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出现的误漏诊原因及相关对策,减少误漏诊的发生,提高准确性。方法对14例下肢静脉首次超声检查诊断存在疑问的患者,行血管造影或24h内二次超声检查,证实为存在误漏诊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至2010年超声共检查256例患者395(条)下肢静脉,对其中诊断有疑问的部分患者进行24h内二次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超声误诊2例,均为外伤后血肿,漏诊12例,包括髂静脉3例,股静脉1例,胫后静脉2例,腓静脉1例。小腿肌间静脉3例,浅静脉2例。结论超声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率较高,尤其是急性血栓,但仍有部分误漏诊。超声医师必须熟悉声像图特点并灵活运用各种扫查方法,并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进行检测,并提示客观的超声诊断。结果急性血栓38例(63.33%),亚急性血栓10例(16.67%),慢性血栓12例(20%)。左侧42例(70.0%),右侧16例26.7%,双下肢受累者2例(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能很好地显示下肢静脉血栓,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无创伤性,易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行下肢静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两项检查的患者83例,回顾性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83例患者中,下肢静脉造影显示:7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完全性栓塞39例,不完全性栓塞33例,阳性率86.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69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完全性栓塞39例,不完全性栓塞30例,阳性率83.1%;漏诊3例.均为不完全性栓塞。超声检出阳性率与静脉造影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符合率为96.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诊断研究方法,比较D-二聚体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共选用162例DVT病例和38例健康对照,并采用D-二聚体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诊断200例患者,评价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 D-二聚体诊断DV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8.1%,97.4%,99.4%,92.5%和98.0%。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8.8%,94.7%,98.8%,94.7%和98.0%。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的高于慢性期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和混合型DVT中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周围型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诊断方法可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对DVT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再行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以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金标准,观察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正确率,同时对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诊断依据,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正确率为96.77%(60/62),漏诊率为3.23%(2/62);血栓部位情况:单纯深静脉血栓15例,单纯浅表静脉血栓16例,单纯小腿段肌肉间静脉血栓20例,下肢静脉血栓伴小腿段肌肉间静脉血栓17例;血栓特征情况:慢性血栓28例,急性血栓15例,亚急性血栓17例。结论:下肢静脉血栓行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能有效了解患者的血栓部位以及特征,为治疗提高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D-D)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5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根据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分为血栓组(65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与无血栓组(30例,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两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D诊断,记录两组的D-D水平、静脉内径,比较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的D-D水平高于无血栓组(P <0.05)。血栓组大隐静脉(GSV)、股浅静脉(SFV)、总静脉(CFV)、股深静脉(PFV)内径高于无血栓组(P <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D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D-D单一诊断(P <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浆D-D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及准确率。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0月~2022年12月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3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体检的13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分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检出准确率,并对比两组人群的血管超声相关静脉直径的差异,具体的静脉直径有股浅静脉(SFV)、内侧腓肠静脉(MGV)、胫周围静脉近端(PTV)。结果:对136例怀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血管超声诊断,其中,周边型下肢血栓70例,中心型静脉血栓30例,混合型静脉血栓30例,共130例。136例中,其中1例误诊,5例为漏诊,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95.59%。对照组体检人群中,有4例检出周边型下肢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下肢静脉直径对比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股浅静脉(SFV)、内侧腓肠静脉(MGV)、胫周围静脉近端(PTV)均高于对照组股浅静脉(SFV)、内侧腓肠静脉(MGV)、胫周围静脉近端(PTV),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管超声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准确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且可显示出不同的影像... 相似文献
8.
余启军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5):43-4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以实时二维和加压探头观察,彩色血流显示和频谱多普勒检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及栓塞程度,并辅以超声诊断性试验。结果:左下肢血栓48例,右下肢血栓24例,双下肢血栓6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54例,慢性下肢静脉血栓2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无创、特异性高,可对血栓的形成及其溶栓治疗过程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9.
10.
郭莉莉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4):342-342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血管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诊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常规超声造影与血管超声进行诊断,并依次分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6例),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经对比可知观察组的确诊率(96.2%)高于对照组(80.0%),P<0.05,X2=2.71。结论:与常规造影相比,血管超声诊断的操作更为简便,既不会增大诊断费用,而且可显著提升确诊率,建议将血管超声诊断作为临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科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4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检查的1204例骨科手术后患者中,并发深静脉衄栓占5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及时确定下肢深静脉血栓部位、范围及阻塞程度,有利于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相似文献
12.
