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改进传统的DMH 结直肠癌肿瘤模型诱导方法,建立一个高效、稳定、实用的结直肠腺瘤模型,以用于散发性腺瘤生物学行为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方法 选用SPF 级SD 雄性大鼠。诱导剂为1 ,22二甲基肼(DMH) 和PPAR2γ受体拮抗剂( GW9662) 。PPAR2γ受体激动剂为吡格列酮。试验分四组:阴性对照组、DMH 组、DMH + GW9662 组、DMH + GW9662 + 吡格列酮组。共观察12 周。试验结束取远端结直肠(全结直肠的1/ 2) 用福尔马林4°C 过夜固定,美蓝染色后实体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息肉,并照相。全部息肉及微隆起粘膜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阴性对照组无腺瘤发生。DMH 组发现1 枚腺瘤,腺瘤诱导成功率为12. 5 %(1/ 8) ,荷瘤数为0. 125 (1/ 8) 。DMH + GW9662 组发现16 枚腺瘤,诱导成功率为87. 5 %(7/ 8) ,荷瘤数为2. 0 (16/ 8) 。DMH + GW9662 + 吡格列酮组发现5 枚腺瘤,诱导成功率为28. 6 %(2/ 7) ,荷瘤数为0. 714 (5/ 7) 。结论 DMH 联合应用GW9662 可以在短期内成功诱导大鼠结直肠腺瘤。该模型较单纯DMH 诱导的大鼠结肠癌和畸变隐窝灶模型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配体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结肠癌的抑制作用。 方法: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接种于BALB/c小鼠右侧肋腰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肿瘤对照组、溶剂(DMSO)对照组、单纯给吡格列酮组、单纯放疗组和放疗+给吡格列酮组,分别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计算并比较抑瘤率,病理观察肿瘤在光镜下的变化。 结果:放疗后两周小鼠的肿瘤体积比较,吡格列酮组、放疗组、放疗+吡格列酮组与肿瘤对照组比较,对小鼠结肠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p<0.05),放疗组或放疗+吡格列酮组与吡格列酮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与放疗+吡格列酮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放疗组、放疗+吡格列酮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6.30%、68.60%和70.01%;肿瘤病理学变化明显。 结论:吡格列酮、放疗以及两者联合使用均能够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生长,PPARγ是肿瘤治疗较好的新靶点。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吡格列酮;放射治疗;小 鼠;结肠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ARE)对小鼠 Lewis 肺癌细胞株(LLC)体外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 MTT 法观察 ARE 对 LLC 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Trans-well 侵袭实验检测对照组、ARE 组、GW966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抑制剂]组和 GW9662+ARE 组4组LLC 细胞的侵袭力。实时 PCR 和 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4组细胞 PPARγ、NF-κB p65、Caspase-3 mRNA 和蛋白表达。结果ARE 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 LLC 细胞生长,24、48、72 h ARE 对 LLC 的 IC50值分别为271.29、189.08、65.99μg/ml。4组中 ARE 组的荧光值最低,为1744.67,对照组为6887.00,GW9662+ARE 组为4597.00,GW9662组为10012.67,表明 ARE 组侵袭力最弱,而且相比对照组侵袭力明显减弱(t =12.411,P =0.000)。ARE 组、GW9662组 PPARγmRNA 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76±0.534和0.362±0.2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785,P =0.001;t =2.395,P =0.044);ARE 组 PPARγ蛋白表达量为27688.33±3593.06,比对照组(17716.33±2273.95)、GW9662+ARE 组(21816.00±1644.07)高(t =5.159,P =0.001;t =3.038,P =0.016)。NF-κB p65 mRNA 表达量在 GW9662+ARE 组(0.346±0.149)最低,其次为 ARE 组(0.392±0.187), GW9662组最高(1.720±0.338),ARE 组与对照组和 GW96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592,P =0.007;t =7.851,P =0.000)。Caspase-3 mRNA 和蛋白在各组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 =1.181, P =0.376;F =0.647,P >0.05)。结论蒿甲醚可以通过上调 PPARγ表达抑制 NF-κB 的途径来抑制 LLC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提示 PPARγ可能为肺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马卫平  李金利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2,24(10):667-669,673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 γ)配体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接种于BALB/c小鼠右侧肋腰部,将小鼠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肿瘤对照组、溶剂二甲基亚砜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放疗组和放疗+吡格列酮组,每组30只,分别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计算并比较抑瘤率,病理观察肿瘤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变化.