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03侧成人尸体下肢股段主要静脉及其瓣膜的观测,为临床血管疾病的外科及介入诊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103侧成人尸体下肢股段中观测主要静脉瓣膜的数量及形状、静脉特别点外径、静脉特别点的体表位置。结果大隐静脉股段瓣膜均为双瓣型,隐股点处外径(真径)为(5.18±1.25)mm,隐股点至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3.92±0.71)cm;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多为双瓣型,瓣膜附着缘静脉外径(压扁径)为(1.06±0.17)cm,其位置较恒定,距股深静脉入口下缘(1.16±0.66)cm,到隐股点距离为(6.16±1.69)cm;股深静脉注入点下缘至隐股点下缘的距离为(5.00±1.57)cm,至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7.84±1.89)cm。结论以上观测结果为临床血管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下肢主要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35侧成人(男性21侧,女性14侧)下肢新鲜标本经乳胶灌注后,对浅、深静脉的长度、外径、穿通支及瓣膜进行解剖观察。大隐静脉长度为70.57±0.94cm(变动范围52~80cm)。共属支以3~5文为多数.穿通支可分为三类:直穿支、穿肌支和混合支。瓣膜数为6~9个(8.21±0.56)。管径在内踝尖处均值为2.31±0.25mm。小隐静脉以单支注入腘静脉占42.86+9.35%。长度平均为41.17±1.81cm。管径在A线处为2.22±0.17mm;在D线处为2.37±0.39mm。瓣膜数为2~10个(6.75±0.44)。大、小隐静脉瓣膜位于不同部位山现率亦不同。结果提示为临床手术剥脱法治疗静脉曲张、血管外科修补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国人大隐静脉上段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隐静脉上段的形态特点对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观察了52具(102例)不同性别成年下肢,得到下列主要结果: 1.大隐静脉全部经卵圆窝汇入股静脉,根据它汇入股静脉的部位不同,可把它分为三个类型,其中第Ⅲ型最多占61.76±4.81%。 2.隐股结合点的体表投影是在经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外侧2/3与内侧1/3交界点下方平均为3.89±0.07厘米、隐胶结合点的内外位置变化较小。 3.绝大多数个体(95.96±1.95%)的阴部外浅动脉与大隐静脉上端发生紧密的紧邻关系,其中约半数(65.63±4.85%)经静脉上端的后方。 4.双隐静脉是一种较少见的变异,我们仅观察到6例(5.88±2.33%)。 5.大隐静脉上段除接纳三个浅属支外并通常也接纳内、外侧副隐静脉(84.31±3.60%),其中外侧副隐静脉出现率是61.63±5.24%,内侧副隐静脉出现率为16.28±3.98%,内、外侧副隐静脉同时出现率为22.09±4.47%。 6.在观察的全部材料中有24.51±4.26%个体的阴部外深静脉任卵圆窝内汇入大隐静脉末端的内侧面,因此易为手术者所忽略。 7.大隐静脉上段属支根据参加联合的数目和联合的形式得出四个类型和11个分型,本材料中以第Ⅱ型最多,为总数的38.23±4.81%,其次是第Ⅰ型,占总数的29.41±4.51%。同时考虑实际应用根据注入属支数目来分型,其中以三支型和四支型最多,分别为总数的34.31±4.70%、33.33±4.67%,其次是二支型占24.51±4.26%,六支型最少占0.98±0.68%。 8.大隐静脉上段的绝大多数属支(91.18±2.80%)是在隐股结合点下方4厘米以内汇入大隐静脉。本文曾在湖南省医药卫生学会1962年年会解剖学分会上宣读,并加以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4.
