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明确胶质瘤及患者脑脊液(CSF)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情况。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检测50例胶质瘤、3例转移瘤及17例肿瘤端粒酶呈阳性患者CSF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要用X^2检验。结果:(1)肿瘤端粒酶;胶质瘤(WHO分级)中阳性率为22/50(44.0%),其中Ⅰ级为3/16(18.8%),Ⅱ级为3/12(25.0%),Ⅲ级为9/14(64.3%),Ⅳ级为7/8(87.5%),3例转移性瘤端粒酶活性检测为3/3(100%)。胶质瘤分级越高,端粒酶活性出率就越高(P<0.005),25例Ⅲ级以上恶性肿瘤中(包括转移性低分化癌)19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76.0%),明显高于Ⅱ级以下胶质瘤(6/28,21.4%,P<0.005)。(2)CSF中端粒酶的活性;6例术前、17例术后采取脑脊液(包括5例术前曾采取CSF的患者,其切除的肿瘤中端粒酶检测均为阳性)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3/6(50.0%)和2/17(70.6%)。3例术前CSF呈阴性的患者,检测2例术后CSF呈阳性。结论:(1)端粒酶可能是新的恶性脑肿瘤的瘤标;(2)检测脑脊液中端粒酶的活性应作为脑胶质瘤诊断的辅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恶性胶质瘤或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3)对首次基本全切,短期内复发的胶质瘤或怀疑为脑转移瘤的患者应行CSF端粒酶检测;(4)手术是促进恶性脑肿瘤扩散和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提示恶性脑肿瘤患者术后有必要进行化疗和(或)放疗,甚至是包括脑和脊髓的全中枢系统的放疗;(5)脑脊液端粒酶的检查优于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活性在脑胶质瘤中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的表达活性及肿瘤增殖标记抗原 Ki-67的表达 ,初步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 4 0例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标本、4例正常脑组织 ,通过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 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水平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标本的增殖活性标记抗原 Ki-67。 结果 :4 0例胶质瘤标本中有 3 3例 ( 82 .5% )检出端粒酶活性 ,而正常脑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 ;不同级别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水平有明显差异。端粒酶活性高低与 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 r=0 .74 5,P<0 .0 5)。 结论 :提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的情况,并探讨其与胶质瘤的相关关系及可能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ELISA法和免疫组化ABC法,对72例人脑胶质瘤及1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1%(44/72)和51.39%(37/72),且各组阳性率随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增加(P<0.01),而正常脑组织中两者表达均为阴性;P5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端粒酶活性表达的阳性率为83.78%(31/37);P53蛋白表达阴性患者端粒酶活性表达的阳性率为37.14%(13/35),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P53蛋白与端粒酶共同参与了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反映胶质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学、PCR法及血清抗体ELISA法检测不同胃粘膜H.pylori感染状况;采用TRAP-ELISA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胃粘膜无中端粒酶活性表达(0.0%),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83.3%);H.pylori阳性组胃粘膜病变端粒酶活性(50.7%)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17.2%)(P<0.01),根除H.pylori后端粒酶活性(40.0%,4/10)明显低于根除治疗前(90.0%,9/10)(P<0.05)。结论 H.pylori阳性胃疾病端粒酶活性增强,根除H.pylori后,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根除治疗前。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及大肠癌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在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食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性;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比较,具有非常显性差异。40例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相比,差异无显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大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改良的PCR-ELISA法检测37例恶性、32例良性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并与胸水细胞学、癌胚抗原(CE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7例恶性胸腔积液中有26例端粒酶活性阳性(26/37),阳性率为70.27%,高于良性胸腔积液中端粒酶海性表达(2/32,P<0.01);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恶性胸水敏感性为70.27%,特异性为93.75%,与胸水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54.05%;其敏感性高于胸水CEA诊断结果(敏感性为51.35%)。结论: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细胞学检查的辅助手段能提高恶性胸水的诊断率,有助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ELISA法对32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32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切缘粘膜组织(P<0.001)。肿块最大径≥5cm肿瘤组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最大径<5cm肿瘤组(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1)。早期(I、Ⅱ期)胃癌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晚期(Ⅲ、Ⅳ期)胃癌(P<0.01)。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异常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膀胱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膀胱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膀胱癌组与中晚期膀胱癌组端粒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正常组织活性高,膀胱癌端粒酶活性与其恶性程度有相关性,故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脑膜瘤端粒酶的活性在判断复发和恶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脑膜瘤标志物,在肿瘤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意义。方法:利用TRAP-ELISA定量检测61例(份)肿瘤标本端粒酶的活性(以ΔA=A450-A690表示),结合肿瘤的分类和患的临床资料。分析端粒酶活性作为肿瘤良恶性及判断预后的标记物的可行性。另取正常脑组织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结果:30例脑膜瘤中,29例脑膜瘤均未测到端粒酶活性,1例端粒酶阳性(阳性率3.3%),ΔA=0.237;全组ΔA平均值=0.049,15例恶性脑膜瘤中14例呈端粒酶阳性(93%),ΔA=1.237-2.516;1例端粒酶阴性,ΔA=0.076,全组ΔA平均值=1.630。