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规心电图ST段改变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兴仁 《天津医药》2000,28(9):542-543
右室梗死(RVMI)的心电图早期诊断主要依据右胸导联ST段改变,如V_4R ST段抬高幅度≥1 mm。本文通过对照观察下壁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常规心电图改变与右胸导联ST抬高的关系,探讨ST↑Ⅲ/Ⅱ>1与STV_2↓/STaVF↑≤0.5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58例患者均为发病10小时内就诊。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演变均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排除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同时合并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及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2.
李芳  崔智飞  孟素芳 《医药世界》2009,(12):820-821
目的:探讨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及意义。方法:对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显示:左胸V1-V5ST段抬高呈递减性,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1mm15例;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10例;添加右胸导联,V3R-V4RST段抬高≥1mm18例,V3R-V6RST段抬高≥1mm21例。结论:右胸导联特别是V3R-V6RST段抬高是诊断右心室梗死的有力证据,当心电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有V1导联ST段抬高,高侧壁及侧壁导联q波消失,及时加做右胸导联对诊断右心室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尸检证明,左室心肌梗死同时累及右室者占43%,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右室梗死的诊断无甚价值〔1〕。作者为此检测867例健康人的心电图,除常规12导联外加作右胸导联V3R~VSR,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998年6月对本校师生年龄在20~67岁,无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溶栓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我院在 1998年 4~月 2 0 0 1年 4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92例 ,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92例患者均为我院CCU病房收治患者。其中 :男性 6 2例 ,女性 30例 ,年龄 47~ 80岁 (平均 5 9.2 6岁 )。梗死部位 :下壁 :2 0例 ;下壁并正后壁 :4例 ;前间壁 :2 4例 ;前壁 :40例 ;下壁并右室 :4例。1.2 研究方法1.2 .1 入选标准 ①胸疼持续≥ 30min ;②心电图至少两个相临导联或Ⅱ、ⅢavF中两个导联升高 0 .1mv ;③入院距发病 <12h ;④年龄 >18岁。1.2 .2…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下壁有病理性Q波的患者进行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描记,并加做VE导联。比较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分析该导联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在3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中30例VE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T段无动态演变;余30例VE导联呈rS型。结论 VE导联的心电图特征对病理性Q波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20例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及常规导联心电图(RLECG)的5400种P波形态、振幅、时限。结合其中30例收房肥大病人的X线心脏片及超声(彩色彩普勒、B型、M型)检查,以临床心电图诊断心室肥大,室内传导阻滞的方法为参考,拟订出房肥大(AH),房内传导阻滞(AB)的诊断标准。。结果表明:50例健康人两种导联心电图P波振幅、时限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但HCECG的P波振幅明显高于RLEC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20例头胸导联心电图(HCEOG)及常规导联心电图(RLECG)的5400种P波形态、振幅、时限。结合其中30例心房肥大病人的X线心脏片及超声(彩色多普勒、B型、M型)检查,以临床心电图诊断心室肥大,室内传导阻滞的方法为参考,拟订出心房肥大(AH),房内传导阻滞(AB)的诊断标准。结果表面:50例健康人两种导联心电图P波振幅、时限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但HCECG的P波振幅明显高于RLECG,且波形清晰易测;40例异常心电图比较,RLECGP波变化多反映在Ⅱ、Ⅲ,aVF三个导联上,可视范围小,而对照组的HCECGP波变化多反映在与RLECG对应的HL3,HO,HR3,HV2-HV9,HV1-HV9R19个导联上,可视范围广;30例心房肥大病人分析,HCECG诊断阳性率高于RLECG。  相似文献   

8.
朱美  何吟绵 《江苏医药》1994,20(4):192-193
24例经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或左心室造影(LVR)及心内膜心肌活俭(EMB)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分析其心电图(ECG)表现,其中9例不具备HCM特征,表现为单纯性左室肥厚伴显著ST段水平压低和T波对称性倒置6例,右胸导联R波高电压伴心肌损害、部分肢体和胸前导联呈酷似陈旧性心梗样Q波及“梗塞性室性早搏”各1例。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塞的重要手段,但是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能提供右室梗塞的线索[1].本实验采用双极右胸导联CR3R~CR8R及单极右胸导联V 3R~V8R对11例急性右室梗塞患者定时描记心电图与正常人50例单、双极右胸导联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以对单、双极右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右室梗塞血液动力学和心电图改变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淑坤 《天津医药》1989,17(2):71-74
本文报告11例左室下后壁并右室梗塞,5例进行了血液动力学检查,(?)均≥(?),同时均有低血压或休克及左心衰竭。11例在右胸及上腹均有2个或以上导联出现QS 或 Qr 波伴有 ST 段↑偏移≥1mm。常规胸前导联大部出现 ST_(v1)↑和 ST_(v2-5)↓。并与229例正常人相应导联心电图作对比。另2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并休克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其血液动力学和心电图无右室梗塞的特征性改变,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1.