邓云青  吴熙  王勇 《解剖学杂志》2021,44(5):468-468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时,在1具成年男性标本上发现其双侧小隐静脉变异以及右下肢具有双大隐静脉,2种静脉同时走行及注入变异的情况未见报道. 标本为中年男性,身高约160 cm,下肢长度约为 85 cm.其右下肢具有双大隐静脉.其中正常支大隐静脉,静脉全长72 cm,静脉压扁直径为0.2 cm.大隐静脉由足背静脉弓内侧缘发出后于内踝后上方,距内踝最高点5 cm处胫骨前方向内上方走行,经腘窝的内侧,在腘窝后方沿股内侧面上行,至腹股沟韧带下方接受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构建组织工程静脉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34侧大隐静脉股段标本按自身比例均分为近、中和远3段,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瓣膜的形态,测量相关数值,分析瓣膜与静脉属支的关系。对新鲜瓣膜行Masson三色改良染色和H-E染色。结果:大隐静脉股段瓣膜数为(3.18±0.94)个,瓣膜以半月形双叶瓣为主,瓣膜方位无显著性差异,隐-股点主要位于属支汇入处的远心端(Ⅲ型)。瓣膜的窦面和腔面均覆着一层内皮细胞,在管腔面内皮下层覆着数层网状的弹力纤维,瓣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结论:通过对大隐静脉瓣膜形态学研究,获取了其基本形态学特点及数据,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及组织工程构建人工瓣膜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两侧大隐静脉各有两条,现报道如下: 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分别起自足背静脉弓.近内踝侧较粗,其外侧较细,两者在内踝前外方间距约1.6 cm在距内踝上9.9 cm第一次相交叉,交叉后两者分开上行至膝关节内后方相贴(从第一次交叉到膝关节内侧两条大隐静脉有多条交通支),粗支在前、细支在后,沿大腿内侧上行;距隐股点26 cm处两者再次交叉,交叉后细支沿缝匠肌内侧上行在股动脉前方、距隐股点外0.7 cm处与旋髂浅静脉呈弓形吻合,在隐股点下方0.3 cm处注入粗支,粗支沿大腿内侧上行,在距耻骨结节外3.5 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见图1).  相似文献   

7.
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用红色乳胶液加压灌注 ,在 5倍手术放大镜下观测隐动脉及其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供血范围及其与缝匠肌的关系 ,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结果 :隐动脉于收肌结节上方 (2 .6 9± 1.0 9)cm处发出恒定的膝上皮支 ,外径 (1.10±0 .18)mm ,有两条伴行静脉 ,外径 (1.12± 0 .10 )mm。该支于收肌结节上方 (1.4 8± 0 .5 3)cm处穿深筋膜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下行支长度为 (2 .91± 1.0 1)cm ;上行支直接行经 (4 .39± 1.0 9)cm ,末端与隐动脉近侧穿支、肌皮支形成网状联系。结论 :隐动脉膝上皮支起始位置恒定 ,口径较粗 ,以收肌结节上 1.5cm处为皮瓣旋转点 ,以股内侧中下段为供区 ,可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 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 ,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 ,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 :内侧支长 (2 .6± 0 .2 )cm ,外径 (1.0± 0 .1)mm ;伴行静脉 1条占 75 % ,外径 (1.3± 0 .3)mm ,伴行静脉 2条者占 2 5 % ,外径 (0 .9± 0 .2 )mm ;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 :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 ;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 ;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 ;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44例成人头颅材料上对枕动脉走行分三段调查.第一段位于颈动脉三角内.长2.9±0.4cm,分出脑膜支、肌支;第二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深面,长5.8±0.5cm,分出乳突支、耳支、降支、颅后支,第三段是枕动脉浅出点至上横线的头皮支.长11.7±1.3cm,一般分为Ⅱ主支型(占75%).枕动脉起始部外径3.1±0.2mm;浅出点(A点)外径2.8±0.4mm;头皮支的B点外径2.1±0.2mm、C点1.7±0.4mm、D点2.0±0.3mm 、E点1.6±0.4mm.对头皮支的分型分布提出了体表定位方法.结合临床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和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 就我室教、学员解剖的五十侧成年尸体(男28侧,女22侧)的大隐静脉观察结果如下:一、大隐静脉近端属支大隐静脉接近汇入股静脉处,收纳五条属支:①腹壁浅静脉;②阴部外浅静脉;③旋髂浅静脉;④股内侧浅静脉;⑤股外侧浅静脉。可分如下五型:  相似文献   

11.
