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结合横、冠、矢状面解剖尸体标本,采用16层螺旋CT(MSCT)三维(3D)重组技术,评价心包窦、隐窝积液的CT表现特征及其影像学意义。方法 观察横、冠、矢状面尸体标本各1具的心包窦、隐窝的解剖及其通连关系,以及104例心包窦、隐窝积液患者的16层MSCT影像学表现特征,并对积液的显示率进行分析。结果 3具断面尸体标本以及MSCT图像均显示心包窦、隐窝系心包脏、壁两层在出人心脏大血管的根部相互移行而形成的腔隙。心包少量积液组与中至大量积液各组心包窦、隐窝积液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包积液易积聚于主动脉上隐窝。结论 MSCT3D重组技术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心包窦、隐窝积液的形态学特征以及与固有心包腔的直接通连关系,能有效地与纵隔或心包内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心包上隐窝是一个环绕除主动脉与肺动脉相邻部分以外的升主动脉的半环形空间。隐窝的最上部达无名动脉水平,下极位于主动脉根部。在右侧与环绕上腔静脉的隐窝相连续,也与横窦相通。横窦位于升主动脉后壁与右肺动脉近侧的前面之间。作或报道2例有关病例。例1,女性,60岁。25年前有右上叶肺结核病史。胸片显示右上肺1cm 大小结节。在右心缘旁观察到一隆凸影与肺门重迭。CT  相似文献   

3.
心包隐窝(或窦)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包为一坚韧的纤维浆膜层,包裹在心脏及大血管根部外面,起着保护和防止它们过度扩张的作用。当脏层心包由心脏表面上升至大血管根部并折返至壁层心包时,完全包绕了升主动脉,覆盖了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纵隔内部分,并部分覆盖了上腔静脉。这种发生在大血管之间的心包反折,形成了心包腔内的各种隐窝(recess)或窦(sinus),其中形同管道状者称之为窦,不规则形者称为隐窝。它们包括上隐窝(superiorpericardialrecess)、横窦(transversesinus)、左肺隐窝(leftpulmonicrecess)、斜窦(obliquesinus)、肺静脉隐窝(pulmonaryvenousrecess)及腔静脉后隐…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研究现在已经较多采用梯度恢复回波(GRE)MR成象,特别是电影GRE序列。GRE成象对血流是敏感的。作者描述了心包上窦,即心包上隐窝的主动脉后延伸,在GRE MR影象上的表现。6例为行肿瘤分期,评价可疑的肺门肿块或主动脉剥离施行MR检查。2例行CT和MR检查。每例心包上窦还采用横断稳态梯度恢复采集成象(GRASS)。 6例心包上窦在标准T_1WI和T_2WI清晰显影。行CT和MR检查的2例心包上窦的位置和大小相  相似文献   

5.
心包窦和心包隐窝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横断面解剖学的基础上,评价心包窦、隐窝的横断面螺旋CT表现及其影像学意义。资料与方法 复习52例心包积液(按中-大量组和少量组)和146例无心包疾病(正常对照组)病例纵隔螺旋CT影像,并对照2例尸体横断面解剖,描述心包窦、隐窝在5个主要横断面的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包各窦、隐窝的显示率均大于40%。心包少量积液组与中-大量积液组心各包窦与隐窝的显示率,以及病例组与对照组间PCR、RPR、pSAR的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其余心包各窦与隐窝的显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包窦、隐窝在螺旋CT上易于显示。其定位诊断需依靠断层解剖学知识,并应与邻近正常结构及其病变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MSCT分析肺动脉栓塞患者心包前上隐窝的扩张情况,探讨其与肺动脉栓塞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肺栓塞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胸部CT图像,分别测定各组病例心包前上隐窝的前后径,计算各组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均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动脉栓塞组的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肺动脉栓塞组的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为(12.65±4.10)mm,正常对照组为(6.55±3.81)mm,统计学显示两者均值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动脉栓塞患者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明显增大,两者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心包前上隐窝前后径的增大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包隐窝的MRI所见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熟悉正常心包隐窝的MRI表现,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用胸部断解剖标本4例,心包完整离体心脏标本2例。搜集经MRI检查无心包病变患者图像21例。结合解剖,分析MRI上正常心包各隐窝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和出现率。结果:(1)主动脉上窦:MRI显示20例,占95%,其形态有半圆形、三角形、新月形和不规则形。(2)横窦:71.4%病例MRI显示横窦,呈弧线或菱形腔隙  相似文献   

8.
