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病是室性心动过速的常见病因,但致室速的心肌病类型、室速发病的机理、诊断和治疗上一些特殊问题,本文对此作一简述。一、致心律失常源性心肌病(一)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进行性损伤,常见形式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各种类型心肌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倾向,但扩张型心肌病致室性心律失常更常见,轻则表现室性早搏,重则形成反复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猝死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硫酸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3年6月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19~81岁不等,将其分成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为对照组患者静脉使用利多卡因、阿托品,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患者静脉注射硫酸镁,对比两组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从平均室性心律失常控制时间角度看,实验组为(1.1±0.5)h,对照组为(2.3±0.7)h,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更优,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硫酸镁注射液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该治疗方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传导系统的心肌缺血坏死而造成。当心律失常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或由于各种因素致心电不稳定,使某些原来并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进一步恶化称为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危险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严重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易致因素及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6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次静脉注入胺碘酮3-5mg/kg,随后以1.0-1.5mg/min维持24h,可同时口服胺碘酮600-1200mg/d,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9.5%,8例无效,未见严重致心律失常作用,心功能不全无加重。结论室壁瘤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是顽固性室速的主要原因,大剂量胺碘酮治疗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的病因与高危心电图表现。方法分析48例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源性晕厥患者的病因及其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形。结果48例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最常见的基本病因为急性冠心病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其次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病因;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其高危心电图表现: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异常J波;复杂性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死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上述各种病因心源性晕厥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晕厥存在多种病因及高危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的病因与高危心电图表现。方法分析48例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源性晕厥患者的病因及其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形。结果48例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最常见的基本病因为急性冠心病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其次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病因;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其高危心电图表现: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异常J波;复杂性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死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上述各种病因心源性晕厥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晕厥存在多种病因及高危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律失常在青年学生中较为常见 ,且病情较复杂。笔者收集了 1 995~ 2 0 0 1年浙江大学校医院就诊病人的临床资料 ,分析如下。本组 1 2 0例患者均因心悸、胸闷或漏搏 ,甚至晕厥等症状来院就诊 ,并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室性心律失常 ,其中男性 85例 ,年龄 1 9~ 35岁 ,平均 2 3 .5岁 ;女性 35例 ,年龄 2 0~ 33岁 ,平均2 2 .5岁。1 2 0例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及病因为 :心肌炎致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 2 8例和 3例 ,饮酒致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 1 0例和 1例 ,甲亢、剧烈运动、精神紧张、发热及原因不明所致室性早搏依次为 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对煤工尘肺(CWP)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并观察CWP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的关系。方法依丹麦ABL-4血气分析仪所测100例CWP低氧血症程度和Lown’s室性心律失常分级进行分析,并以40例煤矿工人为对照。结果 (1)对照组Q-Td、Q-Tcd均未见因年龄产生的明显差异。(2)CWP低氧血症患者中,PaO2≤60 mmHg组Q-Td为(59.9±21.7)ms,Q-Tcd为(72.91±25.25)ms,较PaO2>60 mm Hg组[Q-Td为(51.53±21)ms,Q-Tcd为(57.8±18)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Q-Td与Q-Tcd延长,随患者低氧血症程度进展而加重。(3)Q-Td、Q-Tcd延长致CWP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级别增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79.28±15.27)ms、Q-Tcd为(84.39±14.2)ms,比轻级室性心律失常组(L1-2)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79ms以上者中,63.33%的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Q-Td、Q-Tcd值越大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Q-Td明显延长可能预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1例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观察表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虽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数,有一定的有效率,但无论住院期间或出院随访1~27个月间其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用开搏通组的猝死率明显低于抗心律失常药组(P<0.05),可能与开搏通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而影响神经激素及其对心脏保护作用等有关。后者则与其负性肌力作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美国每年死于心脏病的60万人中,约2/3猝死于快速性定性心律失常,而其中30~60%曾使用抗心律失常药。鉴于抗心律失常药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VT)多间歇发作难以预测,或形态类似原VT误当剂量不足,甚而盲目追加剂量致患者于非命,故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VT作用必须有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Q-Td、J-Td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Q-Ld、J-Td的关系。结果显示Q-Td、J-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9.54±21.03ms,97.68±22.74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66.36±14.32ms,81.54±16.55ms,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48.75±29.23ms、44.21±22.56ms,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认为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梗死早期Q-Td(J-Td)值越大〉60ms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遗传性心肌病,临床上甚至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尤其在年轻人和运动员.该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右室心肌被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取代,以至于发生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和晚期心力收缩减弱和心衰.目前已经发现了8个致病基因与本病相关,其中有5个是桥粒蛋白编码基因(PG,PKP2,DP,DSG2,DSC2),表明桥粒蛋白基因突变越来越被关注和认识.本文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心包积液患者的B超检查,并在B超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39例中等量和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在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成功率达到100%.心包积液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为5~15d.通过反复对引流的心包积液检验,最终37例病因明确,2例原因不明.其中癌性积液15例,结核性积液22例.结论 采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法引流心包积液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结果以及心电图检查在其诊疗中的价值,旨在及时控制感染,从而降低耐药菌产生、纠正心律失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医院肺部感染心律失常患者138例,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类型以及感染控制前后心律失常变化情况,分析其间的关系。结果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心电图ST-T改变率均高于异常P波、Q波和QS波(P<0.05);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感染者房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肺炎克雷伯杆菌室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P<0.05);肺部感染控制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87%,低于控制前的100.00%(P<0.05);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束支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Ⅰ型、Ⅱ型)发生率均低于控制前(P<0.05)。结论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与房性期前收缩最为多见,心电图以ST-T改变为主;加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掌握肺部感染者心律失常类型、评价病情,从而选取较为敏感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降低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定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与QT间期离散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心电衅检查,其中243例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311例经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测。结果 检出各类室性心律失常648例(81%),其中室性早皇(室早)592例(74%),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9例(4.88%)、心室 颤动(室颤)17例(2.12%),室心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心肌缺血的加重而升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年生存率不足10%。结论 冠心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源  唐其柱  李利娜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948-2949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45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监测24h长程心电图,记录QT离散度的变化,观察组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心力衰竭组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较不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患者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延长与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后24 h内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9例,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7例,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年龄更大,白细胞计数(WBC)、血清肌钙蛋白Ⅰ(TnⅠ)水平更高,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水平更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Killip分级为Ⅲ~Ⅳ级、梗死部位为下后壁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QRS-T夹角>90°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Killip分级为Ⅲ~Ⅳ级、下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左室的射血分数(LVEF)值、左室的大小、脑钠肽(BNP)浓度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同时观察患者出院一个月之后心力衰竭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用药情况。结果有5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的内径越大,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与未发生的患者在LVEF值与BNP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胺碘酮可以明显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这与患者左心室大小、LVEF值、BNP值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10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口服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10周,观察患者心功能和室性心律失常改善状况。结果经过10周治疗后,10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改善总有效率为87.25%,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效改善,心功能得到有效提高。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