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水泥在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3月~21208年12月,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6例,原发肿瘤:肺癌9例,乳腺癌7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2例,肾癌1例,来源不明3例.病灶累及单节段17例,两节段9例.23例伴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6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例.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柱稳定性,其中骨水泥填塞15个椎体,骨水泥前方重建9个椎体,骨水泥椎体成形11个椎体,10例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同时采用骨水泥加强椎弓根钉道.结果:术中未发现骨水泥放热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24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18.2个月,2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6例,缓解14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17例(77%)获得神经功能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1例骨水泥填塞术后3个月骨水泥界面出现松动,但未引起神经压迫症状.15例随访期间死亡.结论: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后路手术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类型、转移椎体位置及骨密度,充分利用骨水泥独特的理化特性,进行多种不同方式的应用,可以减小手术创伤,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后联合应用局部缓释抗结核药物以达到控制病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2例为翻修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2~67岁,平均(48.7±13.3)岁。病变累及范围为T8~S1。14例为单纯后路手术,4例为前、后路联合手术。病灶清除后均采用OSTEOSET系列RBK 药物载体型人工骨混合异烟肼、链霉素,联合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化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ankel分级及Cobb角评估术后疼痛、脊髓神经损害和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并观察结核治愈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9~56个月,平均39.5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未发现耳毒性及局部神经刺激症状。1例L2,3结核患者术后18个月局部复发。术后6月,18例患者的植骨均得到融合,无内固定并发症,后凸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OSTEOSET RBK 药物载体型人工骨混合链霉素、异烟肼局部应用联合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控制病灶感染,术后复发率低;联合应用自体骨植骨有助于骨融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骨水泥剂量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按骨水泥实际注入量分为3组:A组( 3.5 mL)45例,B组(≥3.5 mL且≤6.0 mL)23例,C组( 6.0 mL且≤8.5 mL)27例。记录并比较各组骨水泥渗漏情况、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2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 B组 C组,术后1 h VAS评分A组 B组 C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术后2 d较术前伤椎Cobb角均减小,椎体前缘高度比均增大,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 d伤椎Cobb角均增大,椎体前缘高度比均减小,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共38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44.7%,其中A组35.6%、B组39.1%、C组48.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均未发生继发性骨水泥渗漏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一定范围内,注入更大剂量骨水泥可使胸腰椎OVCF患者获得更好的中短期疼痛缓解和影像学指标改善,但术后极短期内腰背痛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正>胸腰椎后凸俗称驼背,常见于先天椎体发育畸形、脊柱陈旧结核、脊柱陈旧创伤、强直性脊柱炎和Scheuermann病等疾病;该病病程较长,多持续进展,常因脊髓受压而引发截瘫,还可由于代偿性腰椎过度前凸而引发下腰痛;该后凸畸形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需要解除神经压迫并矫正畸形。脊柱截骨矫形手术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有  相似文献   

5.
刘仕英  王信  童宝龙 《脊柱外科杂志》2007,5(5):305-305,307
胸椎体是椎体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目前对此部位椎体转移瘤尚缺乏统一的临床分级治疗选择及手术策略。本组为2004年7月~2007年1月胸椎体转移瘤患者23例,采用后路椎体切除、骨水泥植入、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为46~67岁,平均62岁;病程为3~6个月,平均4个月。主要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有胸椎部疼痛症状,夜间疼痛加重;4例患者有肋间神经痛;13例患者有双下肢沉重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步态不稳;6例患者出现双下肢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发生截瘫。按Frankel分级,A级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297例老年OVCF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程度、椎体终板/后壁完整性、骨折节段数、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软组织、血管内、椎管内及混合渗漏)的关系。结果术中共16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55.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骨水泥剂量高是骨水泥渗漏的唯一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椎体压缩程度高和骨折节段数多是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大和椎体压缩程度高是软组织渗漏的危险因素;女性和年龄较低是血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大和椎体终板/后壁破裂是椎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的危险因素导致PVP术中不同的渗漏类型。明确不同危险因素与各渗漏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防止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6岁。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19例,A2型9例。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骨折椎的复位情况。结果:术后CT示骨折椎56枚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均未通过骨折线。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从术前平均(42.0±5.6)%恢复至(12.4±1.4)%(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8±5.1)°废复至(1.9±1.3)°(P〈0.05)。