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癌表型与5p15.33位点等位基因丢失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5p15.33区微卫星标记杂合性缺失(LOH)与临床病理学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抽提80例胃癌标本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中基因组DNA,应用4个微卫星标记对5p15.33区进行LOH检测并与Lauren分型等临床病理学指标分析。结果 有76例临床信息齐全病例纳入统计分析。5p15.33区4个微卫星标记平均信息性病例比例为71.05%。其中31.58%(24/76)病例至少一个位点检测到LOH,以D5S2849位点LOH频率最高(37.25%)。5p15.33位点LOH以肠型胃癌多见(P〈0.01),与年龄、性别、部位、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5p15.33区可能存在控制胃癌形态学表型的候选抑癌基因,但该基因可能不是决定其他临床表型的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癌中SMAD 2杂合性丢失 (LOH )的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相多态性 (PCR SSCP )银染法分析 5 0例原发性胃癌SMAD 2的LOH。结果 D 18S45 0位点发生LOH的频率为 48.9% ( 2 2 /4 5 ) ,D 18S460为 3 3 .3 %( 16/4 8) ;SMAD2发生LOH的频率为 5 5 .1% ( 2 7/4 9)。在 2 5例淋巴结有转移的胃癌中 ,18例( 72 % )发生SMAD 2LOH ;2 4例无转移者中 ,9例 ( 3 7.5 % )发生SMAD 2LOH (P <0 .0 5 )。在 2 4例TNMⅢ期和Ⅳ期原发性胃癌中 ,有 17例 ( 70 .8% )发生SMAD2LOH ;而 2 5例TNMⅠ期和Ⅱ期原发性胃癌中 ,仅 10例 ( 4 0 .0 % )发生SMAD 2LOH (P <0 .0 5 )。SMAD2与患者的性别 ,年龄 ,肿瘤的部位、大小、组织学分级 ,Lauren及Borrmann分型均无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SMAD2的LOH可能在胃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是胃癌发展后期的重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8p杂合性缺失(LOH)的特点及其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p上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62例HCC组织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进行LOH分析。结果有56.5%(35/62)的HCC患者在1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发生LOH。LOH频率最高的3个位点依次为D8S298(51.1%,24/47)、D8S1771(48.8%,21/43)和D8S264(43.5%,20/46)。D8S298位点肝内转移者的LOH频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在D8S1771位点,肿瘤直径〉3cm的LOH频率明显高于≤3cm组(P〈0.05)。结论HCC在染色体8p特定位点上LOH明显,在这些区域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8p上部分位点的LOH与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散发性胆管癌患者染色体3p21.3区段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探讨染色体3p21.3区段遗传不稳定性与散发性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定位该区段上散发性胆管癌相关肿瘤基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检测24例散发性胆管癌患者染色体3p21.3区段上D3S1568、D3S1621、D3S1578和D3S1289四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发生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4例散发性胆管癌组织中,4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平均发生率分别为7.23%和15.63%。其中D3S1621位点的LOH最高(45.83%,11/24),并与TNM分期、是否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3p21.3区段133S1621位点高频率杂合性缺失,提示3p21.3区段定位有散发性胆管癌的候选抑癌基因,并在散发性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癌基因c-brbB-2及组织蛋白酶D(Cath-D)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02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的c-erb B-2及Cath-D的表达,同时观察了网状纤维分布与c-erb B-2和Cath-D之间的关系,并 将检测结果与跟踪随访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102例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阳性率为为38.24%(39/102),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及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Cath-D表达阳性率为81.37%(83/102),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生长方式(P<0.05)、淋巴结转移(P<0.05)及脉管内有无癌栓(P<0.05)有关。生存期分析显示:Carth-D和c-erb B-2表达阳性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于表达阴性患者。结论 c-erbB-2及Carth-D与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标,为临床诊断、判定转移和预测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及癌前病变3号染色体短臂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ang XL  Yao GY  Chen LR  Yang ZR  Li SL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9):1314-1317
目的研究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3号染色体短臂(3p)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硝酸银染色等方法检测41例原发性乳腺癌及12例癌前病变中3p的11个微卫星位点LOH发生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及人类MutL基因的同源基因(human MutL homologue,hMLH1)的表达情况。结果97%乳腺癌患者发生3p的LOH,检出率较高的位点是D3S1295(53.1%)、D3S1029(43.6%)和D3S1038(52.5%),分别位于3p14、3021-p22和3p25。D3S1038位点LOH及hMLH1蛋白表达与部分临床病理学参数相关(P〈0.05)。D3S1295的LOH与FHIT蛋白表达负相关(P〈0.05)。癌前病变患者3pLOH发生率为41.7%,检出率较高的位点是D3S1295(27.3%)和D3S1029(16.7%)。最小共同丢失区位于3p14-p25。结论3p14-p25区段可能有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并影响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候选抑癌基因,基因的部分缺失可影响其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黏着斑激酶的高表达与人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例行胃癌根治术所收集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区域淋巴结标本中FAK的表达情况。结果FAK表达强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78.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及癌旁组织(20.0%),P〈0.01,正常胃黏膜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K表达强阳性率在淋巴结有转移和无转移患者中分别是68.8%(22/32)和33.3%(6/1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在有转移的淋巴结中和无转移的淋巴结中分别是87.2%(136/156)和40.9%(18/4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FAK表达强阳性率与胃癌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有关,浸润深度越深,细胞分化越低,表达强阳性率越高(P〈0.05);与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及大小无关(P〉0.05)。结论 FAK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FAK表达增高是胃癌细胞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检测癌组织中FAK表达水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利于治疗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与胃癌进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胃癌及胃良性病变中VEGF表达及MVD。结果:胃癌组VEGF表达阳性率为75.0%,胃良性病变组为5.0%(P<0.05),未浸润浆膜层者为50.0%,浸润浆膜层者为95.5%(P<0.05),有淋巴民移者为82.8%,无淋巴结转移者为54.5%(P<0.05),伴有远处转移者为100%,不伴有远处转移者为71.0%(P<0.05),pTNM分期属,I,II期者为53.1%,Ⅲ,Ⅳ期者为89.6%(P<0.05),胃良性病变的MVD显著低于胃癌组(P<0.001),浸润深度达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及pTNM属Ⅲ,Ⅳ期者的MVD显著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EGF表达与MVD明显相关,结论:VEGF上调及MVD增加对胃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156例胃腺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家族成员CD44s、CD44v5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4s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0.0%(78/156)和40.3%(63/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5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9.3%(77/156)和63.4%(99/1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7.6%(12/156)和0(均P〈0.05)。3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两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在胃癌组织中,CD44s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CD44v5的表达仅与胃癌浸润深度相关;CD44v6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Lauren分型相关。CD44s、CD44v5及CD44v6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8%和52.5%(P〈0.05)、38.9%和49.3%(P〉0.05)及26.2%和75.4%(P(0.05),仅CD44v6表达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RR=I.931,95%CI:1.183—3.152)。结论CD44参与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CD44可能成为胃癌预后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48例,随机分为两组,肝动脉灌濂LAK细胞/白介素Ⅱ,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24例为观察组,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疗效和生存期分别作X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5%(21/24)高于对照组62.5%(15/24),差异有显著性(X2=4.00,P<0.05),1年,2年的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66.7%(16/24),25.0%(6/24),对照组分别为37.5%(9/24),4.2%(1/2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值为4.09,5.53,P值均<0.05),结论: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II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很有价值的。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II是原发性肝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