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优化起搏系统改善植入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方法学.方法 120例接受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测距、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观察起搏系统干预前后的疗效、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随访期内实施起搏系统干预共387次,其中调整房室延迟(AVD)61例(含双室起搏16例),调整起搏频率42例;调整感知性能20例;改变起搏模式6例;起搏故障探查5例;心室起搏(VVI)改双腔起搏(DDD)6例;纠治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3例;持续性房颤加行房室结阻断有效控制心室率6例.优化起搏系统前后,SF-36量表的分值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优化起搏系统可确保起搏治疗高效、安全、节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搏系统优化应坚持提高随访效率,因人、因时而异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并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患者58例,分为心功能Ⅲ级组25例,其中13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12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心功能Ⅰ~Ⅱ级组33例,19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14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分别比较两组以及各亚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各指标以及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组间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QRS时限,B型钠尿肽(BNP),二尖瓣口反流面积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3.
围手术期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临时心脏起搏器应用于手术病人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围手术期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的病人126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窦房结功能障碍或传导异常,采用穿刺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右颈内静脉途径分别为46例、44例和36例。以AAI方式起搏8例,VVI方式起搏118例,起搏频率设置为60次,分。结果:52例在完全起搏下完成手术,74例在部分起搏下完成手术.起搏电极维持手术后1小时~4天,未出现心血管意外。结论:对有窦房结或心脏传导异常及高龄病人,手术麻醉期采用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可安全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不同部位起搏即刻体液因子的改变来说明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 40例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分成4组,选择不同的起搏部位,1组:右心房起搏(AAI组):心房电极放置在高位右房;2组:右室心尖起搏(RVP组);3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P组);4组:双室起搏(BVP组),起博20分钟测定心钠素(ANP)、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II(AII)水平。结果不同部位起搏20min后只有右室心尖起搏后ANP水平升高,其他三个起搏部位对ANP、ET、ALD、AII水平均无影响 结论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最差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5.
郑志伟  安亚平  俞杉  熊倩  吴强 《贵州医药》2022,(5):792-793+84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推荐用于经充分药物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仍为Ⅲ~Ⅳ级(NYHA),QRS波时间延长的患者,治疗方法是在传统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室起搏,以改善房室、左、右室间和左心室内同步性,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逆转心室重构,使心脏结构正常,这就是超反应的表现。本文结合3例CRT超反应案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6.
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是指病人心室率小于 4 0次 /min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其病人极易出现心脏停搏、心室颤动而危及病人生命。紧急心脏起搏是救治该类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总结了床边锁骨下静脉穿刺紧急心脏起搏 2 4例相关资料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自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 ,床边起搏救治心动过缓心室率少于 4 0次 /min病人共 2 4例。其中 ,男 16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4 6 5± 14 4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2例 ,急性心肌炎合并高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6例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高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2…  相似文献   

7.
乌拉地尔对心脏直视术后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乌拉地尔对心脏直视术后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效应,采用无创心功能检测仪测定2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病人血压、心排血量、外周阻力等。结果表明,乌拉地尔能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使病人心功能得到显改善,对血压及心率却无明显影响,结论:乌拉地尔对心脏直视术后病人的扩血管作用确切,有助于心脏术后病人的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同步化治疗(CRT)对于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3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Ⅲ~Ⅳ级,采用心电图观察QRS时限、超声心动图计算LVEF,组织多普勒超声彩色心动图了解心室壁同步的情况;6min步行距离测量心脏的负荷能力的变化。结果 (1)双心室起搏[(167±24)ms]和起搏前[(182±39)ms]、右心室起搏[(220±31)ms]、左心室起搏[(210±38)ms]比较QRS时限明显缩短(P〈0.05)。(2)心功能分级(NYHA):术前Ⅲ~Ⅳ级,术后1周Ⅰ~Ⅱ级,术后1个月直至随访时仍旧Ⅰ~Ⅱ级。(3)LVEF:术后1周[(38.80±3.88)%]和术前[(27.30±28.94)%]比较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39.65±6.75)%]和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4)6min步行距离:术后1周[(479±123)m]和术前[(388±165)m]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CRT短期可以减轻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增加其运动能力,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球囊漂浮电极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曲涛  李镝 《中国医药》2007,2(8):452-453
目的探讨球囊漂浮电极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对216例因多种心律失常需要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和术中并发症,判断该起搏方法的可行性。结果216例患者穿刺及送管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起搏后死于原发病,9例起搏后自身心律未恢复安置永久起搏器,2例心房颤动合并PR长间期患者起搏后安置永久起搏器,38例行预防起搏。结论在体表心电图的指导下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操作简便、快捷、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静脉起搏首次报道后,现已成为最常用的临时心脏起搏方法。Lang等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临时起搏系列研究,认为该起搏方法操作时间短、脱位率低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徐金汤  程晓曙 《江西医药》1995,30(5):259-260
DDD起博可保持正常房室收缩顺序,提高心输出量,避免VVI起搏所致的起搏综合征和心功能不全,可广泛适用于病窦综合症。我们对3例老年患者经DDD起搏治疗后效果良好,并对适应证及优点,埋置方法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和宝兰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9):76-76,79
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是急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一种有效方法。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我院采用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救治20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丽梅  陈宗宁  杨雪花  赵渊  魏引 《医药世界》2010,(10):1334-1335
由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电极采用螺旋固定其脱位率低,效果好,操作安全,费用相对较低,据研究右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由于起搏位点距离希氏束较近,具有改善心室间电和机械活动同步性的潜在优势,并且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后植入过程简单、阈值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工心脏起搏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而起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一直是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我科自1998年1月起,开展整体化护理,我们尝试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将健康教育引入到对病人的护理全过程中,结果心脏起搏术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实验组19例取自1998年1月至1999年3月在我科住院并行永久心脏起搏术的病例。其中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69.5岁。对照组ZI例取自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在我科行心脏起搏术病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675岁。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衰治疗史上的一大飞跃,可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住院率,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但由于我国实际情况所限,我国能接受CRT治疗的心衰患者大多数仅能接受CRT-P(有起搏功能,无除颤功能)治疗。本文对2001年9月~2006年9月接受三腔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的7例患者进行短期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起搏可改善心动过缓患者症状 ,防止心脏停搏 ,延长寿命 ,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然而不同的起搏方式对心脏的影响并不相同 ,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脏结构的影响 ,我们比较了起搏治疗对左心结构的影响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患者 63例 ,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双束支传导阻滞 ,并伴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 ,心脏功能衰竭。 3 8例行VVI起搏 ,2 5例行DDD起搏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住院期间行体表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Holter检查 ,起搏器置入后定期…  相似文献   

18.
13例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症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双结病变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其中DDD6例、AAI7例。结果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完全改善,无1例发生起搏器综合症和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本文还就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提出了选择生理性起搏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胺碘酮对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口服胺碘酮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并植人心脏起搏器患者的起搏阈值的影响,为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因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口服胺碘酮是否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5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植入心脏起搏器并同时口服胺碘酮患者的术中、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起搏阈值,同时监测同时间段15例因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起搏阈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胺碘酮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阈值无明显差别(P〉0.05)。胺碘酮治疗组术后1月内起搏阈值明显增高,与术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后1月相比,起搏阈值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月于3月相比,起搏阈值虽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1月内起搏阈值明显增高,与术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内起搏阈值亦明显降低,与术后1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月于3月相比,起搏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相比起搏阈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对心室起搏阈值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