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5例伤寒合并心肌炎进行观察,发现心酶谱的活力在心肌炎早期明显升高,治疗两周后,心酶谱活力显著降低(P<0001)。心肌炎早期,心酶谱升高,而心电图改变很小。动态心电图有ST段偏移组伴有胸闷、心悸、心音低钝等临床症状,比ST段无偏移组更提示心肌受损(P<005)。  相似文献   

2.
对52例60岁以上的无冠心病证据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并与正常组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52例中15例(29%)出现ST段压低,共55段,其中53段ST压低时无症状,2段有胸闷。对照组21例中仅1例(5%)有2段ST段压低,亦为无症状性。高血压病组ST段压低时伴心率增快(从65±2增至85±6次/min,P<0.01),血压升高。ST段压低程度与心率血压变化呈正相关(P<0.01,P<0.05)。高血压组中有与无左室肥厚者ST段压低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在15例ST段压低者中,左室肥厚与ST段压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果提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血压正常者。其机理可能与冠脉血流储备降低及心肌结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700例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电图,结果表明观察组心电图改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ST-T改变、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巴曲抗栓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聚集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9±s10a。正常对照组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3±15a。治疗组用巴曲抗栓酶首剂10BU,d3及d5各用5BU。用药前后分别作常规心电图及血小板聚集测定。结果:治疗组用药前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治疗组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P<0.01)。心电图NST和∑ST也于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巴曲抗栓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心肌缺血的改善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COX模型,对62例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试验有关变量与长期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运动诱发的ST段压低、ST段压低的导联数、运动中的高峰心率、心率血压双乘积、血压增值、年龄等与心脏意外有关;运动诱发的心绞痛与心脏意外无关,但有助于检出sT段压低;次极量运动持续时间、终止负荷、累积做功、QTc延长等与心脏意外无关。②心率限制性与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对ST段压低的检出率各为16%与38%(0.05<P<0.1)。③前壁梗塞组对ST段压低的检出率显著低于下壁梗塞组(14%与36%,P<0.05)。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庆义 《天津医药》1994,22(11):643-645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51例)和胸前导联ST正常组(40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下壁导联ST抬高总和及侧后壁梗塞的发生率均高于胸前联ST段正常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则表明左前降支为和多支病变发生率二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对并发症,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进行了比较,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  相似文献   

7.
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价卡托普利(CPT)、二硝基异山梨醇(ISDN)及其合用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疗效。24例有SMI发作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例。CPT治疗组、ISDN治疗组、两药合用组(CT组)。疗程为四周。结果表明,CPT组和CI组SMI发作次数显著减少(P<0.05),持续时间缩短(P<0.05),总缺血负荷(TIB)减轻(P<0.05),缺血性ST段压低程度改善(P<0.05)。Ⅰ组疗效不明显。综上所述:①CPT和CPT与ISDN合用可以显著减少冠心病SMI发作和TIB,②CPTgnISDN合用治疗SMI副作用少。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20例男性病人,平均年龄60.5±1.5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缺血性心肌病。治疗结果:Trimetazidine(TMZ)组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对照组1例减轻(P<0.001),两组心绞痛病人发作次数无显著差异。对照组8例常规药物治疗剂量不能减少并由于病情恶化加入钙拮抗剂、ACE抑制剂,TMZ组明显减少并未加入辅助治疗(P<0,01)。ST--T改变,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1。心腔容量(CV),左室收缩长度(ELVS)与射血分数(EF)分别相比为P<0.05,P=0.1,P<0.05。  相似文献   

9.
观察了2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运动耐量及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可显著降低血液粘度指标(P<0.05),增加运动量及运动时间,提高最大心率血压双乘积并可减少运动心电图总ST段下移幅值(P<0.05及P<0.01)。提示生脉注射液可通过降低血液粘度等作用提高心绞痛患者心脏功能,并减轻运动负荷下心肌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0.
地奥心血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4例(男性46例,女性18例;年龄56±s6a),剂量为200mg,tid,po,共4wk。结果:异常的甲襞微循环指标与治疗前相比,除管襻数及管径2项指标改善不明显外,余项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劳力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7%及79%;心电图NST和∑ST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显著升高(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急性Q波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作对比,提供两者鉴别依据。方法:统计本院6年来急性Q波心肌炎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动态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以及临床情况,结果:急性QI皮心肌炎较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缓;肌酸磷酸激酶(CK),谷草 氨酶(GOT)升高程度较急性心肌梗塞明显降低;急性心肌心电图上QI皮3-7D后消失,T波治疗后2-3周恢复正常,STG段抬高但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结论:本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炎有急性心肌梗死类型Q波和ST段抬高者预示病情严重,可依据临床情况心肌酶谱,心电图[演变而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黄春涛  林玲 《云南医药》1995,16(1):10-12
用体表叠加平均心电图的记录分析系统,对24例心脏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42例心脏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作体表叠加心电图记录并进行心室晚电位的频谱分析,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组QRS波频谱面积比率明显小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P<0.01,ST段频谱面积比率无明显差别,P>0.05。  相似文献   