结果 与肿瘤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比较,放疗后2周吡格列酮组、放疗组、放疗+吡格列酮组对小鼠结肠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P=0.008、0.001、0.001),放疗组或放疗+吡格列酮组与吡格列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18),放疗组与放疗+吡格列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5);吡格列酮组、放疗组、放疗+吡格列酮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6.30%、68.60%和70.01%;肿瘤病理学变化明显.结论 PPAR γ配体吡格列酮、放疗以及两者联合均能够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生长,PPARγ是肿瘤治疗较好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孟爱国  徐瑞成  呼文亮 《肿瘤防治研究》2006,33(5):334-336,F0003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人胃癌MGC803中的表达及其配体吡格列酮(PGZ)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处理人胃癌MGC803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MGC803中PPARγ的表达变化;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33342/PI双荧光活细胞染色法和DNA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MGC803中存在PPARγ表达;PGZ能显著抑制MGC803生长(P<0.05),IC50值为9.01×10-6μmol/L,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浓度PGZ能明显诱导凋亡产生;PGZ作用MGC803细胞后PPARγ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调趋势(P<0.05)。结论吡格列酮依赖激活PPARγ能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提示PPARγ可能是胃癌治疗的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6.
环格列酮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环格列酮对人肺癌细胞株A5 4 9体内外生长的影响 ,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A5 4 9细胞 ,加入不同浓度的环格列酮 ,采用MTT方法检测A5 4 9细胞生长情况 ,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 ;Westernblot检测环格列酮对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建立裸鼠肺癌动物模型 ,随机将其分为 :对照组 (A组 ,10只 )和环格列酮注射组 (B组 ,10只 )。B组隔天注射环格列酮 10 0 μl(10 0 μmol/L) ,连续 15次 ,A组注射 10 0 μl生理盐水 ,1个月后切除瘤灶、并称瘤重 ,计算其抑瘤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的表达 ,同时采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子p2 1蛋白的表达。结果  (1)环格列酮体外抑制A5 4 9细胞生长 ,并呈现明显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2 )经环格列酮处理后的PPARγ蛋白表达增加。 (3)经环格列酮治疗后 ,A组的瘤重为 (2 .79± 0 .33)g ,B组的瘤重为 (1.5 1± 0 .4 0 )g ,B组的抑瘤率达 4 7.0 % ,A组的cyclinD1较B组明显增高 ,A组的p2 1蛋白表达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结论 环格列酮能抑制肺癌A5 4 9细胞的恶性增殖 ,呈明显的时间及剂量依赖性 ,并诱导其分化 ,其机制与PPARγ干预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分别以吡格列酮(0 μmol/L、10 μmol/L、20 μmol/L、50 μmol/L)和吉西他滨(50 μmol/L)作用0 h、12 h、24 h、48 h、72 h后,采用CCK-8检测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72 h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染色检测48 h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48 h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0 μmol/L吡格列酮相比,吉西他滨及各剂量吡格列酮组细胞作用24 h、48 h、72 h的OD值均降低(P<0.05);48 h 的G0/G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及caspase-3、p-ERK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而S期细胞比例、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且细胞逐渐收缩,细胞核逐渐碎裂。与50 μmol/L吉西他滨组相比,10 μmol/L吡格列酮组细胞作用24 h、48 h、72 h的OD值均升高(P<0.05),而50 μmol/L吡格列酮组均降低(P<0.05);10 μmol/L吡格列酮组细胞作用48 h 的G0/G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及caspase-3、p-ERK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而50 μmol/L吡格列酮组均升高(P<0.05);10 μmol/L吡格列酮组细胞48 h 的S期细胞比例、Bcl-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而50 μmol/L吡格列酮组均降低(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抑制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诱导其凋亡,可能通过上调MAPK/ERK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8.