80%主动脉夹层的死亡原因是由于破裂,其中破入心包者达70%。作者报道了主动脉夹层并发心包积血的CT特征。对象是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并发心包积血者,共35例,年龄24~81岁,其中男19例,女16例。假腔血流状态为假腔开放者21例,血栓闭塞者14例。在CT上观察心包积血的分布、CT值、有无心外膜下血肿及纵隔血肿。将心室周围心包腔比较宽的腔隙分为右室前面的前心包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观察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病例248例,其中合并侧隐窝狭窄的166例。本组病例均行X片、CT、MRI检查以及脊柱快速主动屈伸试验检查。结果:术前诊断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仅97例,术后诊断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有166例,漏诊率为42%。随访1~7年,平均3年8个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的126例,症状部分消失21例,无变化及加重的19例。再次手术12例。结论: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发病率较高,手术时不可忽视侧隐窝的减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喉咽、食管入口进行解剖学观测,为介入放射学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8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直立仰头位、低头位咽腔和食管造影;将X线片上颈椎体平分三等份、椎间盘一份,记录梨状隐窝下极对应的颈椎椎体位置,使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C5下缘基线的距离;测量61具尸体标本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之间的距离。结果①梨状隐窝下极在仰头位和低头位时活动度平均为2.0cm(相当于5个1/3颈椎高度);②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之问距离平均2.0cm。结论以梨状隐窝下极定位法放置高位食管内支架比颈椎定位法更加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心包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例心包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并与临床病理作探讨分析.2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结果 左心缘旁巨大囊性占位1例,平扫CT值21~24 HU,增强扫描囊内不强化,囊壁实质成分轻度强化,CT值47 HU,心脏局部有受压深度凹陷征象,肿块部分深入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后缘.心包大量积液1例,平扫前中纵隔肿块基本与心包积液呈等密度,CT值32~36 HU,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强化,CT值45~51 HU,肿块与前纵隔血管分界不清,并向后蔓延至左上肺静脉前缘.结论 心包恶性间皮瘤CT表现复杂但有一定特征性,CT增强扫描能够确定肿块大小和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8岁,因查体发现右心包肿物2月余入院。查体未见异常。胸片示:右心膈角区可见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CT管囊肿。多位于中纵隔,气管分叉上方,部分密度较高。当病变为水样密度,且位于心膈角区时,CT不能与心包憩室或心包囊肿鉴别。(3)囊性畸胎瘤。囊壁相对较厚,易于显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探讨侧隐窝狭窄与神经根受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T检查诊断和临床证实的侧隐窝狭窄78例患者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成2组,即狭窄组(无神经根受压21例)和狭窄症组(有神经根受压57例).所获数据行χ2检验.结果:侧隐窝狭窄发生率在各椎体分布不等,L 5和S1狭窄出现率较高,94侧(79.66%),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狭窄组主要分布在L 4(18侧),狭窄症组主要在L 5和S1(86侧).L 4、L 5、S1不同椎体之间出现侧隐窝狭窄时,神经根受压出现率不同,L 4明显较L 5和S1神经根受压出现率小,L 4与L 5或L 4与S1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而L 5与S1的出现率相近,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盘膨出/突出,上关节突增生内聚是两个最常见的因素.结论: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可准确评价侧隐窝狭窄与神经根受压之间的关系.