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的一天夜里,我们医院来了一位危重病人。病人家属一边搀扶着病人走进病房,一边迫不及待地说道:“医生,他是冠心病,您快给他看看吧!”原来,这是一位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这天又“发病”了。虽然病人和家属都一致认为是冠心病发作,但医生仍然细心地追问了病人的情况,病人6年的甲亢病史立  相似文献   

2.
《医药世界》2001,(5):53-54
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到医院的负责人说,“选医生?病人不懂医学,怎么知道一个医生是不是好医生呢?我不想对此说好。”中日友好医院一位医生说,经常有朋友托他给找个好医生,他向朋友推荐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医生,职称只是副主任医师,“但是她的临床水平比挂专家号的主任医生要高,因为通过熬年头当上专家的医生,和他们的专家名份名不副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医院内情的,一个初次在一个科室看病的人,凭借的只是医院对医生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失踪的天价     
一则来自《健康报》的消息让关心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后续的人们有点懵。一位自称是院方人士的医生出面透露,事实与媒体所写的有很大不同,真正多收的款项只有20万。言词之中,多委屈之意,少惭愧之心。大部分款项是无关的,是病人家属自己买的药和从北京请的医生会诊,医院“不过”就是犯下了管理混乱、篡改病历等问题,尤其是数目,可不是媒体所报的天价,也就“20万”。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的二十一世纪,各大型医院的医疗实力,最终体现在病人对就诊医院的选择上,而病人选择医院、选择医生的首要条件是医院的诚信度。诚想,一位病人愿意把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他所信任的医生,医院的诚信份量是何等之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病人选择就诊医院,就等于选择了诚信,选择=诚信。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病人,77%有血糖异常 48岁的朱先生是一名冠心病病人。每年,他都会到医院进行一次全身体检。其间,连续几年“空腹血糖正常”的检测结果让他十分放心。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感到双脚发麻、浑身乏力。后来,他到医院检查,发现餐后血糖为14.6毫摩尔/升。随后,他经过多项检查,被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3个月前体检时空腹血糖还正常,怎么一下子就得了糖尿病?”面对这样的结果,朱先生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6.
《成都医药》2002,28(5):316-317
1.医院内感染是指A.病人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 B.除病人以外的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 C.发生于医院内的所有感染 D.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其对象有病人及医院工作人员 E.发生于病人家属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名的外科专家裘法祖教授有一次在看门诊时,一位老年妇女因肚子不适来就诊,他询问完病史,让她躺下,仔细按摸她的腹部。检查后老人哭了,她拉着裘教授的手,久久不放,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个好医生,我去了六、七家医院,没有一个医生按摸我的肚子。”一项再简单不过的检查,为什么会对病人产生如此大的安慰和反响呢?这是因为许多医生没有去想,病人在想什么,缺乏的是人意识。  相似文献   

8.
李贵芳 《华夏医药》2008,3(3):200-202
“病人安全”之课题,已是不可忽视的项目,它除了影响评鉴考核外,更影响医院的成本花费。一位原本依既有病情住院的患者,若因异常事件造成延长住院或增加医疗措施,将使医院额外耗用成本。所以不论是考虑“医疗是良心的事业”、“医疗是救人的事业”;或是为了成本、评鉴;“病人安全”在目前,甚至是未来,  相似文献   

9.
《华夏医药》2001,5(2):3-4
病人选医生是适应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的需求,而建立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中国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通过让病人选择满意医生为医院内部改革的主要形式,更深层次的进行了用人与分配机制的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和规律,激活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为病人提供实质、低耗的医疗服务,医院取得了较好效益,员工受益。主要做法是:1、让病人选择满意医生:(1)为病人选医生创造必要的环境;(2)选医生促使护理模式转变;(3)选厨师提高了“第二药房”的服务功能;(4)选医生引发的速锁改革;(5)建立院内后勤小社会。2、围绕病人选医生启动变向选择用人机制的改革;(1)按需设网,择设上岗;(2)实地全员聘用合同制,使人机制规范化。3、把拉开档次做国分配机制改革的切入点:(1)分配与用人两种机制配套改革;92)考核方式的改革。改革效果:1、员工思想观念转变,自我管理意识增强;2、医院效益明显上升;3、医德医风建设进入更深层次。小结:1、“病人选医生”改革的成功在于医疗市场发展的需要;2、这一改革的实质是在医院内部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3、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魏芳 《家庭用药》2009,(10):8-10
朋友形容他,“不是在手术台上就是在飞机上,要么就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反正永远逮不着。” 同事感叹道,做医生做到你这样,夫复何求。那是在看到病人家属“扑通”跪在他面前千恩万谢时。 领导评价他,一身正气,是同年资医生中出类拔萃、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 同行赞扬他,学术和管理能力都是一流的。  相似文献   