吡格列酮是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的合成配体之一,研究发现PPARγ配体能通过阻断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起到抗肿瘤作用\[1\],还能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2\]。本研究探讨吡格列酮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放射增敏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介素21(IL-21)对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杀伤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影响,阐述该影响是通过IFN-γ和TNF-α的高表达而实现。方法:分选树突状细胞(DCs),用NHL细胞株(Raji)冲击,诱导产生CTL;将此培养液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100ng/ml的IL-21。ELISA、RT-PCR检测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IL-21作用组,IFN-γ水平:469.32±2.83pg/ml,TNF-α:82.52±4.72pg/ml,对照组,IFN-γ水平:27.63±2.76pg/ml,TNF-α:11.63±1.54pg/ml,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IL-21是通过IFN-γ和TNF-α的高表达而实现增强CTL杀伤NHL的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前列腺癌组织及前列腺癌细胞中PPAR-γ的表达及其配体曲格列酮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曲格列酮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成人前列腺组织、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不同浓度的曲格列酮处理人前列腺癌PC-3细胞,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PI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腺癌细胞PPAR-γ蛋白表达.结果:PPAR-γ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成人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增生组织;PPAR-γ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C-3细胞存在PPAR γ表达,曲格列酮作用PC-3细胞后PPAR-γ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调趋势:曲格列酮对PC-3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曲格列酮呈剂量依赖性加速细胞凋亡.结论:PPAR-γ表达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曲格列酮通过激活PPAR-γ能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提示PPARγ可能是前列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D44v6(一种变异的CD44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4例MM患者[14例初发和复发MM患者(初发和复发MM组),10例病情稳定MM患者(病情稳定MM组)]和15位健康骨髓移植供者或非肿瘤良性贫血患者(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培养上清的SDF-1α、CD44v6水平。结果 初发和复发MM组MNC培养上清的SDF-1α、CD44v6表达水平[(7232.41±2644.97)pg/ml和(34.34±13.20)ng/ml]显著高于病情稳定MM组[(2315.49±748.29)pg/ml和(15.69±5.28)ng/ml](t=6.25、t=7.82;均P<0.05)和对照组[(1149.52±636.06)pg/ml和(4.85±3.62)ng/ml](t=4.60、t=7.61;均P<0.05)。病情稳定MM组SDF-1α、CD44v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99、t=4.87;均P<0.05)。9例初发和复发MM组的BMSC与人类骨髓瘤细胞系细胞U266加入rhIL-6进行混合培养后,SDF-1α水平[(6180.25±5925.38)pg/ml]显著高于5例对照组BMSC[(1021.13±358.65)pg/ml]和9例初发和复发MM组[(1004.07±727.36)pg/ml](t=2.66、t=2.42;均P<0.05)。而其他BMSC各组间的SDF-1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1α与CD44v6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1,P=0.03)。结论 SDF-1α、CD44v6水平升高与MM的病情进展或发病有关,也可能与MM的肿瘤浸润过程有关;而这些体内过程可能需骨髓瘤细胞和BMSC与IL-6、SDF-1α和CD44v6等因素协同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对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名健康人BMSC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传代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L-17;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的健康人外周血中Th17细胞所占百分比.结果 AML患者BMSC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后,上清中IL-17表达水平为(292.32±37.25) pg/ml,与健康人BMSC与PBMC共培养上清中的IL-17水平[(169.64±17.47)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LL患者的BMSC与PBMC共培养后,上清中的IL-17表达水平为(159.89±23.71)pg/ml,与健康人BMSC与PBMC共培养上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ALL和AML患者BMSC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体系中Th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0.13±2.19)%、(13.77±4.04)%、(21.53±5.05)%,AML患者与健康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L患者与健康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患者BMSC促进外周血CD4+T细胞分化产生Th17细胞,AML患者BMSC可能在免疫抑制调节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患者骨髓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关系,探讨IL-17在MM骨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3例MM骨病患者及20例对照者骨髓上清中IL-17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两组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 mRNA的表达。 