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运动的疗效及对预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康复运动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80例 AMI 患者,按自愿原则分成两组:康复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并实行早期严格合理的运动疗法;对照组:绝对卧床,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不进行康复训练。采用 Barthel 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对比两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的费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两年后 AMI 的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平均住院天数、费用显著减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增强,两年后 AMI 的再发率显著减少(P 均<0.05);心律失常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平均住院天数、费用,降低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指导,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的术后活动状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主观感受、心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不会对患者心绞痛发作及心脏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9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2年1月~2014年5月之间,将92例患者通过抽号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46例。其中一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方式,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使用五级法早期活动,称为观察组。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临床上使用五级法早期活动,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心脏功能,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指导性训练应用于颅脑损伤病人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颅脑损伤患者的实际情况于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成立了康复指导性训练小组,将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由康复指导性训练小组实施康复指导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后费用、肢体运动功能、意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出院时与入院时GC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t=3.06,P<0.05)。在出院时两组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与入院时比较明显改善(均P<0.05),研究组改善更显著(P<0.05)。研究组继续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t=3.08,P<0.05)。结论康复指导性训练在不增加住院费用、不增加住院时间的前提下,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意识水平恢复,能有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自理模式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宁夏某三甲医院骨二科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与自理模式相结合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自理能力、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观察记录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理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联合自理模式应用于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中,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采取早期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卧床天数、并发症及梗死范围扩展.结果 康复组在住院天数、卧床天数、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早期康复治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项后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对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心脏程序康复的意义。方法:67例急诊PCI后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进行早期程序康复)和对照组,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康复组34例患者顺利完成住院期的康复程序,其平均住院时间康复组为(6.41±3.73)d,对照组为(10.01±4.14)d,P<0.001,康复组的二项乘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SAQ量表得分情况则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对施行PCI后的AMI患者实施程序康复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改善其长期的心脏功能和运动耐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患者的2周康复治疗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索 2周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根据个体化及活动量循序递增的原则 ,对 2 3例急性心肌梗塞重组链激酶 (r- SK)静脉溶栓患者和 2 3例急性心肌梗塞无严重并发症常规治疗患者均进行 2周程序的康复治疗。结果 :r- SK溶栓组的再通率为78.2 6 % ,死亡率和并发症低于非溶栓组 (P<0 .0 5) ,正常进入康复程序的患者多于非溶栓组 (P<0 .0 5) ,住院天数也短于非溶栓组 (分别为 13.2 2± 6 .0 7、 14.2 6± 6 .4 5天 )。康复运动中无一例出现严重合并症。结论 :2周康复程序是安全、有效的 ,而且溶栓配合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脑系科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共103例,随机分为康复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及作业疗法,观察运动功能积分(FA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变化情况,分析早期康复的效果.结果 康复组在治疗1个月、2个月末的FAM、BI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且早期康复组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介入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110例脑出血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实施止血、补液、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Barthel及Feg-Mevyer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9%(50/55)〕,显著高于对照组〔74.5%(41/5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D、Feg-Mevyer及Barthe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以上三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参麦及舒血宁注射液佐治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PTCA、溶栓适应证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8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参麦 舒血宁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参麦注射液治疗,2周,继以口服治疗2周),舒血宁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舒血宁注射液治疗,2周,继以口服治疗2周),(常规治疗)对照组(27例,予以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治疗4周)。结果:参麦 舒血宁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0.01),高血糖症较舒血宁组显著减少(P<0.05);舒血宁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参麦 舒血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可减少合并症、死亡率,疗效优于常规对照组,也优于舒血宁 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梗两周康复程序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周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运动能力、心功能恢复、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98例AMI患者,分成康复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两周康复程序,对两组的运动能力即代谢当量(METS)值、心肌酶、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与A峰比值(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康复组运动能力[(2.91±0.72)METS∶(2.57±0.63)METS]、6 min步行距离[(258.9±22.59)m∶(226.17±17.03)m],LVEF[(56.4±6.25)%∶(50.4±6.84)%]、E/A1(40例∶29例)、抑郁[(1.5±0.6)∶(2.0±0.5)]、焦虑[(1.4±0.7)∶(1.9±0.8)]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两周康复程序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能力,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疗养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利用常规心电图观察并分析两组(常规疗养组、海水浴体疗组)各30例OMI患者,疗养1个月前、后的Pmax(P波最长时值)、Pd变化。结果:(1)同组疗养前\后比较,两组Pmax、Pd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两组间对比,疗养前Pmax、Pd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养后Pmax呈显著性差异(P〈0.05),Pd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康复疗养能不同程度地缩短OMI者的P波离散度,有利患者心房电生理稳定;(2)海水浴体疗方法对Pd的改善优于常规疗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以超声心动图检测80例AMI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脑钠肽(BNP)的浓度;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38例)和早期康复组(42例),3周和3月时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AMI患者在治疗后3周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时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显著(P<0.01),但早期康复治疗组LVEF水平较传统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AMI患者在梗塞后24h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3周和3月时血浆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但早期康复组较传统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和降低血浆BNP水平;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改变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可作为观察AMI病情的一个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5.
运动康复对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了40例作运动康复治疗的AMI患者(康复组)康复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变化,并与未行运动康复的AMI患者(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运动康复后Q-Tcmax、Q-Td和Q-Tcd(校正Q-T离散度)三项指标均比运动康复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并且患者出院时康复组Q-Td比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运动康复能够降低AMI患者Q-T离散度,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院内运动康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患者的心肺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宿州市立医院行PCI治疗的97例患者分成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用PCI治疗后规范药物治疗,并在除外床上必要活动及必要检查外,禁止一切用力活动,且大小便均于床旁完成。观察组在规范用药的基础上,根据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Ⅰ期心脏康复运动处方进行院内早期运动康复。比较治疗前与出院1个月后两组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s用力呼气量变化情况,以及出院1个月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记录1个月内再发心绞痛、再梗死以及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BNP、CO、C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LVEF、CO、BNP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治疗后较出院前肺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irst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和FEV1/FVC提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1个月后进行6 min步行实验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院内运动康复有助于因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提示院内早期运动康复在改善PCI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病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8)。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卡维地洛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卡维地洛,起始剂量5mg/d,渐增至40mg/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30,P<0.05)。随访13~15个月后,卡维地洛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再住院率、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疗效较常规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康复治疗的疗效、安全性。方法:比较20例接受四周程序康复治疗的老年AMI患者和19例对照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结果:20例老年AMI患者康复治疗未发生并发症;出院3个月后能生活自理的有18例(90%),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13例(65%),未发生心绞痛和再梗。对照组发生心绞痛3例,再梗死1例,心衰2例,心源性猝死1例;出院3个月后能生活自理的仅12例(63%),LVEF>50%的患者仅6例(32%)。康复组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LVEF)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的疗效。方法:145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综合康复组(简称康复组)98例,常规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47例。两组均保持入组前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康复组同时进行体育运动、营养、卫生等干预。连续跟踪随访3年。结果:康复组患者血压降压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年内康复组并发症、残废率、死亡率均明显减少(P<0.05-<0.01)。结论:康复医疗有助于提高对高血压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7例),两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口服,氯吡格雷组于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75mg,1次/d,口服。观察两组治疗的血管再通率,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AMI、恶性心律失常、肺水肿等)的发生率。结果:较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60.3%:74.5%,P〈0.05),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30d死亡及再发心肌梗塞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