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 70例首次发生下壁心肌梗塞 (下壁 AMI)的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 14例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 LAH)者 ,B组为 56例单纯下壁 AMI者。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 (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 )的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 ( LVEF)、室性心律失常( VA)发生率。结果显示 ,A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 ( 64.3% )明显高于 B组 ( 19.6% ) ,P<0 .0 1;出院前 LVEF[( 4 5.7± 12 .8) % ]明显低于 B组 [( 57.2± 9.6) % ],P<0 .0 1;VA发生率 ( 64.3% )明显高于B组 ( 2 5.0 % ) ,P<0 .0 5。提示下壁 AMI发生 L AH者近期预后不良 ,可能存在冠脉左前降支狭窄及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中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5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分A组(6h之内)27例和B组(6h~12h)2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梗死相关血管情况、冠脉病变范围及支架植入情况,并随访梗死后3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再灌注治疗后中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入院至IRA开通时间、抗凝用药、溶栓治疗、梗死前24h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PCI前室性心律失常、PCI前心肌肌钙蛋白T(cTnT)升高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率、冠脉病变范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采用雷帕酶素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支架的直径和长度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植入后取得满意的血管再灌注。③本研究中不同IRA开通时间组间除B组有1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外,两组在随访期内均无其他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及时有效的血管再灌注治疗极大地降低了AMI患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中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夜间非勺型心率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将PCI术后的AMI患者分为夜间非勺型心率组(A组)及夜间勺型心率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再次住院率。结果 A组患者的MACE、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再次住院率分别为27.4%、8.1%、14.5%、23.4%,均明显高于B组(p0.05),但两组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4.8%vs 1.2%,p=0.123)。结论夜间非勺型心率有助于早期识别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对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TIMI0级~1级)。依据成功行PCI的时间分为3组。A组:6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9例;B组:6h~12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34例;C组:12h~24h内成功对罪犯血管施行PCI,28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及心功能情况,对比分析3组Cortina积分和室壁瘤形成的比率、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分输出量(C0)、心脏指数(CI),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成功PCI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3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力衰竭及心绞痛的发生C组均明显高于A组、B组。结论AMI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益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PCI治疗的ASTEMI患者388例,将167例接受急诊PCI(发病至PCI时间12 h)治疗者作为急诊PCI组,221例接受择期PCI(发病至PCI时间≥12 h)治疗者作为择期PCI组。比较两组患者PCI即刻成功率、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PCI前后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水平。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月。结果急诊PCI组PCI即刻成功率为96.4%,择期PCI组为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择期PCI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再梗死及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急诊PCI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1±1.3)d,短于择期PCI组的(13.4±1.9)d(P0.05)。急诊PCI组患者术前Killip分级劣于择期PCI组,LVEF低于择期PCI组,BNP水平高于择期PCI组(P0.05);急诊PCI组患者术后Killip分级优于择期PCI组,LVEF高于择期PCI组,BNP水平低于择期PCI组(P0.05)。急诊PCI组患者随访期间心力衰竭、再梗死及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低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较择期PCI能更有效地改善ASTEMI患者心功能,有助于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及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赵雅琳  孙奡燕  姚宇 《山东医药》2012,52(3):102-103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顺序入选72例行PCI的AMI患者,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内出现的不良心脏事件。于PCI后3、14 d测定血浆中NT-proBNP、hs-CRP水平,并于PCI后14 d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出现不良心脏事件17例,其中住院期间6例,出院后11例;未发生不良心脏事件55例。出现不良心脏事件者PCI后3、14 d时NT-proBNP、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不良心脏事件者,LVEF值明显低于未发生不良心脏事件者,P均<0.01。结论联合检测NT-proBNP和hs-CRP水平有助于预测AMI行P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丰煤矿医院收治的AMI患者90例,均于12 h内行PCI,根据发病至PCI时间分为A组(发病至PCI时间3 h,n=32)、B组(3 h≤发病至PCI时间6 h,n=31)和C组(6 h≤发病至PCI时间12 h,n=27)。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心肌改善情况[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恢复时间、肌酸激酶(CK)恢复时间]。结果 A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C组(P0.05)。A组、B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C组(P0.05)。A组患者术后LVEF高于B组、C组,B组患者术后LVEF高于C组(P0.05);A组患者CK-MB恢复正常时间、CK恢复正常时间短于B组、C组,B组患者CK-MB恢复正常时间、CK恢复正常时间短于C组(P0.05)。结论 PCI时机对AMI患者有一定影响,超早期(发病至PCI时间3 h)及早期(3 h≤发病至PCI时间6 h)PCI治疗AMI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更有效地降低心脏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且超早期PCI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方法对78例有溶栓禁忌证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对冠脉造影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行PCI术后胸痛及心功能明显改善,2例1个月后出现心绞痛,给予常规治疗后缓解,随访10个月无异常,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急诊PCI治疗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梗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h(A组,43例),≥3h、<6h(B组,58例),≥6h、<12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h后开始PCI比较,3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冠脉内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AMI行PCI患者80例,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各40例。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级别、住院期间及治疗2个月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0.0%和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及治疗2个月后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7.5%、35.0%,对照组则分别为10.0%、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AMI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状况,降低AMI急诊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13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TIMI0~1级)。依据PCI再灌注时间分为3组,A组35例,6h内IRA成功再灌注;B组40例,6~12h内IRA成功再灌注;C组38例,12~24h内IRA成功再灌注。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对比分析3组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脏指数,并观察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成功再灌注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A、B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绞痛的发生在3组中无差别。