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局部应用复方红芪对周围神经修复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党育  张殿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47-1747,1749
目的 通过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用药作用于大鼠损伤后坐骨神经,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相比较,来观察复方红芪提取液对周围神经及脊髓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3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取股外侧切口,钳夹造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便伤后即刻分别于神经损伤局部肌肉间隙内给予复方红芪提取液原药每侧0.4ml,NGF每侧100U,生理盐水每侧0.4ml;正常组不予处理。术后4周行损伤远端神经横切片饿酸染色,计数排总神经轴索总数目及单位视野再生髓鞘数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腓总神经轴索总数目复方红芪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显著低于NGF组(P<0.05);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复方红芪组均数优于对照组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5&;gt;0.05),NG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应用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  相似文献   

2.
复方红芪减方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在前期实验已经证实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应用对周围神经再生有效基础上,对该方进行减方后全身给药的研究。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g,各鼠编号后随机分为3组,钳夹损伤双侧坐骨神经,N组为对照组,每日灌服生理盐水,Q组每日灌服复方红芪提取液2mL,S组每日灌服减方提取液2mL,同条件下饲养6周,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红芪组(-30.2700&;#177;10.8001)和减方组(-19.1105&;#177;9.1048)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红芪组与减方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减方组优于红芪组(P=0.03)。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复方红芪组(112.33&;#177;17.99)个/视野优于对照组(75.77&;#177;14.36),(P=0.000),减方组(109.26&;#177;15.73)个/视野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而红芪组与减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复方红芪减方提取液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药效更为专一,与在方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复方红芪提取液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选用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照组,中药0.5、1.0和1.5ml组。以钳夹方式民大鼠坐骨神经损伤。1次按组别注射相应药物。于术后3和1、2、4周取L4-6脊髓固定,切片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前角多突起运动神经元的变化。2周、4周取标本前行损伤远近段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中药各组及NGF组在2周后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即明显多于对照组(P均<0.05)。2周时,中药1.5ml组对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量以及对神经纤维传导速度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4周时中药1.5ml组和NGF组在两项指标实验中都显示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复方红芪取液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以及防止神经元坏死与NGF具有同等的作用,并能更早期发挥作用,其效果优于NGF。其原因可能是复方红芪制剂为多因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复方红芪提取液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实验选用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照组,中药0 .5、1.0 和1.5 ml组。以钳夹方式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每日1次按组别注射 相应药物。于术后3日和1、2、4周取L46脊髓固定,切片作HE染色,光 镜下观察脊髓前角多突起运动神经元的变化。2周、4周取标本前行损伤远近段神经传导速度 测定。结果: 中药各组及NGF组在2周后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即明显多于对照组(P均<0. 05)。2周时,中药1.5 ml组对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量以及对神经纤维传导速度都有明显的 促进作用,而在4周时中药1.5 ml组和NGF组在两项指标实验中都显示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呈正相关关 系。结论: 复方红芪提取液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以及防止神经元坏死与NGF具有同等 的作用,并能更早期地发挥作用,其效果优于NGF。其原因可能是复方红芪制剂为多因素 、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前期实验已经证实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应用对周围神经再生有效基础上,对该方进行减方后全身给药的研究. 方法 30只 SD雄性大鼠,体质量 200~ 250 g,各鼠编号后随机分为 3组 ,钳夹损伤双侧坐骨神经, N组为对照组,每日灌服生理盐水, Q组每日灌服复方红芪提取液 2 mL, S组每日灌服减方提取液 2 mL,同条件下饲养 6周,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 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红芪组(-30.270 0± 10.800 1)和减方组(-19.110 5± 9.104 8)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而红芪组与减方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减方组优于红芪组 (P=0.03).