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谱-效相关分析方法,筛选雷公藤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为提升雷公藤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该研究以中药雷公藤为研究对象,采用LC-Q-TOF-MS技术表征不同产地雷公藤样品的化学成分,并结合文献初步指认其主要成分;以正常人肝细胞(LO2细胞系)为模型,对乙酰氨基酚为阳性药,细胞毒价为评价指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方法,筛选雷公藤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该研究共指认出雷公藤药材中的10种主要成分,基于谱-效相关分析发现雷公藤甲素可能是毒性成分,与传统文献报道一致,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还发现雷公藤红素,demethylzeylasteral可能对肝毒性贡献较大;此外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雷公藤样品质量差异较大,产于西南地区的雷公藤药材肝毒性相对较低,产于湖南、安徽的2批雷公藤肝毒性相对较高。该研究可为今后雷公藤药材的合理利用及雷公藤致肝细胞毒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应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并结合化学指纹图谱进行谱效相关分析,探索何首乌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法进行检测,何首乌50%乙醇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于10%或90%的乙醇提取物,超声提取优于回流提取。对正交试验的不同提取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抑制率在32.03%~74.56%。谱效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反式二苯乙烯苷、顺式二苯乙烯苷、儿茶素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相关系数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963(P0.01),0.902(P0.01)和0.656(P0.05);进一步对上述3种与活性相关系数较高化合物的单体进行活性验证,均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最后根据3种单体化合物在何首乌中的含量差异计算相对活性贡献度可知,反式二苯乙烯苷是何首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化学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研究,探索连翘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有效物质群.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不同产地的连翘样品,采用HPLC法建立连翘水提液的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对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指认;采用体外抑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方法,测定连翘体外抑菌率,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将连翘指纹图谱数据与体外抑菌率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研究,探究...  相似文献   

4.
黄芩质量评价谱-效相关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客观有效的评价黄芩内在质量的新模式。方法广泛收集代表性黄芩样品,制备各样品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HPLC色谱指纹图谱及抑菌效果,并用数学方法将指纹图谱数据与抑菌率关联。结果由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20批黄芩验证样品的抑菌率值与实验测得值的偏差率全部在10%以内,其中15批样品的偏差率在5%以内。结论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基本能够实现通过指纹图谱数据对黄芩药材抑菌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6,(2)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及抗炎药效,并分析指纹图谱与抗炎药效的关联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7个厂家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得到11个共有峰;选择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进行抗炎药效学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11个共有峰与其抗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各厂家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峰数目和大小差异较大且均有抗炎作用;构建了雷公藤多苷片"谱-效"模型,各共有峰与抗炎药效的关联度均大于0.5,其中9号峰和6号峰对药效的贡献较大(关联度均大于0.77),各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抗炎作用贡献的大小顺序为:96351=10482=117。结论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指纹图谱不同,抗炎药效亦不同,其是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群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两者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峰与药效的关联度不等,对药效的贡献强弱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20批杜仲黑茶指纹图谱,联合其抗氧化活性建立"谱-效"相关模型,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潜在抗氧化活性成分及生物通路和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杜仲黑茶中主要成分含量;以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主要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TCM等数据库获得杜仲黑茶高"谱-效"相关成分及靶点,通过PPI和KEGG分析对杜仲黑茶抗氧化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靶向预测,进一步筛选潜在活性标志物.结果:基于杜仲黑茶指纹图谱对其9种主要成分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7种潜在活性标志物,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芦丁、新绿原酸、绿原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和槲皮素-3-0-桑布双糖苷.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了杜仲黑茶-特征成分-靶点网络,其中MAPK3、TNF、IL-6、CXCL8、VEGFA、JUN等为关键靶点,而杜仲黑茶抗氧化活性主要涉及氮代谢、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等.结论:采用"谱-效"相关和网络药理学方法进行杜仲黑茶抗氧化活性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聂妍  侯媛媛  李云鹃  侯小涛  白钢  邓家刚 《中草药》2015,46(18):2743-2749