观察漏斗胸患儿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3-9岁(平均5.3岁).于手术治疗前常规心电图检查,手术矫治2年后复查心电图.现对手术前后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患儿手术前心电图改变:6例V_1导联QRS波呈Qr、QS、qR、qr形,其中4例合并T波改变(3例V_1-V_4导联T波倒置,1例V_1一V_5导联T波倒置),4例伴心电轴右偏( 110°、 114°、 130°、 160°).8例IRBBB中4例合并T波改变(1例V_1-V_5导联倒置,3例V_1-V_4导联例置),2例合并心电轴偏移( 112°、-30°).1例RBBB.1例ST段改变.4例T波改变.1例心电轴偏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异常Q波出现的规律与内在联系。临床资料:常规心电图存在异常Q波患者124例,其中心肌梗塞40例,合并心室肥大42例以及A型预激综合征42例。方法 比较以上患者Wilsn导联和头胸导联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结果 头胸导联和Wilson导联的异常Q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头胸导联对右室梗死、后壁梗塞的诊断优于常规导联;左心室肥大和前壁心肌梗塞均可在V1-V3导联出现异常Q波,当头胸导联HV3R-HV88R同时存在异常Q波时为前壁心肌梗死,无异常Q波则为左心室肥大所致;头胸导联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旁道定位诊断,要结合常规导联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左前游离壁、左前侧壁房室旁道。而在左后间隔房室旁道的定位上不及常规导联有意义。结论 头胸导联对右室和后壁梗死的诊断以及鉴别异常Q波的来源具有重要价值,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acutmyocardailinfarction ,AMI)易造成误漏诊。本文总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AMI 2 3例 ,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2 3例 ,男 17例 ,女 6例 ;年龄 5 2~ 78岁。符合1979年WHO所制定的诊断标准。梗死部位 :下壁 13例 ,前间壁 4例 ,广泛前壁 1例 ,下壁伴右室 3例 ,无Q波AMI 2例。临床表现 :中上腹痛 13例 ,右上腹痛 3例 ,恶心、呕吐或伴腹痛、腹胀 5例 ,腹泻伴呕吐 1例 ,转移性右下腹痛 1例。2 3例先后据消化道症状诊断为 :急性胃炎 3例 ,胆绞痛 2例 ,急性胰腺炎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肢导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R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初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122例,根据右胸导联V38~V58是否具备2个导联的ST段抬高≥0.1mV,分为单纯AIMI组与合并右室梗死(ARVI)组。测定Ⅲ导联与Ⅱ导联ST段升高的比值。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Ⅱ导联(简称ST↑Ⅲ/Ⅱ〉1)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ST↑Ⅲ/Ⅱ〉1对AIMI累及右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是死亡率很高的心血管病急症之一。现就我院急诊收治的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情况作如下报道。1一般资料6例患者均为急诊患者,其中,男2例,平均年龄69.5岁,既往有糖尿病史1例;女4例,平均年龄71.5岁,既往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者2例,有高血压病和陈旧性心梗史者1例。发病时间4~9小时,均以持续性胸痛、胸闷伴大汗为首发症状急诊入院。入院后立即做18导联心电图检查、血清酶学及相关溶栓前检查(凝血时间、血常规、电解质等),心电图改变符合下壁合并右室及正后壁梗死者3例,符合广泛前壁梗死者2例,符合下壁合并前壁梗死者1例。诊断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右室梗死(ARVI)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17例急性心肌梗死右室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患入院之后立刻记录十八导联心电图,前3天每天记录2~3次为宜,之后每天进行一次记录,两周之后则以一周记录一次。结果所有病患右胸导联ST段上抬不低于0.1mV;右胸导联ST-T有动态变化,属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右室梗死的良好指标。而右胸导联QRS波群形态并非诊断的可靠指标。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右室梗死病患而言,应积极加强其诊断分析,采用心电图诊断属于一种无创性且可靠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高频心电图作为一项无创伤性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由心肌缺血等因素所引起的心肌损害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当心肌表现为缺血、坏死、纤维化时,高频心电图上可以出现切迹、扭结。我们对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进行这方面的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55~76 y。其中既往有急性心肌梗死史者25例,下壁心肌梗死1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前侧壁心肌梗死5例,无急性心肌梗死史但心电图上有明显的Q波或QS波者5例。受检者取仰卧位,先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高危亚组—合并右室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昌  吾柏铭 《江苏医药》1995,21(10):658-659
报道3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合并右室梗塞(RVI)的18例,占474%。右胸导联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ST段抬高,以V4R、V5R多见。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合并RVI的AIMI组,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其它心律失常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提示RVI是AIMI的高危亚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心电图的特点;方法采用AgilentM2661A电脑心电图系统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1min连续V1导联的记录,按顺序统计以下资料以鉴别房颤伴室性早搏或室内差异传导;结果V1导联主波向下伴电轴左偏15例(15%);V1导联主波向下伴无人区电轴2例(2%);V1导联主波向下伴正常电轴8例(8%);V1导联主波向上伴电轴右偏或不偏38例(38%);V1导联主波向上伴电轴左偏30例(30%);V1导联主波向上伴无人区电轴7例(7%);其中符合Ashman现象37例。结论体表心电图在房颤伴室性早搏及房颤伴差异传导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3):65-65,67
单纯右室心肌梗死(fight ventf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VMI)不常见(2.4%),多数与左室下壁或后壁合并存在,发生率高达43.0%(平均19.0%),但临床诊断率仅为7.7%~23%。右心导联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但由于右心导联为非常规导联,并且右室壁比左室壁薄、电位低、显示困难,同时右室导联ST段升高时间短暂,这是既往文献报道发生率低的原因。本文旨在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ST V2压影ST AVF抬高〈0.5及ST Ⅲ抬高/STⅡ抬高〉1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诊断意义。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