在60侧股前部上1/3区域内对1.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大隐静脉本干的体表投影;2.大隐静脉5条属支的配布、出现范围、所形成的夹角;3.各夹角内淋巴结的出现率、数目、大小,最靠近淋巴结的静脉条数、外径等进行了观察、测量。结果表明:(1)由股外侧浅静脉与大隐静脉所形成的第4夹角内淋巴结出现率最高、淋巴结的体积也最大;(2)参与组成第4、5夹角的股外侧浅静脉紧靠淋巴结的条数最多,此处静脉并有足够的外径,便于静脉和淋巴结的吻合。4.应用大隐静脉或其属支与浅淋巴结吻合治疗乳糜尿6例,均有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隐股点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解剖了164例大隐静脉,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对隐股点(Sapheno-femoral junction)处大隐静脉的管径,隐股点的体表投影,大隐静脉属支注入隐股点距离进行观察和测量.提出了用耻骨结节及髂耻连线中、内1/3分界点的两点确定隐股点定位法,并对临床应用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 1.本文对778侧胎儿大隐静脉进行了观察,将其近端属支归纳为5种类型,以I型最为多见。2.膝以上的大隐静脉分叉变异有21例,占2.69%,两条大隐静脉有3侧,占0.38%。3.大隐静脉上段属支的重复出现率占总数的10.78%,以两条腹壁浅静脉的出现率为最高。4.股内侧浅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踝管区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踝管区动脉穿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及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管区近侧筋膜穿支2支,外径(0.8±0.3)mm(0.4~1.3mm),中侧筋膜穿支0~2支,外径(0.8±0.2)mm(0.4~1.2mm),远侧筋膜穿支2~3支,外径(1.0±0.4)mm(0.5~2.0mm),共同构成踝管区浅深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在小腿内侧下1/3段,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1.1±0.3)mm(0.5~2.5mm),骨皮穿支1~2支,平均外径(1.0±0.3)mm(0.4~2.0mm)。上述穿支形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管区筋膜穿支支数较多,与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吻合丰富,以踝管区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在内踝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足前部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肾静脉以下段下腔静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涉及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下段的手术提供该段下腔静脉及属支的解剖学数据。方法 :对 42例成人尸体标本下腔静脉的肾静脉以下段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 :该段下腔静脉长 (1 3 .0 3± 1 .76)cm ,宽 (2 .34± 0 .33)cm。静脉属支为 (8.74± 2 .0 2 )支 ,其中前壁有 66 .3 % ,上段有 66 .3 %。右睾丸 (卵巢 )静脉 83 .3 %开口于前壁 ,距左肾静脉开口上缘平面 (3 .56± 0 .85)cm。未见有腰升静脉 ,2 8.6 %例数的腰静脉与奇静脉或半奇静脉相连。腰静脉不成对且与腰动脉数目不相等 ,有 63 .8%的腰动脉有腰静脉伴行。结论 :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下段的属支多而复杂 ,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该段下腔静脉的上段及后壁。右睾丸 (卵巢 )静脉位置较稳定 ,可作为临床标志。传统概念的腰升静脉并不存在 ,有关腰静脉的传统描述与实际出入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例为成年男尸,年龄50~+岁,身高170厘米。