结果 MM骨病组及对照组的骨髓上清均表达IL-17,骨髓单个核细胞均表达RANKL mRNA。MM骨病组骨髓上清中IL-17的含量[(52.69±4.55)pg/ml]高于对照组[(14.35±1.25)pg/ml],MM骨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 mRNA的表达[(0.96±0.12)pg/ml]高于对照组[(0.42±0.0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MM骨病患者骨髓IL-17[(76.71±7.06)pg/ml]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MM骨病患者[(40.67±3.8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MM骨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1.22±0.27)显著高于稳定期MM骨病患者(0.8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骨病组骨髓IL-17与RANKL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90,P<0.05)。结论 MM骨病患者骨髓IL-17的表达显著增高,骨髓IL-17水平与MM活动期和(或)稳定期相关,骨髓IL-17与RANKL的表达呈正相关,IL-17可能在MM骨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尼美舒利(NIM)是否通过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途径影响胃癌细胞体内生长。[方法]通过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设立GW9662+NIM组、生理盐水组、GW9662组、NIM组共4组。3周后测量各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PPAR-γ表达。[结果]NIM组裸鼠移植瘤体积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小,而GW9662+NIM组较NIM组移植瘤体积大,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GW9662+NIM组与NIM组相比,移植瘤组织的PPAR-γ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尼美舒利在体内能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PPAR-γ通路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病情进展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了24例MM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骨髓基质细胞(BMSC)培养上清液的MMP-2、VEGF水平。结果 14例进展期MM组的MMP-2、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0例稳定期MM组和10例正常对照组(P<0.05),稳定期MM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MP-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MM组VEGF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9例进展期MM组的BMSC与人骨髓瘤细胞系细胞U266(终浓度2×105/ml)进行混合培养48 h后,其上清中MMP-2、VEGF水平明显增高,显著高于进展期MM、稳定期MM、正常对照组BMSC及稳定期MM BMSC + U266组的水平(均为P<0.05)。稳定期MM BMSC + U266 组的VEGF水平显著高于进展期MM、稳定期MM、正常对照组BMS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P-2与VEGF两者呈正相关(r =0.925,P<0.05)。结论 MMP-2、VEGF水平升高与MM的病情进展或发病有关,该过程可能需骨髓瘤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协同作用而完成。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蛋白激酶Cθ(PKCθ)的表达及Th1/Th2,Tc1/Tc2的变化,探讨PKCθ在MDS及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外周血标本,MDS-RA 14例,AA 15例,正常人30例,分离PBMC,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PKCθ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 Th1/Th2类细胞因子和Tc1/Tc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MDS及AA患者PBMC中PKCθ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MDS及AA患者Th1、Tc1类细胞因子IFN-γ、IL-2、TNF-α分泌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P<0.05);Th2、Tc2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分泌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MDS及AA患者组间PKCθmRNA表达及Th1/Th2,Tc1/Tc2类细胞因子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DS及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KCθ表达增高,PKCθ可能通过上调Th1、Tc1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AL)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儿童AL患者血清中IL-18在化疗前后的水平。结果 AL未治组IL-18表达水平为(719.35±358.21)pg/ml,对照组为(311.80±146.6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后完全缓解组IL-18为(401.14±180.78)pg/ml,低于化疗前(P<0.01);未缓解组血清IL-18为(813.40±203.24)pg/ml,高于对照组和CR组(P<0.01),与未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IL-18为(878.64±405.86)pg/ml、中危组为(767.95±341.61)pg/ml,均高于低危组(P<0.05); IL-18在T-ALL为(1015.78±329.17)pg/ml,高于B-ALL(537.28±261.99)pg/ml(P<0.05)。