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MRI平扫,其中1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8例行MRA检查.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7例在T2WI呈高信号,5例在T2WI呈低信号,17例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且病灶占位效应轻微.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方法,T2W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4例报告福建省立医院叶云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之间无脑组织,属真性血管瘤,对血管造影和CT扫描均不敏感,MRI应用后,提高了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我院于1995年3~8月收治4例,特报告如下。一、病例介绍例1,女,43岁。主诉右侧肢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和分析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0例,瘤体直径6~20cm,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入肝海绵状血管瘤供血动脉后,缓慢灌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肝动脉栓塞后肝海绵状血管瘤碘油沉积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T复诊病变缩小80%4例,病变缩小50%以上12例,缩小50%~30%3例,缩小30%以下1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创伤小、恢复快、治疗好,严格掌握适应症值得临床推广的。  相似文献   

4.
江勇 《云南医药》2001,22(3):185-186
肝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肿瘤较小无症状时可暂不进行处理 ,当肿瘤大于 6cm可作外科切除术 ,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困难〔1〕。我科自 1992年以来对 15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经导管肝动脉无水乙醇栓塞治疗 ,疗效良好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病人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30~ 56岁 ,平均 4 6岁。 15例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 ,全部病例经B超、CT和血管造影诊断 ,AFP阴性 ,肝功能ChicdA级。单发肿瘤位于右叶 10例 ,左叶 4例 ,肿瘤最大直径 10 5~ 2 5 4cm ,多发 1例…  相似文献   

5.
近一年间施行肝尾状叶巨大肿增切除手术4例.其中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和原发性肝癌各2例,施行左或右半肝切除并尾状叶切除2例,尾状叶切除并肝左叶血管瘤剥除1例.左尾状叶巨大肿增切除、并左肝外叶切除、右肝小癌灶无水乙醇注射1例。除1例固癌复发转移于术后2.5个月死亡外,其余3例6~17个月随访健在。本介绍具体操作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其尸检发现率明显高于活体表现。部分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合并严重出血和休克,死亡率较高。传统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我们应用介入疗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5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自1998年1月-2000年4月收治2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8-65岁。单发性4例,多发性ZI例,瘤体直径3-6 cm。 25例均有右上腹疼痛、饱胀等症状,且均经彩色B超和CT检查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1.2 设备与材料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下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学特点,为下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定性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3月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下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学资料,归纳下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MRI不同加权图像的影像学特点。结果16例下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肌组织内,其中4例邻近膝关节,T2WI示肿块在高信号中夹杂点片状低信号,肿块靠近关节腔侧见低信号边缘,肿瘤与肌肉组织分界不清晰,邻近肌肉的肌纤维显示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肿瘤显示高低混杂信号,T1WI上为高低混杂信号。结论下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在MRI扫描上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点,MRI扫描能够为下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漪沦 《安徽医药》2001,5(2):114-115
目的 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其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根据肿瘤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肝海绵状瘤进行治疗,其中,手术切除60例,其他方法7例(介入栓塞、硬化等)。结果 所有患的临床症状、体征均不同程度消失或改善,随访3-9年,除1例失访外,均未见增大。结论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需根据患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手术治疗在该病的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经皮集束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集束电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RF-2000^TM肿瘤射频治疗系统,在B超或CT引导下对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9个直径小于5cm的病灶进行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并用彩色超声检查以了解RFA的效果。结果 每例患者均1次完成治疗,均无出血等并发症。治疗1个月后,6个病灶血供完全消失,2个病灶血供基本消失,另1个血供稍多,予再次RFA治疗后血供完全消失。随访6月~1年,所有病灶缩小均在50%以上,无1例复发。结论集束电极RFA治疗中小肝海绵状血管瘤创伤小,安全,疗效可靠。其1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使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对 2 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 ;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 ,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 ,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 2 8~ 6 2岁 ,平均 4 4岁 ,术前均经US、SCT、DSA检查确诊。 