患为临床治疗观察对象。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以不同的抗囊方法及剂量进行治疗,一般3~5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个月。结果 对于绦虫现症病人15例,全部驱下绦虫,驱虫率100.00%;伴有皮下结节50例,疗后均消失,消失率为100.00%。脑神经症状疗后有明显改善,93例癫痫治疗后86例未再发作。疗后脑CT复查,其中56例颅内未见异常,原CT病灶已吸收;有95例可见散在钙化灶,5例除钙化灶外,仍可见有低密度灶,但较原片明显减少;10例行脑脊液分流术,侧脑室及三脑室已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剂量递增疗法是抗囊虫治疗的有效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恰当地对症治疗是保障病人安全和抗囊虫治疗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周莉 《中外医疗》2014,(16):161-162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进入到该社区的高血压患者80例,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抗高压药物,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的40例患者采用社区干预,主要包括饮食,锻炼以及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的40例患者采用抗高压药的基础之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在干预之前的收缩压为(160±11)mmHg,干预之后的收缩压为(131±9)mmHg,在干预之前的舒张压为(98±14)mmHg,在干预之后的舒张压为(82±11)mmHg。对对照组的40例患者单纯的采用抗高压药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前的收缩压为(161±12)mmHg,在治疗之后的收缩压为(133±11)mmHg,在治疗之前的舒张压为(99±15)mmHg,在治疗之后的舒张压为(91±12)mmHg。在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幅度明显的大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变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采用抗高压药加社区护理干预,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4例。观察组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采用单纯抗高压药治疗,显效27例,有效6例,无效7例。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5%。在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以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愈后。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结果:5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治愈42例(84%),未愈转院治疗5例(10%),死亡3例(6%),总有效率84%。所有病例均进行随访3个月,40例(95%)精神、发育、运动、智力正常。结论:病情观察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的前提和手段,可帮助医生诊断病情,提高疗效;护理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治愈率的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可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陈立新 《当代医学》2011,17(5):117-118
目的 探索儿童髓母细胞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34例髓母细胞瘤患儿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给予精心的心理护理、放疗知识的宣教,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常规及颅内高压症等临床表现,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及护理干预.结果 34例患儿瘤体均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对髓母细胞瘤患儿实施精密细致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有效地延长患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柴青  杨丽 《中外医疗》2016,(22):151-153
目的:探究不同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该院住院治疗并且已经确诊的102例脑出血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神经缺损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疗程实施对比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前两组的神经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患者,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反应患者,其中16例患者不良反应经治疗后均得到有效好转。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干预中具有明显效果,具有满意度高、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面积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诊治特点和常见病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4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不同面积脑梗死129例急性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大面积脑梗死43例)和对照组(非大面积脑梗死8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急性期出现意识障碍、完全偏瘫、失语、进行性颅内高压的比例高,梗死病灶分布范围广,并发肺炎、梗死后脑出血、应激性溃疡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条件Logistic回归(按照1:2比例)分析常见病因,其中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病史、脑卒中史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症状重,预后差,及早干预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是降低其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