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式膝关节粘连松解术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伸直型膝关节僵直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选取1995-1/2003-12池州市中医院骨科膝关节僵直患者18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30°~70°,屈曲度10°~70°,平均22°。采用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解除膝关节僵直,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每日松开石膏板数次,行被动膝关节伸屈活动数次,同时每周更换不同屈曲角度石膏板,第1周固定膝关节屈曲位100°~110°,第2周80~90°,第3周60~70°,3周后除去石膏夹板,鼓励患者坚持锻炼,随访2年。疗效按judet标准:关节活动度>100°为优,80°~100°为良,50°~80°为可,<50°为差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及早期功能训练,并获2年随访,随访率100%。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术后膝关节屈曲改善50~100°,平均60°。结论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僵直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建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膝关节内粘连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松解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关节镜下松解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伸直度数从2.3&;#176;增加到6.5&;#176;;平均屈曲度数从70.4&;#176;增加到118.4&;#176;;出院时平均活动范围从58.1&;#176;增加到104.3&;#176;。结论 关节镜下松解术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良好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正确的选择病例,彻底的术中松解,并辅以早期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止痛泵辅助下术后即刻行持续性膝关节被动训练对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患者膝关节僵硬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08/2003—08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就诊拟行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的患者20例,采用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术后在止痛泵辅助下即刻行持续膝关节被动活动。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屈膝功能评定。屈膝&;gt;100&;#176;为优,80&;#176;~100&;#176;为良,50&;#176;~80&;#176;为可。结果20例患者均接受了14个月的随访。14个月时屈膝功能由术前平均26。增至95.8&;#176;,参照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70%(14/20),良25%(5/20).可5%(1/20),优良率95%(19/20)。结论改良的股四头肌成形术术后即刻在止痛泵辅助下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有利于膝关节屈曲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荆鑫  祝云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99-2399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及术后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对7例平均年龄57(41-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病例实行了关节镜松解术及术后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结果:关节镜术后当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6&;#176;(100&;#176;-130&;#176;),致最后随访时间为105&;#176;(90&;#176;-115&;#176;)。关节活动度平均提高35&;#176;。本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松解术和术后针对性康复训练处理非疼痛性及非感染性,单纯因纤维粘连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松解和术后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治疗膝关节粘连的随访效果。方法:对象为2002—12/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中心收治的24例膝关节粘连患者,均为经正规保守治疗,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176;。所有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手法推拿松解,了解活动度增加的情况;术中屈曲膝关节对关节内、外间隙及髁间窝粘连进行松解;退出关节镜后轻柔手法松解。手法松解与镜下松解清理交替反复进行,直至膝关节屈曲达110&;#176;以上,伸直为0&;#176;。再次行关节镜下全面清理及软骨修整。术后行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康复训练:①伸膝训练:术后第1—2天,首先行伸膝功能训练.膝关节达到或接近伸直位后,转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内侧头的收缩每次维持10s,20次为1组,每天练习3—5组。②屈膝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训练,每天两三次,1.0-1.5h/次,其起始角度设置为术前活动度增加5&;#176;-10&;#176;,每天增加5&;#176;-10&;#176;,直至达到或接近术中最大活动度,10d左右。出院后继续每天进行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连续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术后每月随诊1次,记录膝关节的伸屈度数(膝关节活动范围110&;#176;-125&;#176;为优,90&;#176;-109&;#176;为良,60&;#176;-89&;#176;为可,60&;#176;以下为差)、行走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实际完成处理,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3个月平均活动度从54&;#176;(20&;#176;-90&;#176;)增加至103&;#176;(70&;#176;-125&;#176;),平均增加49&;#176;;优8例,良12例,可4例。半年增加至115&;#176;(75&;#176;-130&;#176;),平均增加61&;#176;(40&;#176;-100&;#176;);优10例,良11例,可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再粘连,步态改善,跛行消失,关节无肿痛,能交替上下楼,有22例患者自觉关节不灵活,增加活动后可缓解。②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血,行关节穿刺治疗;有1例发生关节内感染,在关节镜下冲洗,控制感染后,3周后再次手法松解,膝关节屈曲达95&;#176;;无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松解的方法治疗关节粘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早期膝关节的伸屈主被动训练能有效的维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再次粘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系统康复护理,术前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进行必要功能锻炼指导;术后早期即进行分阶段的详细功能锻炼指导,并做好心理护理。结果:本组术后14~21d出院,出院后均能自行拄双拐行走;发生迟发型腓总神经麻痹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例,均未发生近期感染,疼痛均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2周关节活动度为80&#176;~100&#176;,膝关节HSS评分为60~82分;术后随访6个月,关节活动度为85&#176;~120&#176;,膝关节HSS评分为82~90分。结论: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被动活动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面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76;,15&;#176;,10&;#176;,8&;#176;,8&;#176;,2&;#176;和5&;#176;(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lt;0.05)。结论 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活动(CPM)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术后关节功能康复中的意义。方法: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灭活处骨缺损应用脱钙骨基质颗粒加骨水泥修复,局部用钢板或异体皮质骨板内固定,不用外固定。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0例,术后24h开始使用CPM对患肢进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连续3周。B组35例术后进行常规功能锻炼。结果:7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骨缺损处无骨折和骨不连,内固定良好。至3个月时,A组膝关节活动度110&;#176;-160&;#176;,平均141&;#176;,B组膝关节活动度90&;#176;-140&;#176;,平均126&;#176;,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保持手术,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膝关节功能,术后CPM能进一步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方法2009年06月~2014年10月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43例,均为创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通过改进手术方式,达到牢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使膝关节早期恢复功能。