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臂丛神经下干连续组织切片计算机三维重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一种臂丛神经下干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方法:采用发丝作为定位材料,将臂丛神经下干进行连续组织切片后胆碱脂酶组织化学染色,高分辨率扫描仪获取二维数码信息后进行三维重建。结果:真实地再现擘丛神经下干的三维立体结构及下干内各神经束的三维立体行径,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或搭配显示,还能任意角度显示。结论:由于采用了较为精确的定位材料和方法,图像显示效果较好,是一种臂丛神经三维重建的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VTK的肱骨薄层断面三维可视化重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包VTK的二维轮廓线的表面重建算法,在VC 的编译环境下实现对人体薄层断面中肱骨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应用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获取技术,对双侧肱骨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重建出双侧肱骨的大、小结节,大、小结节嵴,桡神经沟,尺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冠突窝,桡窝,鹰嘴窝,内、外上髁等结构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任意角度和比例大小对它们进行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结论本研究以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和VTK为基础,实现了对人体肱骨的3D可视化重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现更多人体解剖结构可视化以及科学计算提供支持,也为解剖教学展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常女性盆底可视化与CT、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有关盆底形态学信息,探讨人体盆底薄层断面影像学形态规律.方法从中国正常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选取从髂嵴上缘到坐骨结节下缘的连续断面图像与其相对应的CT、MRI断面图像对照,观察盆底的细微解剖结构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在可视化人体盆底断面标本与其相对应的CT、MRI断面图像上,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筋膜及其周围间隙,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盆底肌与骨性结构、膀胱、子宫及直肠等的三维解剖关系.并明确盆底肌在横断面上的最佳显示断面.结论探讨盆底复杂的细微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对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的早期而全面的影像诊断及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CT三维重建在口腔颌面部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层厚2mm,应用表面遮盖显示法和多层面重建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不同的三维病变图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病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设计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有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及其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04-01/2005-12选择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收治的颌面部创伤骨折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和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显示骨折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在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术,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功能变化。结果24例骨折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影像重建后,均建立高清晰度、逼真的颌面部三维影像,重建后处理技术综合运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细微立体结构、骨折线走行方向、骨折断端形态、塌陷移位程度,尤其对颌面多发移位骨折可立体直观显示全部骨折线。19例术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复查,显示骨折断端复位良好,钛板固定确切。所有病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经胸壁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的经验,开展新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三维重建系统的研究。介绍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三维重建系统的硬件装置和图像处理的流程框图。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对心脏和大血管多区域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构显示清晰、直观、立体感强,并且能以不同层次立体剖面和不同方位的立体旋转图像显示各区域的结构,为心脏立体形态学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三维解剖学资料,有助于确定病变的空间位置和大小。  相似文献   

7.
张辉  孙晓菊  丁越  孙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58-15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及其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04-01/2005-12选择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收治的颌面部创伤骨折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和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显示骨折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在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术,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功能变化。结果 24例骨折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影像重建后,均建立高清晰度、逼真的颌面部三维影像,重建后处理技术综合运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细微立体结构、骨折线走行方向、骨折断端形态、塌陷移位程度,尤其对颌面多发移位骨折可立体直观显示全部骨折线。19例术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复查,显示骨折断端复位良好,钛板固定确切。所有病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8.
动脉血管腔内超声显像的三维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诊断动脉血管病变日益广泛。血管腔内显象技术的应用,可从二维血管腔成像成为三维(立体)显示。为了能更好显示动脉血管的三维形态,我们建立了血管腔内超声显象的计算机三维重建系统。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表面提取法,依次标出每个切面中冠状动脉的内膜面和外膜面,最后得到其数字化了的三维图像。结果显示,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50个正常人离体右冠状动脉血管腔内超声切面,其形态和实际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9.
作用应用三维超声成像对40例胆囊疾病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构表明三维重建显示的胆囊具有立体感,在剖开胆囊后能直视胆囊腔和胆囊壁,并可从不同方位观察胆囊病变的立体结构形象。  相似文献   