16例复发性脑膜瘤端粒酶均阳性(100%),ΔA=1.034-1.478,平均1.255,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端粒酶的阳性率和酶活性表达强度方面差异明显(P分别为<0.001,<0.01和<0.0005,<0.01),20例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激活在恶性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中是较常见的现象。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在脑膜瘤的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预后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宫颈浸润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各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作为肿瘤进展依据及鉴别诊断依据的可能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端粒酶TPT单克隆抗体,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TRT阳性指数,检测12例正常宫颈,23例CINⅠ,16例CINⅡ,12例CINⅢ,16例浸润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显逐渐增高趋势(P<0.05),两者呈正相关。CINⅠ、CINⅡ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NⅢ明显高于CINⅡ(P<0.05);各级CIN明显高于正常宫颈(P<0.01);CINⅢ与浸润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宫颈癌变的进程有关,端粒酶活性表达有可能成为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及CIN各级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端粒酶活化作为卵巢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PCR)技术检测36例卵巢组织,包括17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其盆腔相关组织、淋巴结,4例交界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阳性率为88.2%(15/17),弱阳性(+)者3例,中等阳性( )4例,强阳性( )者8例;4例交界性肿瘤阳性率75.0%(3/4),均为弱阳性( );10例卵巢良性组织中阳性率为10.0%(1/10),为弱阳性( );5例正常卵巢组织全部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分化、分期均无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对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的判定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原位杂交检测EGFR和c-erbB-2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erbB-2基因表达与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2例人脑胶质瘤、2株人脑胶质瘤细胞系及8例正常人脑组织中EGFR和c-erbB-2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EGFRmRNA阳性率在高恶性度(Ⅲ~Ⅳ级)胶质瘤为79.2%,低恶性度(Ⅰ~Ⅱ级)胶质瘤为50.0%,二差异显(P<0.05);c-erbB-mRNA阳性率在高恶性胶质瘤为83.3%,低恶性度胶质瘤为71.4%,二无显差别(P>0.05);EGFR和c-erbB-2mRNA表达均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P<0.01)。EGFR和c-erbB-2mRNA在2株人脑胶持瘤细胞系中均有表达,在8例正常人脑组织中均无表达。EGFR和c-erbB-mRNA表达结果密切相关(P<0.05)。结论:EGFR和c-erbB-2基因在人脑胶质中普遍表达,且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而表达增强,EGFR和c-erbB-2基因共表达在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前列腺癌某些生物学行为的着急。方法 采用端粒扩增文件-酶(TRAP_ELISA)测定前列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10例正常前腺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5例前腺腺癌组织中13你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6%。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26%,其水平显著低于肿瘤组织。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ELISA法检测了51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笥表达。结果:5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48例(94.1%),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较强的恶性肿瘤其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TRAP法对 32例肾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和可疑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同时了解其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2例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强阳性 17例 ,阳性 12例 ,阴性 3例 ,阳性率 91% ;32例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弱阳性者仅 2例 ,阳性率 6 % ;可疑癌旁组织阳性者 6例 ,阳性率 19%。三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高 ,特异性强 ,无假阳性和假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检测可作为判断肾肿瘤恶性程度的标记物 ,并可能成为判断肾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方琦  曹军  赵革灵  罗学忠 《广东医学》2006,27(12):1815-1816
目的研究端粒酶、Ki-67蛋白与脑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Telomeraser PCR ELISA试剂盒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脑胶质瘤标本和正常对照组10例标本的端粒酶活性袁达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55例胶质瘤标本中,端粒酶和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4%(42/55)和80.0%(44/55);对照组10例标本均不表达端粒酶和Ki-67蛋白,阳性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肢质瘤中端粒酶、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其恶性度相关,均可作为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38例食管鳞癌组织、16 例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观察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6例癌旁组织中,5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1.25%;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3%。食管鳞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或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对人脑胶质瘤多药耐药膜糖蛋白(P-g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新鲜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标本中P-gp的表达。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之间P-gp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恶性程度之间P-gp表达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同级别胶质瘤中复发与原发者P-gp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gp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gp测定可判断胶质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应用多药耐药逆转剂,制订化疗方案,亦对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