结果4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因3例内侧副韧带断裂,不能行早期功能锻炼,其余40例患者均给予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术后2周19例膝关节屈曲超过105&#176;,12例膝关节屈曲超过100&#176;,7例超过90&#176;,1例因骨折严重伴坍陷,达到70&#176;,1例为老年患者因疼痛不配合活动达到60&#176;,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5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7.7%,在锻炼活动过程未出现伤口裂开、明显渗血,X线复查未出现内固定改变及骨折移位。结论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牢固内固定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关节粘连机率。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僵硬行膝关节松解术,术后利用下肢关节康复器辅助进行功能锻炼,较传统的术后采用人工方法行功能锻炼有明显改善。通过对25 例利用下肢关节康复器辅助术后功能锻炼的膝关节僵硬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其较传统方法可提高膝关节活动度20 ~40 度,且痛苦小,患者易接受。同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僵直的疗效.方法 2011-09-2012-07利用膝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膝关节僵直13例,术后进行康复锻炼.结果 平均随访5个月12 d,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从术前平均38°改善至术后平均110°.结论 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僵直具有微创、松解充分彻底、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膝关节僵直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下肢关节康复器在膝关节僵直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斌 《当代护士》2007,(8):37-38
回顾性总结38例利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辅助膝关节僵直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治疗观察,发现其较传统方法可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且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同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切除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功能恢复相关的康复治疗。方法:全膝关节置换42例,半膝关节置换8例。术后分4个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计划进行功能训练。结果:采用关节活动度,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出院时活动度均在90&;#176;~110&;#176;。平均随访半年,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行走自如,无痛,膝关节活动度在140&;#176;左右者36例,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行走自如,无痛或偶有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在110&;#176;者10例,膝关节活动度在90&;#176;~110&;#176;者4例。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有计划地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健髋八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进行康复,验证其康复效果。方法:将条件相同的78例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八法”组39例,常规功能锻炼组39例,“八法”组采用自创的健髋八法进行康复治疗,常规组,术后双下肢并膝伸直,术后一两周下地进行髋关节锻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4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10&;#177;2.935)&;#176;,(2.308&;#177;3.213)&;#176;.(P&;lt;0.01,t=2.650);(0.436&;#177;2.426)&;#176;,(2.385&;#177;2.358)&;#176;,(P&;lt;0.001.t=3.457);(1.923&;#177;2.728)&;#176;,(3.923&;#177;3.505)&;#176;(P&;lt;0.0l,t=2.721)。随访1~3年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205&;#177;2.567)&;#176;,(1.538&;#177;3.553)&;#176;.(P&;lt;0.05,t=2.031);(0.077&;#177;1.692)&;#176;,(1.256&;#177;2.692)&;#176;,(P&;lt;0.05,t=1.998);(0.359&;#177;2.996)&;#176;,(1.026&;#177;3.399)&;#176;,(P&;lt;0.00l,t=3.4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皮下积液发生率八法组17.95%(7/39).常规组17.95%(7/39)&;#176;(x^2=0,P&;gt;0.5),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八法组56.4l%(22/39),常规组58.97%(23/39),(x^2=0.052,P&;gt;0.5)。均无切口不愈合及切口感染。结论: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采用健髋八法康复锻炼,可以减少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度数的丢失,不增加皮下积液、切口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屈膝功能不足70&;#176;时,就会对人的生活有较大影响,应积极治疗,行关节松解手术。术后做好康复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改善关节功能的关键。21例关节僵直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功能训练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僵硬的术后功能锻炼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膝关节僵硬行膝关节松解术,术后利用下肢关节康复器辅助进行功能锻炼,较传统的术后采用人工方法行功能锻炼有明显改善。通过对25例利用下肢关节康复器辅助术后功能锻炼的膝关节僵硬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其较传统方法可提高膝关节活动度20 ̄40度,且痛苦小,患者易接受。同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改良的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及术后无痛康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改进的股四头肌成形术和术后无痛康复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本组对30例膝关节粘连分别进行股直肌延长和髌骨成形术及术后保留硬膜外麻醉导管,每日在麻醉下进行膝关节功能练习。结果 本组30例均随访曲膝功能由术前平均31&;#176;增至117&;#176;。伸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改进的股四头肌成形术和术后无痛康复可使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9.
总结关节镜下松解治疗42例膝关节粘连僵硬患者的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膝关节恢复最大活动范围的重要保证,采取术后第l天开始,在麻醉镇痛期内即给予全幅度持续被动运动器(continuous passibe motion,CPM);术后当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和等张锻炼;术后第2、第3天,拔除麻醉镇痛管后,鼓励患者坐在床缘,膝后垫一软枕,膝部尽量伸直,足背伸,停10 s,放下,停5 s,,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坚持功能锻炼是防止膝关节再度粘连僵硬的重要保证,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加强患肢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重点加强膝关节主动屈曲锻炼.手术时所有患者膝关节都能被松解达到 110°或以上,随访6~24个月,关节活动度96°~125°,Lysholm's评分术前35~63分,术后80~98分,没有骨折、再粘连等合并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膝关节损伤31例综合治疗后15个月关节恢复状况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采用内固定方法治疗膝关节新鲜和陈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治疗的31例膝关节内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4例;新鲜骨折29例,陈旧性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中有5例经常规清创后采用内固定术或内固定术+推进皮瓣术,2例待伤口愈合后按闭合性骨折处理。全部病例分别采用张力带、张力带+克氏针内固定、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平均随访15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四五个月。新鲜骨折康复后的平均总活动度为伸屈0&;#176;~135&;#176;,为完全恢复正常;陈旧性骨折平均总活动度为伸屈0&;#176;~110&;#176;,恢复也接近正常,没有影响功能。结论 膝关节内骨折后,患者早期手术同时做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并行早期功能锻炼,患者的关节稳定,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