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中国医药指南》2019,(5)
目的研究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磁共振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评判。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在临床进行股骨头坏死诊断中,X线诊断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CT检查与磁共振检查同样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从最终的诊断检出率上分析,磁共振的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磁共振的方式进行股骨头坏死的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与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表现,X线平片,CT,MRI和DSA表现,以提高该病的确诊率。方法 对116例共计184髋股骨头坏死,采用X线平片及CT联合检查,并通过MRI或/和DSA检查证实,总结各期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结果 按Ficat分期标准,Ⅰ期18髋,Ⅱ期101髋,Ⅲ期44髋,Ⅳ期21髋,其中X线平片阳性94髋,全部为Ⅱ期以上,CT阳性115髋,Ⅰ期仅占3髋,MRI阳性161髋,Ⅰ期12例,行DSA检查68例,主要表现为股骨头供养动脉的变细,缺失,结论 因股骨头坏死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其诊断一直为临床上的一个难题,MRI和DSA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X线平片和CT结果阴性者,必须做MRI或/和DSA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CT和磁共振(MR)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根据诊断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29例。A组应用CT诊断,B组应用MR诊断。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检查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分期。结果B组诊断准确率89.66%高于A组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查时间(15.75±1.03)min短于B组的(24.11±1.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62,P<0.05)。B组股骨头坏死严重程度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2,P<0.05)。结论针对股骨头坏死疾病应用MR与CT诊断均有一定临床价值,但MR优势性更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符合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和磁共振在成人股骨头坏死中的诊断效果差异。方法选择股骨头坏死患者共102例,上述患者均为成人,均经临床体格检查、影像学诊断、手术治疗等确诊。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磁共振对髋关节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CT技术对髋关节进行检查。CT或者磁共振检查结果分别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记录两组诊断股骨头坏死阳性例数和阴性率,计算各种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51例患者中,共61侧,磁共振检出阳性共56例,磁共振阳性检出率为91.8%;对照组51例患者中,共60侧,CT技术下阳性例数为37例,阳性检出率为61.7%;观察组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成人股骨头坏死时,磁共振对其阳性检出率高,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例30个病变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CT扫描及MRI影像学情况。结果 X线平片与CT扫描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的检出率远高于X线平片与CT扫描(P<0.01)。结论 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扫描。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指南》2019,(4)
目的对CT和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诊断进行效果评价。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中,在我院放射线诊断确诊后的11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此次实验数据对比基础。将110例患者,以患者意愿,分为2组,分别是CT组与磁共振组各55例患者,2组患者分别行CT与磁共振的方法进行临床诊断,查看阳性检出率,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CT组股骨头坏死检测阳性检出率78.87%,而磁共振组检测阳性率为94.37%,两组对比统计分析,差异显著,即(P<0.05)。另,随访CT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满意率为78.18%,相比磁共振组诊断满意率的94.55%,有较为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在放射线诊断股骨头坏死中,应首选磁共振的手段,其效果具有明显优势,诊断更加准确,并受到患者普遍满意,可重点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日趋常见,据文献统计其发病率为4.5%~51.8%^[1]。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通过对82例,98个髋X线征象和20例32个髋有同期CT片对照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就其病理基础与X线、CT改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国医药指南》2021,(1)
目的评析CT、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共计80例,所有患者分别使用CT和磁共振进行双侧股骨头扫描,分析患者在两种扫描方式下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以及ARCO分期检测结果。结果磁共振阳性检出率为92.13%,明显高于CT阳性检出率(75.28%),P <0.05;CT确诊的股骨头坏死关节数67例,磁共振确诊92例,两种方法 ARCO分期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因此磁共振检查可以在实践中大范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期与早期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34(7):569-57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cmoral hcad,ANFH)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病变,临床出现典型ANFH的患者大多已进入不可逆的中晚期,如何能够早期发现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X线平片、(T/支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分析及对比研究,着重对3种影像学的分期及早期表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指南》2020,(3)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的CT表现和X线表现,并对比二者的诊断效果。方法此文实施分析的资料来自于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本医院纳入诊断及治疗的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诊断及X线诊断均运用在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观察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CT诊断及X线诊断的影像学表现情况,计算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CT诊断检出率及X线诊断检出率。结果股骨头坏死患者的CT诊断检出率(96.67%)对比于X线诊断检出率对应数据值(80.00%)显著更高,P<0.05,证实数据分析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和X线诊断对比,CT诊断股骨头坏死能够多层次的观察患者的股骨头韧带相关钙化状况、骼腰肌囊相关扩张状况、关节囊呈现出的肿胀状况、肌肉呈现出的萎缩情况等,且CT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呈现推广价值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磁共振成像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29例患者进行了MRI、X线平片检查,并对坏死的股骨头进行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分析MRI上的信号改变。结果29例共35个股骨头经MRI检查均为异常影像,表现为松质骨内T1加权图像上出现信号减低区、信号不均匀,关节周周软组织未见异常信号改变。结论MRI检查是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的较好方法之一,并可判断病理进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CT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患者行X线检查,其中43例行CT检查,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期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X线检查早期发现率为56.1%,CT检查早期发现率为83.7%,经χ2检验,在早期发现率方面,CT检查与X线检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是目前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敏感、有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研究CT以及磁共振(MRI)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累及90个髋关节)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行CT检查以及MRI检查,对比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结果。结果 MRI检查结果:MRI确诊部位88个,其中Ⅰ期23个,Ⅱ期39个,Ⅲ期21个,Ⅳ期7个。CT检查结果:CT确诊部位76个,其中Ⅰ期15个,Ⅱ期35个,Ⅲ期20个,Ⅳ期6个。MRI检查检出率为(97.8%)明显高于CT(84.4%),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以及MRI技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早期诊治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明确显示股骨头坏死早期变化,但MRI的分辨率以及敏感性更强,可作为临床诊治股骨头坏死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吉林省前郭县中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经临床诊断为ANFH患者的20例,所有病例均做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磁共振成像显示18例中共23个股骨头病变,并且不同分期病变数及MRI表现也有所不同。结论低场强磁共振亦能比较清晰地显示ANFH的早期改变及病理变化过程,在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及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分期方面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因此磁共振可以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提供较为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