AL患者IL-18水平与骨髓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r=0.411,P=0.005)。结论 儿童 AL患者IL-18高表达,并与骨髓幼稚细胞数、疗效相关,对疗效判断有意义,儿童AL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临床高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孟爱国  刘春艳  石峻  殷华  赵建 《肿瘤》2007,27(11):874-87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活化在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周期停滞中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GZ)对MGC80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的改变;RT-PCR方法检测PPARγ、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的表达。结果:0.1~10μmol/L PGZ作用MGC803细胞96 h后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10μmol/L PGZ分别作用48、72和96 h,G1期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明显的G1期阻滞;在MGC803细胞中PPARγ表达较弱,经10μmol/L PGZ作用48 h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作用96 h,细胞中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DK4表达显著降低(P<0.01),Cyclin D1轻微下调。结论:PPARγ活化能诱导MGC803细胞周期G1期阻滞,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细胞周期因子CDK4和Cyclin D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DF-1/CXCR4轴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 CD45/SSC设门四色流式细胞仪检测55例白血病患者骨髓的CXCR4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SDF-1/VEGF;采用Envinson二步法检测骨髓组织MVD;多重PCR法检测白血病患者IgH、TCRγ链V区和J区,采用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AML组SDF-1(2145.21±329.45)pg/ml、CXCR4阳性表达率 (60.01±18.5)%;ALL组SDF-1(2549.02±303.4)pg/ml、 CXCR4阳性表达率(70.22±12.73)%;CML组SDF-1(1929.72±253.81)pg/ml、CXCR4阳性表达率(40.05±16.69)%;CRAL组SDF-1(2070.98±159.98)pg/mL、CXCR4阳性表达率(58.4±11.8)%;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急淋SDF-1/CXCR4表达率高于其他白血病组;白血病SDF-1/CXCR4表达与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发现,ALL与外周血WBC数量有相关性(r=0.534、 0.567, P<0.01),与急性白血病伴髓外浸润者有意义(P<0.05);SDF-1/CXCR4 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年龄、性别差异、骨髓增生程度、染色体改变、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CD34+表达、ALL的IgH和TCRγ链V区和J区基因重排等因素无明显关系。白血病患者骨髓SDF-1、CXCR4、VEGF的相关系数为0.552, 0.553, 0.531,P<0.05。三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白血病骨髓液中SDF-1含量及各群细胞CXCR4高表达,其中ALL表达最高;急性白血病缓解后依然高表达;SDF-1/CXCR4表达与ALL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有髓外浸润者有关,白血病中SDF-1/CXCR4、VEGF高表达并且相互之间存在有相关性,与白血病血管新生有关联。  相似文献   

20.
曲格列酮增强乳腺癌细胞对表阿霉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un JX  Meng ZX  Lv JH  Sun YJ 《癌症》2006,25(8):960-966
背景与目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特异性配体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TZD)类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探讨TZD类药物曲格列酮的使用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阴性乳腺癌细胞对表阿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曲格列酮、表阿霉素单独和联合使用时,对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S和MDA-MB-231增殖、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不同药物处理下,乳腺癌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在4~24μmol/L浓度范围内,曲格列酮与表阿霉素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IC50是表阿霉素单独使用时的60%。曲格列酮和表阿霉素单独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时并无明显的凋亡发生,而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时,MDA-MB-435S和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48±0.45)%、(10.08±1.89)%。联合使用曲格列酮下调了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了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曲格列酮不仅促进了表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而且明显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从而增强乳腺癌细胞对表阿霉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