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初步总结经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切除中颅底肿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采用眶颧额颞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颅底肿瘤的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技巧、切除程度和治疗结果。结果 主要向中颅底生长的蝶骨嵴内1/3脑膜瘤3例,鞍旁-中颅窝底脑膜瘤4例,颅眶沟通脑膜瘤1例,下丘脑胶质瘤2例,主位于中颅窝底的脊索瘤2例,向鞍旁生长的巨大垂体瘤1例。2例肿瘤包裹同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术中切除颧弓4例。肿瘤全部全切,无术后死亡,术后尿崩2例,脑脊液漏并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10例,死亡2例;术后8个月肿瘤复发1例。结论 眶颧额颞下入路有肿瘤暴露充分、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于切除中颅底或主要向中颅底生长的相邻部位肿瘤。术中是否切除颧弓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方向而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浅谈脑干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39例脑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法。分为:岩颅中窝入路、颞下入路、枕下小脑幕上入路、后正中入路。结果经过对患者的精心治疗,已经有36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改良冠状入路治疗额颞重度脑挫裂伤9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额颞叶重度脑挫裂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综合冠状入路,翼点入路及额颞入路的优点,切口始健侧发际内,过中线2.5-3.0cm向后延伸至顶结节,转向颞部于外耳道前方止于颧弓上缘。结果:手术操作方便,内、外减压充分,抢救成功率高。结论:采用改良冠状入路治疗额颞重度脑挫裂伤,有利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额颞耳前联合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中颅窝底鞍旁肿瘤的疗效和体会。方法 对术前确诊为中颅窝底鞍旁肿瘤的 5例病人 ,采用术中切断颧弓将颞肌瓣翻下 ,显露颞窝 ,使骨窗接近颅底 ,充分暴露肿瘤和鞍旁的相关解剖关系。结果 本组 3例全切除 ,2例近全切除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此方法切除中颅窝底鞍旁肿瘤可达到最大范围的肿瘤切除 ,避免了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 ,保全了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最常用的岩骨尖部肿瘤手术入路为Kawase人路及颞枕入路,长期以来就两种手术人路的选择存在较大争议,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选择Kawase入路,能够减轻对颡叶牵拉,可保护脑组织及引流静脉,手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而我们较习惯应用颞枕入路治疗岩骨尖部肿瘤,现把我们经手术治疗的30例岩骨尖部肿瘤手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防止涉及颞区的颅底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应用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标志点的关系。结果①面神经颞支越过颧弓时分为2~4支,其中85%为3支。②颞支距耳屏尖距离:最后支16.32±2.43mm,最前支31.30±2.64mm。③在颧弓上面神经颞支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结论面神经颞支在耳屏尖前颧弓表面16.32~31.30 mm范围内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在颞深筋膜深层与颞肌之间分离颞肌可保护面神经颞支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技术发展迅速,但对脑主要功能区深在的颅中窝底区良性肿瘤如:蝶骨嵴内1/3脑膜瘤、颅中窝底、岩尖、鞍旁脑膜瘤、神经鞘瘤,胆质瘤等彻底切除仍是十分棘手的难点。我科自1987年1月起利用5年时间对全切除颅中窝底区良性肿瘤手术方法进行研究收到良好效果。手术59例中全切除39例,占66.1%。次全切除17例,占28.8%有效率94.9%。主要做法为: 一、术式的选择和改进。此部位肿瘤深在于颅中窝底附近生长,故对手术因肿瘤的大小,瘤蒂所在部位而采用相应入路。多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额颞眶颧开颅术显露海绵窦前内侧间隙及其周围结构,探讨一种可一次全切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用15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5—20倍)对床突间隙及周围结构直接进行检测。结果 磨除前床突暴露床突间隙后切开其内侧壁硬膜和鞍隔,可把颈内动脉牵开,形成海绵窦前内侧间隙,经此间隙入路可直视鞍底,联合经硬膜外的海绵窦外侧壁入路可达到一次全切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目的。结论 可以采用额颞眶颧开颅术对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治疗,并为经颅切除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这一种手术方法提供了详细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潘攀  张可帅 《北方药学》2011,8(12):48-48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手术显露效果.方法:选取10例经过10%甲醛溶液固定后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颞下锁孔入路组)5例和B组(保留颧弓颞下入路组)5例,后将两组不同手术入路的最高部位距后床突的垂直距离、脑干腹侧面的显露长度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A组头颅的最高部位距后床突的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10.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Subtemporalanteriortranspetrosalapproach)亦称Kawase入路,最初是由日本学者Kawase于1985年提出,后经其他学者改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处理脑桥腹侧及上斜坡区的病变。