目的探究芒果Mangifera indica核仁的抗炎活性,并筛选出其中具有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利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胚肾细胞293(HEK-293)炎症模型对芒果核仁提取物的抗炎作用进行评价,并采用UPLC-Q/TOF结合核因子-κB(NF-κB)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谱效关系研究,筛选芒果核仁提取物中具有抗炎活性的药效物质。结果芒果核仁提取物能显著改善小鼠耳廓的肿胀情况并能显著抑制细胞中NF-κB的表达;经UPLC-Q/TOF谱效关系分析筛选出10个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为芒果苷和没食子酸鞣质类化合物,后者包括:没食子酸、1-没食子酰-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半乳糖苷、1-没食子酰-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半乳糖苷、1,2,3-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六没食子酰葡萄糖。结论芒果核仁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芒果苷和没食子酸系列衍生物为其提取物中主要的抗炎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03-2607
目的:研究细辛不同极性部位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其镇痛、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建立细辛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小鼠热板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测定细辛不同极性部位的镇痛、抗炎活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分析不同极性部位HPLC特征指纹峰与其镇痛、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结果:在标定的31个特征指纹峰中,有15个特征峰与镇痛活性呈正相关,其中8、11、13、20、21、22、26号峰贡献较大;有20个特征峰与抗炎活性呈正相关,其中2、5、7、9、10、11号峰贡献较大。结论:细辛中含有镇痛、抗炎作用的特征效应物质。  相似文献   

9.
两面针抗宫颈癌谱-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芸香科植物两面针HPLC指纹图谱与抗宫颈癌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3批两面针药材进行HPLC分析,以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为药效模型,用MTT法测定各批次两面针药材的抗肿瘤活性,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两面针抗宫颈癌谱-效关系方程。结果:建立了两面针抗宫颈癌谱效关系方程,利用该方程对10批两面针药材进行抗宫颈癌活性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率不超过10%,表明谱-效关系可用于预测两面针的抗宫颈癌作用。结论:两面针抗宫颈癌谱-效关系方程可反映抗肿瘤作用是两面针药材中多种成分协调、互补或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谱-效关系研究为有效地控制两面针质量搭建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研究藁本类药材UPLC指纹图谱与体内抗炎活性的相关性,探究藁本类药材抗炎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建立18批藁本类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测定其中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抗炎模型,测定足肿胀率、IL-1β、IL-6和PGE2,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进行谱效关系研究。化学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藁本和辽藁本的化学成分较为接近。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甲醇提取物均可以显著降低足趾肿胀率,显著下调小鼠肿胀组织中IL-1β、IL-6和PGE2的表达,但新疆藁本的炎症抑制效果弱于藁本和辽藁本。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与药效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UPLC方法中化合物1、3(绿原酸)、4(隐绿原酸)、5、6(阿魏酸)、7(异绿原酸B)、9、11、13、15、16、17、18(阿魏酸松柏酯)、19、20(正丁基苯酞)、21、22、23均与抗炎活性显著相关,其中化合物5、11、13、15、17、21、23与抗炎活性呈负相关。该研究筛选出藁本类药材中抗炎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对药材藁本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雷公藤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雷公藤有效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对雷公藤的总萜内酯进行萃取研究,考察萃取温度、压力、时间和改性剂对雷公藤甲素得率和质量的影响。结果:适宜的工艺条件是以乙醇作改性剂,萃取温度50℃,压力30mPa,时间120min。结论:用超临界CO2萃取雷公藤总花内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扦插育苗繁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当年生轻微木质化枝条,用500~1000 ppm的IBA或NAA,沾蘸或浸泡后立即扦插,并配合使用薄膜和遮阳网,能明显提高成活率。扦插宜选择9~10月或梅雨季节的6月,并用当年生轻微木质化枝条。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雷公藤浸膏中分离得到一个具有明显抗癌活性的新组份。腹腔注射间断给药2~3次能延长小鼠H_(22)、S_(180)、EAC及乳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延长率>100%,P<0.01。口服对小鼠S_(37)瘤重抑制率达42%,P<0.01。对3-MCA碘油溶液支气管内注入诱发的大鼠实验性肺癌,经口服间断给药,瘤重抑制率为65.13%,P<0.05。以10、20μg/ml浓度培养48h时能杀死95%以上的HL_(60)的细胞;以20、40μg/ml浓度培养48h,能杀死90%的Daudi细胞。