对于侧隐窝狭窄的分析,要注意对可能引起侧隐窝狭窄的发育、退变、骨性和软组织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高位食管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位食管疾病的可行性。方法26例高位食管疾病个体化选择食管内支架。透视下,以梨状隐窝下极作为解剖学标志,放置食管内支架上缘距梨状隐窝下极至少20mm。结果食管内支架置入技术全部成功,内支架置入后即刻口服38%泛影葡胺造影显示梨状隐窝下极距支架上缘20mm以上,狭窄解除或瘘口封堵完全,患者能够正常进食,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梨状隐窝下极定位法放置高位食管内支架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54岁.体检发现右下胸腔占位.胸部CT示:前心膈角右侧见一囊性肿块,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6.HU,病变与心包关系密切;增强扫描见其后缘囊壁呈弧形强化.术前拟诊为"心包囊肿". 术中所见:右侧胸壁切口进胸后见胸腔内无明显积液,心包外面见大小约8 cm×4 cm×3 cm囊肿,呈"条索"样,向上延伸至升主动脉心包反折处,囊壁透亮、囊液清亮,部分囊壁与心包外脂肪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应用食管拨脱术治疗食管癌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全食管拨脱切除、左梨状隐窝-胃吻合术治疗2例高位食管癌,初步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例1男,48岁。进行性吞咽困难10个月伴胸骨后疼痛就诊。钡餐检查食管上段长约5cm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纤维食管镜检查见食管入口下2cm处狭窄,瘤组织呈菜花样突出。诊断:食管癌。1983年11月30日在全麻下行全食管拨脱切除、左梨状隐窝-胃吻合术及气管切开。术中见病变质硬与气管膜部、甲状腺左叶粘连紧密。病理诊断:食管上段溃疡型中分化鳞癌,侵及肌层及外膜,食管上切口端残留有癌组织。颈腹部切口一期愈合。术后声音嘶哑、呛咳。喉镜检查见双侧声带麻痹,外展固定。术后第6天给鼻饲饮食,27天拨除气管套管并改糊状饮食。出院时能进半流食,钡餐检查吻合口通畅。术后辅以~(60)Co放疗,组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1例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男性,74岁。患高血压病多年。伴充血性心衰及心房纤颤。因心大,心包积液、纵隔肿块做心包部分切除术,心包内触及一个大的坚实的肿块与右房相连,术后症状不减,胸片示心影明显增大,双侧胸腔积液。胸部CT示4个心腔全增大,有巨大肿瘤起自右心房壁的游离面,凸入心包腔,并包绕主动脉根。肿块最大径14cm,内含不规则低密度区。双胸腔大量积液,右肺部分不张。肝右叶有一1cm密度减区。手术证实CT所见。有血管丰富的肿瘤连于右房,心包腔内有机化血块及浆液血性液体。活检为血管  相似文献   

18.
在放射学文献上,几乎不注意心包横窦,但由于近年来MR的发展,以及由于MR在对比分析和多向成像能力方面较CT好,因此越来越注意心包横窦影像的研究。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及肺主动脉干后,并横向延伸于左右心包隔之间。在胸部的MR影像上,在横断面上位于升主动脉和左心房间,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位于右肺动脉和左心房之间常见一低信号强度的带,以对比剂注入尸体心包间隙,通过尸体的CT和MR证实了此结构是心包横窦。通过对45名无心包疾病证据的病人回顾性观察MR的研究证明,80%(32/40)的横断面心电图门控影像,78%(9/7)的矢状面心电图门控影像和67%(14/21)的冠状面心电图门控影像可见心包横窦。而无门控影像常难以显示横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识别筛前动脉的走行及其与邻近结构关系的价值,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准确识别筛前动脉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影像资料, 所有病例均行320排CTA成像,利用原始数据重建出筛前动脉,计算筛前动脉的显示率并测量筛前动脉与额隐窝后壁之间的距离.结果 1例患者一侧颈内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相应筛前动脉未显示,其余63支均可以在320排CT图像上显示,显示率为98.44%.筛前动脉与额隐窝后壁之间距离可以简便的进行测量.左、右筛前动脉与额隐窝后壁之间的距离分别为(7.42±0.82) mm、(7.37±0.80) mm.结论 320排CTA可以对筛前动脉及邻近结构进行全面术前评价,避免鼻内镜手术对筛前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大隐静脉曲张采用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离与曲张静脉切除术,观察组行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术具有显著疗效,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作为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优先选择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