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复方红芪组( 112.33± 17.99)个 /视野优于对照组( 75.77± 14.36),(P=0.000),减方组( 109.26± 15.73)个 /视野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而红芪组与减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复方红芪减方提取液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药效更为专一,与原方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局部连续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vergrowthfactor,NGF)局部连续给药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分4组;A组采用术后局部连续注射NGF0.3μL3周。B组:手术同侧腓肠肌处连续肌肉注射NGF0.3μL3周。C组:于术中单次给予NGF0.3μL于吻合处。D组:实验用生理盐水代替NGF。术后2,4,6,8周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光镜观察,8周时行图像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测、电镜观察、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逆行追踪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标记情况。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测发现,A组和B组神经传导速度快、潜伏期短,C组和D组神经传导速度慢、潜伏期长(F=27.775,P<0.05)。光镜观察见,A组和B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数量多、排列规则,再生良好,均优于C组和D组(F=5.53,P<0.05)。电镜观察见A组和B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C组和D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较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表明各组均见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但A组和B组的数目优于C组和D组。结论:①NGF局部连续给药具有明现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作用。②NGF局部连续给药优于局部单次给药。③半槽式硅胶管放置简单,取出方便,克服了晚期硅胶管对神经生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局部连续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ve rgrowth factor,NGF)局部连续给药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分4组;A组采用术后局部连续注射NGF 0.3μL3周。B组:手术同侧腓肠肌处连续肌肉注射NGF 0.3μL 3周。C组:于术中单次给予NGF 0.3μL于吻合处。D组:实验用生理盐水代替NGF。术后2,4,6,8周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光镜观察,8周时行图像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测、电镜观察、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逆行追踪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标记情况。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测发现,A组和B组神经传导速度快、潜伏期短,C组和D组神经传导速度慢、潜伏期长(F=27.775,P&;lt;O.05)。光镜观察见,A组和B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数量多、排列规则,再生良好,均优于C组和D组(F=5.53,P&;lt;0.05)。电镜观察见A组和B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C组和D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较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表明各组均见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但A组和B组的数目优于C组和D组。结论:①NGF局部连续给药具有明现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作用。②NGF局部连续给药优于局部单次给药。③半槽式硅胶管放置简单,取出方便,克服了晚期硅胶管对神经生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芪复方联合运动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IR)、红芪复方预处理模型组(HP)、运动预处理模型组(EP)和运动联合红芪复方预处理模型组(EHP)。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放免法检测血清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_(1α)(6-k-PGF1α)、血栓素B_2(TXB_2),用酶联免疫法(ELASA)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心肌丙二醛(MDA)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肌中钙离子(Ca~(2+))浓度。结果:(1)与IR组相比,EP组、HP组和EHP组血清cTnⅠ漏出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与EHP组相比,EP组和HP组中血清c TnⅠ值明显升高;(2)与IR组相比,EP组、HP组和EHP组心肌细胞胞浆中Ca~(2+)浓度显著降低,与EHP组相比,EP组中心肌细胞胞浆中Ca~(2+)浓度明显升高;(3)与IR组相比,EP组、HP组和EHP组血清ET明显降低,差异显著,HP组和EHP组血清TXB_2降低,有显著性差异,HP组和EHP组6-k-PGF1α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与EHP组相比,EP组ET、TXB_2显著上升,EP组6-k-PGF1α明显降低;(4)与IR组相比,EP组、HP组和EHP组心肌中TNF-α和IL-6含量明显降低;与EHP组相比,HP组和EP组心肌中TNF-α和HP组IL-6含量显著上升;(5)与IR组相比,EP组、HP组和EHP组心肌中SOD活性升高,心肌中MDA下降,有显著差异;与EHP组相比,EP组心肌中SOD活性显著降低,心肌中MDA含量显著上升。结论:红芪复方联合运动预处理可通过增强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白细胞损伤,维持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改善微循环,降低钙超载,发挥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9.