对离体小鼠腹腔M_φ功能,5.10μg/ml时增强,20μg/ml和以上时则抑制吞噬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体外L02肝细胞模型上观察甘草炮制雷公藤的减毒效果,为研究雷公藤低毒饮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内涵分析技术,检测细胞存活情况,比较甘草炮制雷公藤和配伍雷公藤的减毒差异。结果:雷公藤对肝细胞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在IC50的剂量下,甘草炮制雷公藤和甘草配伍雷公藤都有显著的减毒效果。结论:采用高内涵分析方法更加直观、具体地反映了甘草炮制雷公藤的减毒效果,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来源雷公藤药材中有效部位总二萜内酯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 采用Kedde显色法,检测雷公藤中总二萜内酯的含量;采用重量法,检测雷公藤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 比较了8批不同产地、来源雷公藤药材中总二萜内酯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其中河南产雷公藤(批号:080706)总二萜内酯含量最高,四川产雷公藤(批号:081030,081031)中总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的雷公藤.结论 不同产地、来源雷公藤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在临床用药时应引起重视,在含雷公藤的复方制剂生产中应建立药材检测的可控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采样调查,获取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野生资源现状、种植、商品流通等方面的资料。方法:在全国13个样地采集样品,比较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的差异;调查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野生资源现状、种植信息、民间混淆种及不同市售药材的商品特征。结果:(1)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主要采集于林下或林地边缘,光照和水分对雷公藤属植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2)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野生资源量正在萎缩,两种植物种植历史较短,种植技术水平较低;(3)雷公藤的采收加工尚缺乏规范,市售药材将雷公藤属植物的根、根茎、茎均作商品药材销售,饮片规格多样。结论: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野生资源正在萎缩,人工种植、采收加工及市售药材的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规范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雷公藤柱层析中段和末段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和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评价中段和末段组分的毒性强弱和毒性物质基础,初步探讨中段和末段组分中成分与毒性的关系。方法:HPLC法测定中段和末段组分中6个有效成分(毒性成分)的含量。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_(50))。SD大鼠单次灌胃中段和末段组分,观察急性肝损伤情况。给药后48 h眼眶采血,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肝脏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法)检测中段和末段组分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中段和末段组分中所测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LD_(50)分别为297.551、558.578 mg·kg~(-1)。大鼠灌胃后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性肝损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段组分的高、低剂量组和末段组分的高剂量组均能明显升高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P0.01),明显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P0.01)。结论:雷公藤柱层析中段组分毒性强于末段组分,毒性物质基础以二萜、生物碱类为主,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肝损伤,毒性成分与毒性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3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别用雷公藤片、氟美松、ACTH 和维生素类药物治疗。结果表明,雷公藤片有较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雷公藤组10例患者中,8例症状明显缓解,2例轻微缓解。雷公藤片治疗后患者血清中 CIC、抗 MBP 抗体和 CNS IgGsyn 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P<0.01和 P<0.05。治疗后血清补体 C_3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  相似文献   

19.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雷公藤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及对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A new component of antitumor action TG has been isolated from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besides Triptolide, Tripdiolide and Triptonide). TG was shown in this study to have obvious antitumor effects. The average life span of H22, S180, EAC and breast carcinoma-bearing mice treated with TG ip x 2 days were 100% more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mice (P less than 0.01) TG was able to inhibit tumor growth of S37-bearing mice at the dose of 150 mg/kg per day, ig x 3, its inhibitory rate was 42% (P less than 0.01). TG could also inhibit squamous epithelial lung carcinoma induced by 3-methylcholanthrene. The inhibitory rate was 65.13% (P less than 0.05). TG had remarkable killing effect on human HL60 and Daudi cells and two direction effects on function M phi of mouse abdominal cavity in vit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