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猝死指的是由自身疾病导致的自然死亡且死亡距发病时间小于1小时,其中75%为心源性猝死。为什么有的人在经历大喜大悲或大怒之后会感觉明显不适的症状,甚至发生猝死?情绪应激反应直接导致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2.
杨林  魏林 《哈尔滨医药》1998,18(4):41-43
心脏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因导致的死亡,目前多采用自发病到死亡1小时以内的死亡,由心脏病变导致的猝死多为心律失常所致,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急性心肌缺血等有关。仅日本资料,每年每千人有0.41—1.45人发生猝死,心脏性猝死为每年每千人0.26—1.0人(与美国数据相近),1989—1993年东京的统计显示,在18189例猝死中,缺血性心脏病约占45%,脑血  相似文献   

3.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突然发生而致的意外死亡,是内科急症之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死亡原因.先将我们收集到的4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入住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60例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导致猝死发生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在导致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所有临床病因中,有40%的患者为冠心病导致心源性猝死,13.33%的患者是由于高血压心脏病导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6.67%的患者是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导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有60%的患者发现合并患有心力衰竭。结论导致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有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等,必须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因素予以重视,对病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制定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更有效的减少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5.
黄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81-181,184
目的:探讨心电图早期复极化改变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02~2009年体检人群心电图存在早期复极改变的体检者246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组),并且同300例正常心电图体检者进行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1年后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比例差异。结果:观察组体检者1年后发生心源性猝死5例(2.0%),心律失常14例(5.7%),对照组无发生心源性猝死者(0.0%),发生心律失常4例(1.3%),观察组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电图早期复极可能预示着心脏电生理行为的潜在异常,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其可能与突发的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11例心源性猝死的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11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9.7%,是继躯体并发症后的第二大精神病人致死原因。8例猝死发生在白天,3例发生在夜里。所有患者在猝死前均出现异常情绪反应,且10例为控制病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物。9例患者为两种及以上药物联合用药,8例患者为中到大剂量用药。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不当有关,应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基础健康、饮食情况、既往用药史等情况审慎用药并注意药物用法用量。  相似文献   

7.
心脏性猝死是指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剧1h内发生的死亡。心肌缺血性损伤甚至心肌坏死引起心肌电不稳定易致室颇猝死。冠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导致心肌电不稳定易致室颤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于其防治十分重要。只有早期预测、早期防治,才有可能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无创心电信息检测方法之一就是动态心电图,而动态心电图的多项检测指标特别是心率变异性对心力衰竭、心梗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和猝死的预警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又可称为缺血性心脏病。严重者会出现心脏结构破坏,发生心源性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内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内科治疗的方法资料。结果 4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32例,心肌病4例,心律失常4例。复苏抢救成功25例,15例死亡。结论内科治疗包括进一步的心脏生命支持和药物稳定治疗。  相似文献   

10.
猝死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约占心血管病死率的20%。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死亡。本文分析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比50例非心肌梗塞冠心病Q-Tc间期显著延长,且AMI的Q-Tc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与心功能不全是当今并列的世界性课题。心肌缺血、心肌炎症、心肌肥大、先天性心脏病均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常见疾病。然而,缺血性心脏病的近年升高走势,已经改变了就诊患者的结构,本文以缺血性心脏为中心,概说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因素。1 缺血导致的心脏性猝死 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性猝死,临床病例和动物实验模型的报告不胜枚举。但应当明确的是急性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2.
<正>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猝死发生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心脏病表现,其发生的时间是无法预测的。患者在病程中甚至在恢复期,无明显诱因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继而心搏骤停。心源性猝死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且急剧恶化的特点,是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心室晚电位、影像技术、动态心电图、彩色超声及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和采取实验室尸体解剖检查等来判断患者可能发病的原因。结果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粥样硬化)(78.57%)、心室肥厚(67.86%)、急性心力衰竭(58.92%)和瓣膜心脏病(48.21%)的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比较高,尤其是冠心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率占首位,其比率达78.57%。结论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复杂,要根据患者病史及详细的检查才能确诊,但因其具有发病速度快、出人意料和自然死亡的特点,所有应多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4.
周超  付慧  胡江飞 《贵州医药》2007,31(10):917-918
心脏性猝死是(SCD)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疾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很低,直接危及人类  相似文献   

15.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又称心室电风暴、交感风暴等,是由于心脏电活动极度不稳定导致的严重恶性心律失常。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ACC/AHA/ESC)定义的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作为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预防的广泛应用,目  相似文献   

16.
心脏性猝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16-17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先兆症状与预防方法。方法对9例心脏性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发病诱因、先兆症状等。结论提高对心脏猝死的认识,掌握其特点,积极预防可以避免发病或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7.
孙旻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2):305-305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病理性死亡,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h或24h内发生心脏骤停而导致脑供血不足或中断的自然死亡。近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虽有所降低,但心脏性猝死状况却没有改变,几乎占心血管死亡率的1/2。在美国约占普通人群的1‰~2‰。为探讨SCD的发病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与对策,对我院近5年的66例SC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冯玮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676-678
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率大约在1/1000,发病者中部分为青年人。大多数引起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和遗传缺陷有关,其中,单基因缺陷为猝死的主要原因。这些缺陷可以导致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发生。由于青年人心源性猝死通常潜藏而突发,尸检也无法明确病因,所以它的发生往往给病人家属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如何使发病者的家庭成员不再受到心源性猝死的威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近的有效的治疗策略是安置植入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这种治疗手段可以及时处理那些隐藏的心脏疾病。本文报道了一个家族性心源性猝死的个案,意在通过对患者诊疗过程的介绍和发病原因的研究,揭示出患者家系的特殊性:即发病的性别倾向和年轻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因,病理学特征及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尸检资料。结果冠心病40例(占64%),心肌梗死14例(占23%),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例(占8%),剧烈活动后死亡的3例(占4%)。结论缺血性心脏病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尽早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心脏性猝死病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40万人发生SCD,其中80%为冠心病(CHD)猝死[1].减少SCD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为探讨SCD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与预防,对6年内发生的78例SCD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