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3-36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75例。单节段骨折54例,双节段骨折10例,非相邻双节段骨折11例。新鲜骨折52例,陈旧骨折23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新鲜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陈旧性骨折椎体前缘不易撑开复位者,减压后经椎弓根性椎体植骨;对非相邻节段采用短节段分别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1.6个月(8~14个月)随访;除8例Frankel分级A级患者无改变外,其余均改善1~2级,畸形角较术前改善17.8°,压缩椎体高度平均恢复38.9%。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手术不仅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而且可矫正畸形、恢复受损节段的正常序列;对于出现脊髓及神经症状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要尽早手术减压,恢复脊髓功能;同时要避免漏诊多节段骨折及非相邻多节段骨折。  相似文献   

9.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2004年8月-2007年8月,本院应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为28—54岁,平均38.6岁;病灶范围T6~10 6例,T8~L。5例,T10~L2 2例,T11~L2 1例。所有患者均有胸背部疼痛,活动受限。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2例,C级3例,D级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14min,出血量为960mL,血沉恢复时间平均为56.4d,植骨融合时间为3.16个月。术中无神经障碍症状加重,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或瘘管形成,术后18个月停用抗结核药物无复发。结论采用前后路2个切口分别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及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不并内固定技术,既保证了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可靠性,又避免了切口混和感染造成的不愈合或窦道形成,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可靠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骨折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后凸畸形患者共21例,既往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8例,后路手术治疗1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疼痛的VAS评分为4.3~7.5分,平均5.6分;神经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进行评定,A级5例,B级3例,C级7例,D级2例,E级4例。本组后凸畸形的Cobb角为28°~75°,平均48°,后凸顶端均为原骨折椎体节段,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单节段"蛋壳"技术于后凸顶椎处进行椎体截骨,通过椎弓根固定系统加压固定。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的矫正率、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48个月,平均22个月。手术平均用时212min(128~360min),平均出血量为800mL(400~2200mL)。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3°,平均矫正约35°;腰背部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VAS评分平均2.3分(1.0~3.5分),比术前平均降低3.3分。结论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截骨后前中后三柱均为骨性接触,融合率高,矫正效果可靠(平均35°),避免了前方大血管损伤的危险,此术式在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这一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1988年2-2001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4-75岁,中位年龄58.5岁。肺癌12例、乳腺癌9例、甲状腺癌7例、前列腺癌5例、肝癌和肾癌各4例、胃癌1例、未发现原发灶5例。前路手术31例,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11例,后路手术5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3例,E级7例。结果:术后疼痛消失31例(67.39%),缓解12例(26.09%),无明显缓解3例(6.52%),1例术后3d死亡。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38.2个月。33例死亡,存活8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13例,E级21例。4例内固定松动,1例断裂。结论: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的位置和类型、对各种治疗的敏感性、脊柱的不稳定程度和神经症状综合考虑,手术治疗采用经前路、前后联合入路或后路手术,体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手术要点、器械改进及短期疗效.方法 改良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整套器械包括:自制0.81 mm的钢缆式线锯、线锯改向器、L形骨刀和叉形骨刀;将Tomita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方法改良为前锯后刀会师两步截断法,即将线锯由前向后切割至约为椎间盘中后1/3处,再用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9例:T8,9结核2例,T9,10结核6例,L1,2结核8例,L2,3结核10例,L4,5结核3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28~53岁,平均40.78岁。9例患者伴有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29.67°(19°~39°),2例患者为结核术后复发,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术前所有患者均规范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葡醛内酯2~4周。手术方法均采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一期完成前方病灶清除,后方椎弓根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变化,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3~4 h,平均3.3 h;手术出血量为300~600 ml,平均434 ml。手术后引流250~450 ml ,平均34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6.56个月(6~36个月)。 X 线及CT重建复查无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患者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无内固定失效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4.2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2例结核复发患者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术后1例恢复至D级,1例E级;术后Cobb角平均为10.33°(9°~12°),末次随访时为12.22°(11°~14°)。结论 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一期行胸、腰椎结核清除加内固定术是可行、有效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 1月至 2009年 3月, 采用该术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患者 30 例, 男 22例, 女 8例;年龄 17~58岁, 平均 36岁。