韩诚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33-34
评价彩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血栓形成的位置、形态、受累静脉的管径、血流情况特点。结果:该组资料中诊断血栓35例,其中单侧血栓34例,双下肢血栓l例;左下肢静脉血栓24例,右下肢静脉血栓l0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该病的可靠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的下肢深部形成静脉血栓后炎症因子的变化以及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1年8月孕妇40例,将40例孕妇按是否患有DVT分为A、B两组,A组为正常孕妇组,B组为患有DVT的孕妇组,每组20例,观察两组孕妇的炎症因子变化。结果:患有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孕妇的TNF-α、IL-6、IL-10、hs-CRP、INF-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孕妇。通过对20例不同程度DVT患者血栓病情的形成、稳定、恢复、再复发四个病程中炎症因子的测定得出,随着炎症因子水平不断增高,血栓越严重,炎症因子水平越高。结论:患有DVT孕妇的炎症因子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孕妇,且炎症因子的水平和患者的患病程度成正比。其临床意义为在下肢深部形成静脉血栓的过程中有炎症因子的参与,影响患者的生理病理过程并增加了孕妇的DVT患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原则.方法 总结2007年11 月至2008年11 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脑外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 4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完全缓解,14例症状好转,无一例患者因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死亡或截肢.结论 对于脑外伤患者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专业的护理并取得患者的配合和积极配合医生能提高治愈率,有效预防并发症,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人医院及协和医院行剖宫产术共20 998例患者,术前完善相关化验,术后2~7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除LEDVT患者外,在整个人群中随机选取LEDVT 2倍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影响LEDVT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符合术后LEDVT诊断标准者共716例,发生率为3.41%。②计量资料中,病例组的体重指数、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计数资料中,病例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口服避孕药史的LEDVT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③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口服避孕药史、缺乏体育锻炼等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率较高;LEDVT的发生与年龄、体重指数、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C反应蛋白有关。建议对有LEDVT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2~7天常规筛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术后护理及治疗,以减少LEDVT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30例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9例、卵巢癌6例、子宫内膜癌8例),5例子宫肌瘤患者、1例腺肌瘤、1例输卵管妊娠及58例妇科盆腔术后没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妇科恶性肿瘤40例、子宫肌瘤18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与5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患者术前和妇科盆腔术后未出现下肢静脉栓塞的患者术前FIB、D-dimer水平与正常体检者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患者术前与术后未发生栓塞的患者术前D-dimer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TT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盆腔术后没有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妇科盆腔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的患者24 h后与未发生深静脉栓塞的患者24 h后及对照组的FIB、D-dimer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APTT、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经抗凝、溶栓、抗炎治疗后,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后查凝血功能显示PT、APTT、TT、Fib、D-dimer与正常体检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特别是FIB、D-dimer检测对于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有重要的作用,可用于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测,对于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患者的治疗、恢复程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妇产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防治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血栓( VT)包括深静脉血栓( DVT)和肺栓塞( PE),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疾病,其年度发病率约为2/1000。 VT患者大约10%死亡原因为肺栓塞。在美国VT的发病率几乎是每年70~113/100000。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产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达到8%~13%,妇科恶性肿瘤是最常见原因之一,该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详细论述了妇产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深静脉血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该病有三个主要的致病因素。脑卒中患者是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发病群体。通过对其原因分析,阐述了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改良Caprini评分量表与Autar评分量表对DVT的预警价值.方法 以影像学为标准,对84例已确诊D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改良Caprini评分量表与Autar评分量表对院内DVT的预警价值,利用秩和检验了解两量表的实用性及高危识别效能,并应用两量表对5个临床科室的425例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通...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调查了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收住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的脑卒中患者,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脑卒中诊断,共计488例;调查步骤(1)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每位入选患者血,进行D-二聚体(D-dimer)、血栓调节蛋白(TM)和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2)于发病7~10天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在超声检查当日或次日复查D-dimer和AT-Ⅲ;(3)高度可疑DVT的患者一周后重复超声检查;(4)研究结束前记录脑卒中的治疗情况.通过比较脑卒中并发DVT与脑卒中无DVT的患者,筛选脑卒中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生率为21.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655,95% CI1.005~2.725)、女性(OR=1.993,95%CI1.221~3.253)、卧床(OR=3.275,95%CI1.653~6.486)和DVT危险性评分≥2(OR=5.019,95%CI2.685~9.381)是总体脑卒中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2.828,95%CI1.242~6.438)、白细胞计数>10.0×109/L(OR=2.032,95%CI0.897~4.602)和DVT危险性评分≥2(OR=8.809,95%CI3.081~25.188)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OR=2.167,95%CI1.072~4.381)、卧床(OR=3.008,95%CI1.435~6.307)和DVT危险性评分≥2(OR=2.600,95%CI1.077~6.278)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卧床、女性和DVT危险性评分≥2,对该类人群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