11.
一位医院的副院长接受采访时称:“我们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可总结为‘7个不满意’。即政府不满意,医院、医生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城里人不满意。乡下人不满意。有钱人不满意。穷人也不满意。”那么,公众需要一个明白账——  相似文献   

12.
每当病人被怀疑有神经系统异常时,医生会建议其做脑脊液检查,此时病人及家属经常执意不肯做,理由是做腰穿是抽“脊骨髓”、抽“脑水”,会使人变傻。这是没有医学根据的,往往会贻误病情,给病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25岁,家庭主妇。因咳欺、咳痰,在当地诊所就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医生去患者家中给予输液治疗,生理盐水250ml+阿奇霉素0.5静脉点滴,一天一次,输上液后医生离去由家属看护。第五天,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觉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出大汗,面色苍白,家属一边打电话告知医生,一边为患者拔掉输液针,寻找出租车与赶到的医生一起将患者送往医院,途中医生给患者氟美松10mg肌肉注射,胸廓挤压辅助呼吸,约30分钟后送人我院急诊科。  相似文献   

14.
医院门诊的服务流程沿袭多年,虽然经过“以病人为中心”的冲刷,但仍然还有“以医生为中心”的痕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病人对医院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与医院之间竞争的加剧,促使医院管理者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各自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最大化地优化门诊流程,服务于病人,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现结合我院实际,思考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915-1915
一个整洁、舒适、安静的环境是病房最起码的要求。它既有利于给病人及时治疗,又利于病人的休息康复,因此建立良好的病区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但是每当病房突然收治l例危重病人时,病房的安静环境往往会被扰乱。这主要由于病人病情较重,陪伴较多,再加上医生发了“病危通知书”,使家属误认为病人将不久于世,故迟迟不愿离去。特别是一些亲属受“病人去世  相似文献   

16.
题记: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要选择医生这一行 ——胡海棠业。 见到胡海棠的时候,他正在给病人讲解病房的情况,声音中和,亲切得像一位耐心的老师。那时,上午11点刚过,医院急诊大楼门前刚刚开进一辆急救车。医院走道上,穿病服的病人、推着病床的护士、穿白大褂的医生、探访的家属,各种人穿梭而过,一切忙碌而有序——胡海棠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编辑同志: 为了对病人负责,乡村医生将某些疑难、危重病人转送到乡镇以上医院是正常现象。但有的上级医院医生不分场合地当着病人及家属的面,责怪护送病人的乡村医生说:“为什么不早把病人转来?提前转来病人不会这样危险。”还有的说:“这个病是诊断不明及用药不合理所造成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首都医药》2004,11(3):50-50
传说,张仲景青年时期就成了远近有名的医生,但他非常谦虚,只要听说哪位医生在某一个方面有特长,他就隐瞒姓名,大老远地去求师学艺。有一天,他听说襄阳城有一位姓裘的老医生,医术非常高超,当地人称“裘神仙”,张仲景马上打点好家里的一切,去襄阳找“裘神仙”学艺去了。到了襄阳,他找到裘老医生开的药铺,说自己叫“张二”,是前来学医的,裘老医生看他年轻,就让他先到药房当学徒,学着抓药。张仲景一边在药房抓药,一边用心观察裘老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发现裘老医生在某一病理方面有独到见解,就悄悄记在心里,夜里记录整理,一晃一年过去了,张仲景学…  相似文献   

19.
一位女医生说,她曾经有一个胰腺癌症的晚期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痛死的!一一当时,她看见病人痛苦的呻吟,剧痛让病人残酷的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却仍然不能自已,自己却站在旁边无法再开到一张“麻醉药品”的处方,只能活活看着病人由“痛不欲生”而变为“痛不能生”……  相似文献   

20.
报载: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病人及其家属的监督作用,山东省临沐县曹庄镇卫生院让病人给医生看“病”,即让每一位来院就诊的病人及其家属在离院前给医护人员挑“毛病”,开“方子”,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读罢,颇为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