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 切除伤椎的一侧椎板、椎弓根及 关节突, 创建后外侧通道, 然后行椎体次全切, 椎间植入钛网或人工骨笼,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随访时进行 X线和 CT检查, 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伤椎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分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28个月(18~48个月)。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 Cobb角及伤椎高度与术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椎管狭窄分级, 术前 2级 8例、3级 22例, 术后均为 0级;神经功能明显恢复, 术后 Frankel分级: A级 1例、B级 1例、C级 3例、D级 9例、E级 16 例。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且具备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优势, 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单发爆裂型骨折提供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经单一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前中柱钛网植骨一期三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前中柱钛网植骨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44例,男35例,女9例;年龄19~66岁,平均37.3岁;T111例,T125例,L120例,L211例,L35例,L42例。骨折按AO分型:A3型24例,B1和B2型共17例,C1型3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0例,B级17例,C级10例,D级7例。通过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时神经功能和矫形效果的比较分析临床疗效,总结早期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4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 58个月,平均38.9个月。术后2年随访时,除1例术前A SIA分级为A级的患者损伤未恢复外,其余43例神经功能均有A SIA分级1~2级的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43例(97.7%)于末次随访时未见内固定松动征象,矫正度维持良好。并发症包括:术中大出血(>1500ml)9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4例,脑脊液漏3例,固定松动钛网塌陷、矫正度严重丢失1例,钛网位置不良3例,医原性游离骨块遗留椎管内2例,浅层感染1例。
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具有减压充分,融合效果良好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替代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经后路进行脊柱三柱重建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定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变化评价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和椎管减压程度.结果 本组获随访13~46个月,平均24个月.椎体高度术后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7.8%.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矫正至术后3.5°.椎管容积矫正至术后椎管压迫完全解除.所有患者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经后路进行脊柱三柱重建技术,能有效矫正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后凸畸形、解除椎管内压迫,达到术后即刻稳定,具有骨折复位满意,手术创伤较小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1~3岁的幼儿下胸椎和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对10例1~3岁下胸椎和腰椎疾患患儿应用成人颈椎侧块螺钉进行固定矫形,男7例,女3例;年龄1~3岁,其中1~2岁4例,2~3岁6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合并脊柱侧凸7例,均为完全分节的单个游离半椎体,不合并对侧分节不全;椎体肿瘤2例,为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嗜酸性肉芽肿;脊柱结核1例,为中心型椎体结核并后凸畸形.病变椎体:L3(1例),L2(3例),L1(4例),T12(2例).病变节段为1~2个.经测量T11~L5椎弓根的上下径为5.2~9.0 mm,平均6.5 mm;左右径为3.5~8.0 mm,平均4.6mm.结果 10例患儿共置入40枚螺钉,未发生大血管和神经损伤.3例患儿CT扫描发现各有1枚螺钉置人偏外,并穿破椎弓根和椎体的外缘皮质,其中1例患儿出现1枚螺钉过长超出椎体前缘,但均未损伤血管及内脏.随访时间2~3年,平均2.6年.1例L3椎体嗜酸性肉芽肿患儿,术后6个月时X线片显示L2~L4局部有轻度后凸畸形,但3年后后凸畸形基本自行矫正.10例内固定物在手术后2~3年取出,在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结论 在1~3岁幼儿的下胸椎和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在技术上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PVP治疗的122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小剂量组,≥2.5 mL且< 4.0 mL),71例患者术中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大剂量组,≥4.0 mL且< 6.0 mL)。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大剂量组改善程度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14.08%(10/71),小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5.88%(3/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VP术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单椎体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脊柱功能,且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胸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治疗下胸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2~71岁,平均56岁;病程6~72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病例均一期完成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角测量,评价患者腰背疼痛、神经功能及胸腰段角度变化.结果 手术时间200~450 min,平均273 min;术中出血量600~1800 ml,平均954 ml;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1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前VAS、ODI、胸腰段Cobb角分别为(7.91±0.83)分、66.36%±10.91%、5.91°±0.83°.末次随访时VAS、ODI分别为(2.18±1.90)分和25.45%±12.19%,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Cobb角度为12.18°±3.06°,较术前显著增大,出现病理性后凸.结论 下胸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临床表现复杂,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时容易漏诊.一旦诊断明确可一期行手术治疗,术后效果佳;对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建议在行下胸段椎管后壁切除减压的同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以免造成胸腰段病理性后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