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 ;2 6例中有 2 1例分别于术后 1~ 12个月进行SCT或B超随访 ;瘤体缩小 >5 0 %者 16例 ,>30 %者 4例 ,其中B超随访肿瘤完全消失 1例 ;1例患者肿瘤缩小不明显。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 18例 ,明显减轻 6例 ,总有效率 92 % (2 4 / 2 6 ) ;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肝海绵状血管瘤(下称肝血管瘤)是最常见肝脏良性肿瘤,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占全身血管瘤的20%。我院1984~1987年经手术病理症实的肝血管瘤9例,占同期肝占位病变的15.4%。为探索肝血管瘤的影象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下左肝叶规则性切除术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完全腹腔镜下左肝叶规则性肝切除的经验.方法 在不阻断全肝血流的情况下,在腹腔镜下进行左肝叶规则性切除术2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5例、结肠癌肝转移3例、肝脏炎性假瘤1例、肝胆管结石16例.结果 28例均在完全腹腔镜下行规则性左肝叶切除,无中转开腹.未出现不能控制的出血.手术时间60~120 nin,平均97 min;术中出血量85~350 ml,平均135 ml.术后无出血及胆漏等,术后腹腔引流3~4 d.术后住院3~7 d.结论 在不阻断全肝血流的情况下,可以较安全地进行腹腔镜下左肝叶规则性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4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胸段,卵圆形或梭形,2例见笔尖征,2例见钳夹征, T1WI为稍低或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3例沿一侧椎间孔向外生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例合并椎体血管瘤。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诊断3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 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型和脑外型,以脑内型多见。我们对 3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钟阳 《淮海医药》2006,24(5):356-358
目的 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治疗特点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2004年10月~2005年7月收治的12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全部手术切除成功,术后3例脊髓功能改善,2例轻度改善,7例与术前无变化,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充分了解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特点,掌握适宜的手术时机,以及娴熟的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使该类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CT表现以及二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例,脑内型患者23例,12例患者行CT及CT增强检查,18例患者行MRI检查,5例患者行MRA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约75%为单发,病灶无明显的占位效应,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较大者可见轻度水肿。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为边界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低信号环绕的混杂信号团块影,形似桑葚状。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以中颅窝最多见,也可位于小脑幕,大脑凸面等,MRI呈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形似哑铃,很少合并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异性MRI表现,结合CT和MRA检查,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较易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肝血管瘤声像图的探查观测,总结出肝血管瘤早期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达到提高B超对本病诊断的阳性率。方法本文选择自2010年以来在我院门诊B超检查患者中,随机遇到的15例肝内血管瘤的病例进行严格观测,并予2次以上的B超跟踪复查。结果肝血管瘤分为小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类,小血管瘤初为小的弱光团,继之清晰后呈均匀的筛网状小团块型光团,周边为界限清晰的线状轮廓,呈浮雕征。海绵状血管瘤均为肝内较大低而不均的团块状回声,继之内呈蜂房样暗区。结论肝内血管瘤属良性占位病变,虽本病对患者身体无大碍,但易与肝内其他肿瘤相混淆,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癌之问鉴别难度较大,故提高对肝血管瘤B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炜  马德强  徐强 《天津医药》2000,28(1):55-56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病率为0.4%~0.7%。随着B超、CT等检查手段的不断提高,本病的检出率日渐增高。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往往无症状,对较大的有临床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则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8年3月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6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1例中男25例,女36例,年龄31~57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资料。结果13例有右上腹部胀痛,9例右肋缘下可扪及肿大肝脏。26例中,单发者19例,多发者7例;肝右叶17例,左叶5例,左右两叶4例;肿瘤长径3~20cm,其中>8cm者17例。单纯行肝切除术4例,单纯行介入治疗19例21次,介入治疗后行肝切除术3例。无手术死亡率,手术发症率14.3%(1/7)。介入治疗后肿瘤缩小大于50%者占57.0%(12/21), 缩小在25%~50%者占21.5%(5/21),缩小小于25%者占21.5%(5/21),并发症率为28.57%(6/21)。结论 对于瘤体直径>5cm伴有临床症状者需治疗,手术切除与介入治疗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附22例报告)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沈娟,黄建富,黄长玉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B超、CT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对血管瘤的检出率日益增多,我科从1986年1月~1995年4月共收治本病22例,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