10.
作者应用三维超声成像对40例胆囊疾病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三维重建显示的胆囊具有立体感。在剖开胆囊后能直视胆囊腔和胆囊壁,并可从不同方位观察胆囊病变的立体结构形象。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螺旋CT及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进步,医学仿真影像学在复杂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脊髓造影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颈椎影像仿真解剖模型的效果及其临床意义。 设计、时间及地点:计算机三维重建,金标准对比实验,于2001—01/2006-01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 对象: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病情复杂的颈椎病患者。 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颈脊髓造影螺旋CT薄层扫描,分别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建立颈椎CT仿真解剖模型。将扫描及其重建结果用于术前病情评估、模拟手术,并以手术直视所见为金标准评价仿真解剖模型的准确性和效能。 主要观察指标:仿真解剖模型的准确性和效能。 结果:仿真解剖模型可同步显示骨性椎管和膜性椎管,为术前评估和模拟手术提供了颈椎全面、细微骨性解剖结构和硬膜囊、脊髓、神经根袖等软组织受压等解剖信息,与患者实际解剖相符合。 结论:仿真解剖模型直观、逼真,准确再现了颈椎解剖,可应用于综合评估颈椎病病情并模拟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维双回波稳态水激发(3D-DESSwe)序列在面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1.5T MR 3D-DESSwe序列对15名健康志愿者行面神经扫描,然后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最大强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与格氏解剖学图谱进行比较,由两位阅片者协商采用三分法对图像质量和面神经显示可靠性进行评估:2分:图像均匀,面神经显示清晰;1分:图像局部欠均匀,面神经显示模糊;0分:图像不均匀,无法显示面神经.结果 所有志愿者两侧面神经均获得清晰的描述,面神经与周围结构对比明显,所得图像评分均为2分.脑池段面神经呈高信号,其周围流动的脑脊液呈低信号;内听道段面神经呈相对低信号,内听道内流动受限的脑脊液呈高信号.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颅外段面神经呈高信号,周围骨质、软组织呈低信号,可显示部分面神经分支.结论 3D-DESSwe序列可以显示面神经全长,尤其对于显示面神经颞骨内段、颅外段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屈肌腱转位术治疗高位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屈肌腱转位术治疗高位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屈肌腱转位术治疗高位桡神经损伤22例,评价其治疗前后桡神经功能,并作手术前后比较。结果行屈肌腱转位代伸肌腱术后,22例患者伸腕、肌力、伸拇、伸指等功能均较术前有大幅度提高,各项功能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总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0.9%。结论屈肌腱转位术治疗高位桡神经损伤临床疗效确切,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同时应用端侧吻合的方式重建供区功能的疗效.方法 采用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同时应用端侧吻合的方式重建供区功能34例,观察供区及受区的恢复情况.结果 经过12~24个月随访,受体桡神经功能恢复,优23例,良5例,可6例,优良率82.53%;供体神经感觉恢复,优2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12%.结论 该方法是治疗神经缺损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Sparsity-based and deep learning-based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are two promising approaches to accelerate the image acquisition process for localization-base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y allowing a higher density of fluorescing emitters to be imaged in a single frame. Despite the surging popularity, a comprehensive parametric study guid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sparsity-based and deep learning-based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is yet to b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performance of sparsity- and deep learning-based algorithms in reconstructing super-resolution images using simulated fluorescent microscopy images. The simulated images were synthesized with varying levels of sparsity and connectivity. We found the deep learning-based VDSR recovers image faster, with a higher recall rate and localization accuracy. The sparsity-based SPIDER recovers more zero pixels truthfully. We also compared the two algorithms using images acquired from a real super-resolution experiment, yielding results agreeing with the results from the evaluation using simulated images. We concluded that VDSR is preferable when accurate emitter localization is needed while SPIDER is more suitable when evaluation of the number of emitters is critical.  相似文献   

17.
三维重建法测射血分数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运用三维重建法及左室造影容积差法测定 3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 L VEF,并以左室造影容积差法测定的L VEF为标准 ,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三维重建法所测量的 L VEF与左室造影容积差法所测值非常接近 ,有高度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两者数值相关显著(r=0 .913,P<0 .0 1) ,两者所测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三维重建法测定 L VEF相对于左室造影容积差法来说 ,有其一定的优越性 ,是一种准确的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无创性新方法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 for acquiring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data and extracting surfaces of the examined structures. The acquisition is performed freehand with a PC-based two dimensional ultrasound machine and an optical tracker. The extraction of surfaces from ultrasound data are normally inhibited by speckle, shadowing and gaps in the acquired data. A new method is developed that extracts a surface directly from the irregularly spaced, noisy freehand ultrasound data. The freehand data are first interpolated with radial basis functions and then a mesh is formed along an isosurface of the functional interpolation. The ability of radial basis functions to smooth speckle and interpolate across gaps is demonstrated o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ith phantoms and human tissue in a water bath. The geometry of the extracted surface matches the external measurements with an average difference ranging from 0.8 to 2.9 mm. These difference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errors from calibration, resolution and landmark localization. The experiments also show the ability to create continuous and realistic surfaces from scans that require multiple sweeps over a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