13.
700例海洛因依赖者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观察了700例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电图,结果表明观察组心电图改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ST-T改变、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诊断冠心病的新指标——QRS积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64例受检者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QRS波振幅的计算分析,将它们综合成一个指标即QRS积分,且QRS积分≤0总是与冠心病相关。QRS积分≤0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53%和76.67%,与ST段压低比较,敏感性显著增加(52.94%,P<0.05),特异性相差不大(70%),而且独立于ST段压低。故认为QRS积分可作为以运动诱发QRS振幅改变为基础的诊断冠心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报道84例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65例有缺血性ST段改变,发作206阵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占74%,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组SMI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症状与有着癍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MI发作有其昼间规律,SMI与心律,心率,心率变异性观察,提出了心肌梗塞后SMI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钒酸盐对糖尿病大鼠糖原的影响与cAMP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钒酸盐(Va)对骨骼肌和肝脏糖原的影响与cAMP的关系。方法用正钒酸钠分别管饲正常对照大鼠和STZ致糖尿病大鼠,观测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与cAMP的变化趋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骨骼肌糖原含量下降(P<0.01),肝糖原含量升高(P<0.01);Va使肌糖原上升47%(P<0.01),肝糖原下降50%(P<0.01),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至少有部分肝糖原向骨骼肌转移。Va同时升高肝cAMP,降低骨骼肌cAMP,与糖尿病动物使用Va后肌肝糖原变化相反。结论本试验提示cAMP在Va导致的肝糖原向骨骼肌转移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中药蜈蚣的心脏毒性及人体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乌拉坦以100mg·kg-1,背位固定。用标准肢体Ⅱ导记录给药后0,15,30,45,60min体表心电图,60min后采集血样,测定心肌酶。并用1.0g·(100ml)-1蜈蚣水提取液灌胃。结果高浓度蜈蚣水提取液对心律的影响较中、低剂量组大,降低心律的作用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心电图的影响可导致S_T段下移和T波倒置。对血清心肌酶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蜈蚣水提取液对大鼠心…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对应性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秦沛临,王凤芝,陈臣义山西省卫生厅卫生所李玉清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性ST段下移(R-ST-D)常见,过去均以镜像改变来解释,但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多认为可能预示较大范围梗塞或对应部位心肌缺血及无Q波性心肌梗塞,因而受到临床重视。本文结合我院资料,进一步探讨R-ST-D的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本文109例系我院1984~1991年收治的首次AMI并捕获了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AMI的诊断按WHO公布的标准,根据症状、心电图和酶学改变综合判定。R-ST-D采用Ferguson[1]标准,即与梗塞部位相对应的最少两个导联ST段水平型或斜下型下移≥0.lmv,且除外室内阻滞。下壁梗塞时V1-4为对应导联;前壁梗塞时对应导联为Ⅱ、Ⅲ、avF。上述R-ST-D与梗塞区抬高的ST段呈同步性演变称为镜像改变[2]。依据该标准将109例患者分组进行对比分析:(1)无R-ST-D在;(2)R-ST-D非同步(演变)组;(3)R-ST-D同步(演变)组。(2)和(3)组又按R-ST-D总和≥0.8mv或<0.8mv各自分为两个亚组。结果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9.
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消心痛、氨酰心安口服,10%GS500ml加ATP40mg加10%KCl1g静滴,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蝮蛇抗栓酶0.5U加10%GS250ml,每天1次,14天为一疗程。分别观察一个疗程。两组临床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善(S-T段改变)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蝮蛇抗栓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有肯定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不能有效控制,然后被随机分为联合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治疗组或单独用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治疗组。主要评价两治疗组运动中出现心绞痛和ST段压低1mm所需的时间及最大ST段压低。结果低1mmST段时间各为(436±36)s和(385±38)s(P<0.05);最大ST段压低各为(2.98±0.22)和(2.77±0.18)mm(P>0.05)。结论倍他乐克不能有效控制的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