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脉冲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数控脊髓损伤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7d后,从大鼠自身股骨上采集并标记MSCs.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MSCs移植组(A组)、电刺激组(B组)、电刺激联合MSCs移植组(C组)和PBS对照组(D组).应用BBB评分法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损伤前后定期进行功能评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脊髓的修复情况;免疫组化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MSCs的存活情况. 结果 术后4周,BBB评分C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D组(P<0.01),提示肢体功能恢复显著.移植后第8周,SEP检测C组潜伏期及波幅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快,DTI成像在移植后第8周也有明显修复.免疫组化显示术后8周C组脊髓损伤部位有大量Brdu标记的MSCs细胞,其阳性细胞数量和比率明显增加. 结论 电刺激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MSCs的存活能力及其联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S_3神经根电刺激对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作用. 方法 建立兔脊髓损伤性截瘫模型,以截瘫后行S_3神经根电刺激为实验组,不做刺激截瘫兔为对照组,正常白兔为正常组.无菌条件下,采集门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定量测定和细菌培养,采集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动物的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小肠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检查,取小肠进行电镜检查. 结果 对照组肠黏膜屏障及其他器官破坏严重,血清内毒素水平较实验组和正常组明显增高,肠道菌群移位发生率较高;实验组电刺激S_3神经根使失神经肠道蠕动增强,排出的肠内容物明显增加,同时肠黏膜破坏较轻,其他脏器损伤也较对照组轻,血清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并且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移位率明显下降. 结论 急性脊髓损伤后电刺激S_3神经根能较好地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肠内容物的排出,良好地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进而减轻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有利于减少SIRS和MODS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 并伴有呼吸功能衰竭、肠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现有治疗方法中, 早期减压手术和激素类药物冲击疗法效果欠佳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 与此同时, 康复治疗费用高昂且仅能获得有限功能恢复。脊髓电刺激(SCS)通过刺激调控残存的低位脊髓中间神经元, 重塑残存神经传导束功能, 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修复。脊柱外科引入智能精准辅助技术, 针对脊髓损伤不同程度、节段及病程来制订更加精准、个体化的神经调控和康复策略, 结合实时反馈, 不断修正算法, 实现对SCS的远程安全调控, 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有助于制订更为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 进一步提高临床转化价值。笔者就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SCS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苏稼 《人民军医》1997,40(10):587-588
近十多年来,随着对脊柱脊髓损伤病理机制、损伤机制认识的提高,以及检测仪器和骨科治疗器械的发展,对该病治疗的研究不断地深入。现对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内固定器械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简述如下。1治疗方法的选择1.1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不论是完全截瘫还是不完全截瘫,在病人一般状况许可的情况下,手术越早越好。因为手术减压能解除脊髓的外来压迫,早期减压可减轻脊髓的损伤程度,同时手术可明确脊髓损伤和坏死的程度,对预后提供参考。手术配合内固定治疗使脊柱获得可靠的稳定性,有利于神经的恢复和护理康复治疗的实…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治疗的策略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伯镛 《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1):645-649
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学界的难题。在美国 ,每年新增 110 0 0例脊髓损伤患者 ,患病率约为 5 2 5~ 112 4例 /百万人 ,年医疗康复花费高达 77亿美元。脊髓损伤已经成为导致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早在 4 0 0 0多年前 ,曾公认此病不可医治 ,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千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脊髓损伤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渐被揭开 ,但这一过程相对于医学领域的其他方面的进展 ,则显得颇为滞后。脊髓损伤治疗涵盖的内容较广 ,涉及继发损害的防治、亚急性 /慢性阶段的神经保护、轴索 /神经元的持续再生以及神经再支配的获得。每一部分又包含着…  相似文献   

6.
郭树章  任先军 《人民军医》2005,48(11):664-667
脊髓损伤后之所以恢复困难,主要原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再生能力极其有限、成年人脊髓的少突胶质细胞不能像神经膜细胞那样在轴突断裂后引导轴突生长并形成髓鞘,以及神经因子分泌不足、轴突再生微环境中存在抑制因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和空洞的形成阻止了轴突进入远端等。纵观脊髓损伤实验性治疗的历程,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拮抗轴突生长抑制因素,以及细胞或组织移植、组织工程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现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董月青  张赛  李建国 《武警医学》2012,23(6):531-53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1岁。主诉:脑创伤术后昏迷3个月。现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车祸伤及头部,送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枕叶脑挫裂伤,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2 h后患者由嗜睡转为昏迷,一侧瞳孔放大,再次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枕叶脑挫裂伤,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左侧额叶脑挫裂伤、脑疝(图1)。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的高压氧治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脊髓损伤在我国的发病率约每年20/100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对完全性脊髓损伤,因神经组织的再生和移植研究尚未产生明确的临床效果,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现今的临床治疗是针对脊髓的不完全损伤而言,常用治疗方法是减压固定手术,可解除水肿脊髓受压及硬性组织的持续损伤,但无法逆转损伤脊髓内部的病理变化进程。如损伤严重,脊沉可在24~48h内发生自溶。在处理这类患者时,由于手术减压起不到作用,往往过早宣布预后不佳,不能及时从积极的方面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病理生理研究表明,脊髓受到压迫或扭转后,发生一系列生…  相似文献   

9.