背景周围神经纤维再生环境的改变,可以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速度,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物理疗法可改善损伤部位局部微循环的流速,增进和刺激创伤的恢复进程,因此,对不同物理疗法的选择和照射剂量的控制,可否促进神经纤维再生速度?目的观察不同物理方法照射对大鼠受损神经纤维再生的促进作用.设计随机分组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实验室.对象实验于2001-09/2002-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实验室完成,雄性SD大鼠15只,体质量185~220 g.干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生物频谱组5只,红外线照射组5只,分别给予相应的物理照射.损伤对照组5只不做照射.3组动物分别在手术后第14天,取手术侧坐骨神经段切片,以光镜下观察受损神经纤维溃变率的减少间接了解物理疗法对神经受损后的保护功能.主要观察指标神经断裂处及靠近脊髓侧4点(1,2,3,4 mm)和远离脊髓侧4点(1,2,3,4 mm)受损处神经纤维的溃变率.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物频谱组和红外线照射组的坐骨神经纤维与对照组在断裂处的远离脊髓侧神经纤维溃变率无差异(均为100%).②在断裂处生物频谱组和红外线组的神经纤维溃变率明显降低(68%,89%),对照组最高(100%).③3组靠近脊髓侧4点神经纤维溃变率呈递减趋势,即越靠近脊髓侧溃变率越低;并且生物频谱组最低,红外线组次之,对照组最高.结论受损周围神经修复后,选用物理疗法辅助治疗可使溃变的神经纤维数量减少,有促进和加快神经纤维恢复的作用,其中生物频谱照射法效果更好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甲状腺素对大鼠损伤的外周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只。对照组和实验动物复制大鼠坐骨神经完全切断模型后,对照组离断桥接处局部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通过观察术后3、9、16周缩足反射刺激强度、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和S-100染色阳性值来评价外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术后9、16周: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引起缩足反射所需的刺激强度明显更小,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明显更快,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桥接处神经s-100染色阳性值明显增加,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在损伤的坐骨神经局部给予T3,可以加快坐骨神经的感觉功能和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的恢复,促进神经膜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11.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变化 ,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 :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观察范围内神经髓鞘数为 6 5 0 5 .83± 779.5 0 ,磁电刺激组神经髓鞘数为 12 82 5 .78± 16 78.19,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0 1) ,其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 :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损伤的电刺激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lson等人在动物实验中证实电刺激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电刺激的种类有:全置入式、半置入式及非置入式。 Zanakis使用电场做了详细剂量研究,认为电流不是生理学上有关参数,而是电流密度即场强。电效应对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发生在最初几天,即生长的起始阶段,一旦神经再生开始、电场便对神经再生没有影响。电刺激促进神经再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局部微环境建立特有渠道至靶细胞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多种生物电化学过程,与局部电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形态功能变化、神经功能束的鉴别、神经于内功能束定位、神经胞体的保护、神经缺损修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度-时间(I/t)曲线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测定86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I/t曲线102条,同时比较31例手术探查情况。结果102条周围神经损伤的I/t曲线,正常神经支配32条,部分失神经支配39条,完全失神经支配31条。在判断I/t曲线时,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具有诊断价值,时值和最短反应时有参考价值,而基强度无诊断意义(P>0.05)。结论I/t曲线测定对周围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儿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治疗疗程较长,而且受损神经的功能恢复不尽人意.本文总结近10年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寻求一个比较安全、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减少和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手术体位致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素霞  冯蕊珍 《护理研究》2007,21(9):757-758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医疗风险,保障病人安全,就与手术体位相关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周围神经内、外囊肿导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周围神经囊肿患者27例,使用高频超声扫查病变神经,观察神经内、外囊肿致周围神经损伤声像图表现。并与肌电图、MRI进行比较,以手术术中探查为标准。结果 27例患者超声诊断神经内囊肿12例,主要超声表现神经内条带状囊性结节,上下累及神经范围较长,正常神经束膜受压移位;神经外囊肿15例,主要超声表现为神经卡压变形,近心端及远心端内径明显增粗,束状结构或筛网状结构不清或消失,囊肿与神经分界清晰。与手术术中所见符合的为24例。肌电图结果显示23例为阳性表现,主要为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减低。3例患者行MRI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神经走行区域囊状信号影,病变与神经分界不清。结论 高频超声可对神经囊肿提供形态学依据,可与肌电图的电生理特点结合,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8.
被动运动对家兔周围神经挤压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被动运动对周围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用电生理学的方法观察被动运动对周围神经挤压伤后早期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与夹板固定组进行比较。结果:康复训练组神经传导速度比夹板固定组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的波幅比夹板固定组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的潜伏期比夹板固定组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的髓鞘厚度、单位面积的有髓纤维数目、再生轴突直径均比康复训练组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小腿三头肌湿重和肌细胞直径比夹板固定组大,前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被动运动能促进胫神经挤压伤后早期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部脊髓损伤(SCI)后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并比较完全性颈部SCI和不完全性颈部SCI之间的差异。方法:分别检测20例完全性颈部SCI患者、20例不完全性颈部SCI患者以及20例正常成年男性的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隐神经的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结果:(1)运动神经: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末端运动神经潜伏期(DML)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异常率都低于10%;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异常率都高于20%,且完全性损伤组CAMP异常率高于不完全性损伤组(P0.05)。(2)感觉神经: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异常率为0。结论:颈部SCI患者双下肢运动神经存在轴索变性,完全性损伤比不完全性损伤更重,感觉神经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