C组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均明显高于A、B组。结论前壁心肌梗死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死亡等MACE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脏功能、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行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依据术前静脉HbA1c水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HbA1c值8%,而B组患者HbA1c值≥8%,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VDd)水平、左心房大小(LAd)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随访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A组患者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水平显著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水平显著优于B组(P0.05);A组患者LVDd、LAd及LVEF水平均显著优于B组(P0.05);A组患者随访MACE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随访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高HbA1c水平可能影响行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导致MACE和死亡风险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高血栓负荷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2009~2013年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高血栓负荷的患者283例,其中血栓抽吸导管(TAC)+替罗非班+常规手术组(A组)76例,替罗非班+常规手术组(B组)72例,常规手术组(C组,对照组)135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罪犯血管TIMI血流变化、术后1 w及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PCI术后即刻达TIMIⅢ级血流比例三组间有差异(P0.05);(2)术后1 w及1年LVEF及LVEDD,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发生率三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PCI术后1年总MACE发生率三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MACE发生率均最低(P0.05);(4)三组间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AC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术后TIMI血流、心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不增加患者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罗助荣  盖晓波  林毅 《心脏杂志》2007,19(3):306-308,314
目的对比观察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与普通金属支架(Bx-sonic)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急诊住院的82例STEAMI患者,在发病时间12h内急诊行直接PCI治疗,其中50例于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植入Cypher支架(Cypher支架组),32例植入Bx-sonic支架(普通支架组)。并对其临床资料,病变特征,术后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再梗死、死亡、靶血管再成形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支架术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平均随访(6.2±2.3)个月,Cypher支架组心绞痛发生率较普通支架组显著减低(5%vs21%,P<0.01)。Cy-pher支架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普通支架组(95%vs78%,P<0.01)。普通支架组支架内再狭窄率较Cy-pher支架组高。再梗死、心源性死亡、中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与普通支架一样在STEAMI急诊PCI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急诊收治的85例AMI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并纳入随访,按照随访期间有无出现不良事件分为两组,将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有不良事件组(n=32)和无不良事件(n=53)在年龄≥70岁、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LADd三项指标上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70岁以上患者、PCI中球囊扩张时间、冠脉血管病变是影响急诊PCI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可能诱发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连续入我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95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A组(〈6h)45例,B组(6-12h)15例和C组(〉12h)35例。分别比较A、B、C三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于PCI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A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组的LVEF(%)(57.51±6.9)明显高于B组(52.25±4.27)和C组(47.7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45.89±4.23)明显低于B组(49.0±3.1)和C组(5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术时间越早,患者心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心衰发生率、左室重构和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17.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不同病程时间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1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326例首次STEMI患者,随访到300例,根据PA病程时间分为长期(A)、近期(B)、短期(C)3组,比较临床特征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①A组总心源性死亡率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②COX分析显示首次心肌梗死后未行PCI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长期心绞痛患者STEMI后远期MACE发生率高于短期心绞痛组;首次心梗后未行PCI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发病12 h内195例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PCI后12 h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随访6个月记录心脏不良事件。根据其中性粒细胞水平分为3组:中性粒细胞4.78×109/L组(A组),32例;中性粒细胞4.78~8.79×109/L组(B组),118例;中性粒细胞8.79×109/L组(C组),45例。结果:①急诊PCI后B组和C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所占比例高于A组、TMPG达3级所占比例低于A组(均P0.05);②C组心功能Killp分级≥2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0.05);③随访6个月时C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0.05)。结论:STEMI患者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越高,心肌灌注越差。PCI后中性粒细胞数早期监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临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高龄 (≥ 8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3年 10月收治的行急诊PCI(<12h)的AMI患者中≥80岁的 2 1例 (高龄组 )和 <6 0岁的 37例 (年轻组 ) ,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 )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高龄组心力衰竭及多支病变比例高于年轻组 (分别为 71%vs 16 %和 81%vs35 % ,P均 <0 0 5 ) ,高龄组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年轻组 [(6 3 6± 17 0 )minvs (5 5 3± 13 0 )min ,P <0 0 5 ]。两组患者急诊PCI成功率均为 10 0 %。住院期间死亡高龄组 2例 ,年轻组 0例。随访 4个月至 4年 ,高龄组发生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2例、猝死 0例 (共占 2 4 % ) ;年轻组发生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0例、猝死 0例 (总计 8% ,P <0 0 5 )。结论 高龄AMI患者急诊PCI成功率高 ,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延长 ,围手术期死亡和近、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ST段回落幅度(STR)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急诊PCI术后心电图单导联ST段回落幅度,将患者分为STR组和STR不良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差异。结果 STR组患者148例,STR不良组患者97例,STR不良发生率为39.6%。PCI术后TIMI血流达到3级而STR小于50%患者占32.5%。STR不良组患者住院期间B型利钠肽峰值为415.9±168.3pg/ml,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4.7±15.3mm,左室射血分数49.2±5.9%,与ST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7例STR不良组患者中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共24例,其中恶性心律失常8例、心力衰竭11例和心源性死亡4例,其比例均高于ST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发生ST段回落不良,这些患者具有较高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