药物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保护脊髓、减少继发性损伤、促进受损神经元再生一直是脊髓损伤药物治疗研究的重点。本文就目前脊髓损伤药物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其继发性损伤作用持久,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高压氧是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但限于目前救治条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开展。本文就高压氧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治疗时机、作用机制、预处理以及对干细胞移植的影响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的细胞疗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通常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以干细胞为代表的细胞移植治疗在SCI中取得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脊髓损伤的细胞疗法进展。文献显示,SCI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最终的解决之道可能在于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的治疗策略,包括干细胞移植、减少胶质瘢痕、清除抑制分子、免疫调控及组织工程支架桥接损伤区等,而干细胞移植联合免疫学调控干预SCI是令人期待的方法之一。而如何在损伤脊髓组织营造一种有利于干细胞存活并向神经元分化的微环境,如何调控免疫干预的时效性将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神经功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和研究热点之一。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对脊髓损伤相关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现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神经功能评价的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致残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近二十年,尽管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干细胞治疗被视为再生医学中最具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刺激自体潜在的干细胞分化等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临床转化仍存在诸多瓶颈。笔者回顾近年来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为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咯利普兰对SD大鼠脊髓神经丝蛋白(NF)、突触素(SYP)表达变化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咯利普兰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SD成年雌性大鼠30只,体重220±20g,随机分成3组:即假损伤组;脊髓挫伤组(SCI组)及咯利普兰(ROL)组,用改良的Allen装置造成T12脊髓节段挫裂伤。在手术前及术后每天对大鼠进行BBB评分。手术后,脊髓挫伤后以0.4μmol·kg^-1·h^-1计算24小时ROL总量,分4次腹腔注射(每次间隔6h),持续10天。所有动物在伤后4周处死。术后置于25.5℃的温室内(以电暖气升温)。以4%多聚甲醛固定液灌注固定大鼠,取损伤节段上、下长约0.5cm脊髓入4%多聚甲醛后同定、修块、沉底。连续冰冻切片,片厚25μm,间隔取片后分别以抗神经丝蛋白、突触素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NF、SYP在SD大鼠脊髓的表达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OL组轴突数目明娃多于SCI组,但仍低于似损伤组,差异显著(P〈0.05)。相应损伤节段SYP灰度值比较中,ROL组SYP灰度值明显低于SCI组.差异显著(P〈0.01)。SCI组、ROL组所有动物在术后第1天BBB评分为0。SCI后4周ROL组较SCI组神经学功能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咯利普兰在脊髓损伤中后期明显促进其损伤后的再生,具有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17.
颈髓损伤后的低钠血症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低钠血症是颈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最早由Hald报告,已有40年历史,如治疗不当,低钠血症则难以纠正,且可加重脊髓损伤或使已经恢复的神经功能再次丧失。以前,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近年来,颈髓损伤后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钠血症(其他如:低氯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钙血症等)愈来愈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Disability following traumatic spine injury often requires assessment for judicial reasons.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time to carry out a medico-legal evalua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study (1995-2000)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pine injury with a follow-up of five years. Th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scale was used to determine level and extent of the injury.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SPSS 11.0.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73 injuries were analyzed (39.3% ASIA A; 15.6% ASIA B; 29.47% ASIA C; 15.6% ASIA D).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was detected in 35.83%, more frequently in incomplete injuries. ASIA A injuries remained mainly complete from admission to discharge and in no case reached functional levels. Only a third of ASIA B patients showed improvement, of whom 33.3% were functional. Improvement in ASIA C patients was 76.4%, these and all ASIA D patients were functional on discharge. The condition a year after the injury remained unchanged in all cases, regardless of the extent of injury. Patients who showed improvement did so early on, mainly during hospitalization. CONCLUSIONS: The optimum time for evalu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for medicolegal purposes is at one year after the injury. In cases of complete injury, evalu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on discharge with no need to wait for one year.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是最常见的颈脊髓急性不完全性损伤。这一综合征主要临床特点为上肢运动功能受累明显、而下肢受累较轻或不受累、直肠膀胱功能障碍以及损伤平面以上感觉不同程度损害。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