此入路通过磨除颞骨岩尖部骨质进入岩骨斜坡区,与此相适应,对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与此入路有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1 与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有关的颞骨岩部内结构1.1 颈内动脉岩部:颈内动脉岩部起于颈静脉孔前内方的颈动脉管外口入颈动脉管,在管内分垂直段和水平段。其垂直段在颈动脉管中朝向膝…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报道1例经鼻内镜下切除的累及中颅窝的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回顾并总结该类病变现有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收治的1例有广泛颅底骨质破坏并局限性累及中颅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复习相关文献以了解不同手术方式的特点。结果本患者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在鼻内镜下完整地切除了肿瘤,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累及颅底骨质而颅内侵犯比较局限的鼻咽纤维血管瘤,可以在充分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行鼻内镜下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颅底脑膜瘤,以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 本组31例经显微外科治疗颅底脑膜瘤,采用经翼点-颧弓-颞下联合入路,并分析手术方法、结果和并发症.结果 肿瘤Simpson's Ⅰ、Ⅱ级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恢复良好27例,遗留颅神经麻痹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颅底脑膜瘤采用颅底外科技术,明显缩短了肿瘤显露距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牵拉,同时配合显微外科技术和电磁刀,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后颅窝肿瘤切除术中运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颅神经功能。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后颅窝脑肿瘤患者23例,所有患者在肿瘤切除过程中均监护第Ⅴ、Ⅶ、Ⅸ、Ⅻ对颅神经,分析效果。结果:肿瘤全切17例,肿瘤近全切3例,肿瘤部分切除3例。术后3个月House-Brackmann面瘫Ⅴ级患者2例,Ⅲ~Ⅳ级3例,Ⅰ~Ⅱ级18例;吞咽功能减退2例。结论:后颅窝脑肿瘤手术中监护第Ⅴ、Ⅶ、Ⅸ、Ⅻ对颅神经肌电图能保护患者相应的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分析儿童后颅凹肿瘤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 ,研究其扫描方法 ,提高CT检查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儿童后颅凹肿瘤 4 0例 ,其中普通CT扫描 2 0例 ,螺旋CT扫描 2 0例 ,4 0例病人中 32例行CT强化扫描。将其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4 0例儿童后颅凹常见肿瘤CT检查阳性显示为 38例 ,漏诊 2例 ,显示率为 97 5 %。术前CT检查定性误诊 11例 ,准确率为72 5 %。讨论 :分析 11例误诊 2例漏诊原因 ,对照研究普通CT与螺旋CT的影像特点 ,选择适合的CT扫描技术与方法 ,消除儿童后颅凹骨迹伪影等干扰的影响 ,提高儿童后颅凹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与神经外科合作,对2例筛窦肿瘤侵犯前颅窝患者行手术治疗。本文报道2例患者治疗经过,并提出手术适用症,禁忌症及详细介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芹  吕秀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42-1443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择期手术治疗的术中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4例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临床特点,应用整体护理程序,制定护理计划,并有效实施。结果:34例患儿均采用俯卧位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无术中并发症,顺利度过手术期。结论:对后颅窝肿瘤患儿进行严密观察,有效施护,防止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诊断前颅窝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7例脑外伤临床高度怀疑前颅窝骨折患者行CT常规扫描及薄层骨算法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对前颅窝骨折的CT诊断中,薄层骨算法重建阳性显示率为100%,与常规CT扫描的74.47%相比,2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薄层骨算法重建明显优于常规扫描,它可以明确显示前颅窝骨质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而客观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微创、有效、简单、重复性好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AH组。采用后颅窝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动物模型,记录一般情况、死亡率和神经行为学评分,24h后处死大鼠,开颅取脑观察大体标本,取大鼠脑干行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直径、血管壁厚度及病理结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F=47.087,P〈0.05),蛛网膜下腔可见弥漫性分布的血液或血凝块,主要分布于基底池及颅底蛛网膜下腔,基底动脉直径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小(F=55.417,P〈0.05),壁厚明显增大(F=18.341,P〈0.05)。结论采用后颅窝注血法可成功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后颅窝肿瘤术后早期脑积水的成因并提出临床对策。方法对18例后颅窝肿瘤术后1周内并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术后24h内一般情况均良好,之后随即出现神志淡漠、嗜睡、头痛、呕吐等,CT检查为脑积水。在施行包括侧脑室外引流术在内的综合治疗后,16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术后小脑水肿或肿胀、颅内血肿或积液、肿瘤残留等可能是导致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预防措施包括术中尽量保护脑组织、严密止血、术后综合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