左侧股外侧浅静脉来自股前外侧的上部,然而沿着大腿内侧至卵园窝的镰状缘外侧,穿过筛筋膜,从股动脉外侧缘绕往股动脉的后壁,后方,由外向内到达股静脉后外侧壁,直接汇入股静脉。股外侧浅静脉环绕股动脉外周约3/5圈,静脉呈弧形经过,但无狭窄。(该静脉注入端压扁外径为0.5厘米)。(股动脉压扁外径为1.2厘米)。股外侧浅静脉环绕股动脉水平线下方约1厘米。股动脉发出了股深动脉。股静脉前壁还接受大隐静脉注入口。(大隐静脉注入口与股外侧浅静脉注入口位于同一水平线)。大隐静脉末端(压扁外径为0.5厘米)。股外侧浅静脉在外侧镰状缘,主要由三支小静脉汇合而成的。分别有上、中、下支。(1)上支: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0.5厘米)浅筋膜内与旋髂浅静脉伴行,(上支压扁外径1.0毫米)。(2)中支:为主干,位于股前外侧部浅筋膜,(中支压扁外径为1.3毫米)。(3)下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瓣膜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具成人尸体上,对60侧股静脉,胸静脉、股深静脉、胫前静脉,56侧胫后静脉,58侧腓静脉的瓣膜进行了观察,深入研究了各段静脉瓣膜的出现率、数目、形态、分布和位置。单侧下肢深静脉瓣膜总数平均值为48.61个。绝大多数瓣膜为双叶瓣(99.34%±0.14%),极少数为单叶瓣(0.61±0.14%),三叶瓣罕见(0.03±0.03%)。双叶瓣大部分位于静脉的前、后壁(88.78±0.58%),少部分位于静脉的左、右壁(11.21±0.58%);单叶瓣位于静脉的后壁;三叶瓣位于静脉的右、后、右壁。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瓣膜的形态和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解剖了成人成对的100侧下肢深静脉主干和36侧小腿深静脉的瓣膜。深静脉瓣膜可分为大、小二种类型。大瓣中以双叶瓣居多数(98.20%),单叶瓣和三叶瓣很少。静脉主干的瓣膜数平均7.23个,主要分布于股、腘静脉中(83.14%),以位于股深静脉口远侧处的一个最恒定,在离股深静脉口0~3cm范围内,89.00%肢体具有1~2个瓣膜。统计了静脉各段的瓣膜数,以及主干内各瓣膜至主要属支口的距离,以适应静脉造影时确定瓣膜位置的需要。双叶瓣可附着在静脉的前、后或左、右壁上,而以前者最多见(81.83%)。36侧小腿深静脉瓣膜数的平均值依次为:胫前静脉内侧支9.63个,外侧支8.97个:胫后静脉内侧支7.00个,外侧支6.86个;腓静脉内侧支6.23个,外侧支6.37个。下肢静脉瓣膜总数平均值为52.29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临床经股静脉肝内门 体静脉分流插管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 5具成人尸体上观测了双侧股静脉穿刺点至肝中静脉的长度 ,与胸骨颈静脉切迹到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作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从左侧股静脉穿刺点至肝中静脉的长度为 (3 9 83± 3 87)cm ,直线回归方程为 ^y =3 0 9± 0 71x;P <0 0 2 5 ;从右侧股静脉穿刺点至肝中静脉的长度为(3 8 4 9± 3 60 )cm ,直线回归方程为 ^y =3 0 3± 0 67x ;P <0 0 1;左、右侧股静脉与髂外、髂总静脉的夹角分别为 163 2 2°± 5 5 7°和 166 0 0°± 5 10° ,左、右侧髂外、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分别为 14 6 4 4°± 9 0 7°和 15 8 0 0°± 5 2 3°。结论 经右侧股静脉插管较左侧更为有利 ,可根据方程计算出从股静脉穿刺点到肝中静脉的长度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20侧成人下肢标本时,发现左侧双大隐静脉变异1例,报道如下. 根据大隐静脉的起始部位,将其分为主支与副支。 主支与正常大隐静脉行程相同,起于足背静脉网,经内踩、小腿前内侧、股骨内侧裸后方及股内侧向上走行,接受来自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及旋骼浅静脉的汇入后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3.3cm处注入股静脉。血管外径:踩关节水平4 .1 mm,膝关节水平5 .3mm,注入股静脉处 5.lmm. 副支起于内躁前下方的浅静脉,经内躁后方向上走行,在小腿位于主支后方,在膝关节内侧从浅面越过主支,在其前外侧向上走行,接受来自股外侧浅静脉的汇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