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暖宫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暖宫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对40例辨证属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自拟暖宫止痛汤治疗,服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7.5%.结论:自拟暖宫止痛汤有温经止痛,理气化瘀之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温经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温经止痛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温经止痛方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3.
暖宫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仲平  徐颖 《新中医》2004,36(4):58-59
自2002年1月~2003年3月期间,笔者采用自拟暖宫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温经活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2例,1个疗程10天,连用3个月经周期.结果:32例中痊愈17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结论:温经活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辨证分型为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用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采用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田七痛经胶囊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55.2%.2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暖宫去瘀汤结合天灸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宫化瘀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温宫化瘀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3例。结果:温宫化瘀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效率90.7%。结论:温宫化瘀方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散寒止痛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选择106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散寒止痛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CM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68%(47/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0%(3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MSS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散寒止痛汤联合耳穴压丸可改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经期腹部疼痛。  相似文献   

8.
中药外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关元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对95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以自拟通经止痛方(肉桂、延胡索、乳香、没药、地鳖虫、乌药)治疗,对照组40例以温经汤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40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经止痛方外敷关元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宫拈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治疗组76例采用温宫拈痛汤治疗,对照组75例应用布洛芬胶囊口服,两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当,但治疗组远期治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温宫拈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远期治愈率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经散寒祛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用86例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给予温经散寒祛瘀的暖宫止痛汤(盐炒小茴香、炮姜、肉桂、紫石英、川牛膝、赤芍、当归、香附、丹参、鸡血藤、元胡、白芍)进行治疗,并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治疗组病例86例,痊愈64例,总有效率94.19%;原发性痛经患者存在明显的甲襞微循环障碍,各项积分均增高,经过温经散寒祛瘀法治疗积分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结论:温经散寒祛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疗效可靠,能明显改善患者甲襞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口服温经活血汤合针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温经活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体会。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中医治疗痛经有独特优势。中医痛经的辨证分型中,寒凝血瘀型最为常见。寒凝血瘀型痛经病机为寒邪客于冲任、胞宫,冲任、胞宫气血凝滞,经期经血下泄受阻,不通则痛。作者本着“调理冲任、胞宫气血”的治疗原则,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于患者经前期应用调经止痛方,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舒经止痛颗粒治疗寒凝血瘀、肝郁气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0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207例,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105例)与对照组(102例),治疗组口服舒经止痛颗粒,对照组口服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比较两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总体疗效和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4.50%;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在改善痛经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舒经止痛颗粒能有效治疗寒凝血瘀、肝郁气滞型原发性痛经,明显改善痛经症状,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苏梅  张新 《山西中医》2012,28(2):50-50
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占痛经的90%以上[1]。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笔者应用温宫行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符合寒凝血瘀型痛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患者40例。结果总有效率92.5%。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中药内服外贴治疗痛经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温经化瘀汤配合神阙温灸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温经化瘀汤配合神阙温灸贴外贴神阙、气海、关元穴和五灵止痛胶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进行临床观察。共观察80例痛经患者,其中服温经化瘀汤加神阙温灸贴4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痊愈率37.5%,对照组痊愈率12.5%。两组总有效率、痊愈率比较均有板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经化瘀汤配合神阙温灸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仇燕飞  周惠芳 《光明中医》2022,(7):1203-1206
目的 探讨暖宫止痛贴联合温经定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溧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温经定痛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暖宫止痛贴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8.
笔者自2006年5月~2010年5月来应用自拟痛经汤1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52例,同时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与芬必得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自拟痛经汤1号有良好的效果,治愈率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活血温经止痛法治疗3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1月就诊的原发性痛经中属寒凝血瘀型证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少腹逐瘀汤随证加减,对照组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连续观察6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16例,治愈6例,显效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16例,治愈2例,显效3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温经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制活血止痛汤对于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收集了在我院就诊的痛经患者,给予自制的活血止痛汤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活血止痛汤总体治愈率达51.9%,有效率达29.1%;其中气滞血瘀型和寒凝血瘀型的治愈例数最多。结论:活血止痛汤对于气滞血瘀型和寒凝血瘀型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