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ROD),是一类影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骼系统病理生理状态的总称。肾性骨病在CKD3期开始,当肾小球滤过率(GFR)〈50%时,有一半患者出现肾性骨病,当进入CKD5期时,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肾性骨病。  相似文献   

2.
慢陛肾脏病(CKD)伴发的骨代谢紊乱称肾性骨病(RBD),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在CKD的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本文观察CKD2~5期患者腰椎骨密度(BMD),探讨检测CKD患者BMD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肾性骨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加速CKD病程进展和增加病死率的重要合并症。严重的SHPT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CKD导致SHPT的治疗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肾性骨营养不良简称肾性骨病,又称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1]),是慢性肾衰竭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骨病。是慢性肾脏病(CKD)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增加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肾衰宁胶囊能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2,3]),但对肾性骨病干预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5/6肾大部切除加高磷饮水建立动物模型,观察肾衰宁胶囊对肾性骨营养不良大鼠肾功及钙磷代谢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CKD-MBD)包括在CKD患者中出现的矿物质代谢紊乱、肾性骨营养不良和血管钙化[1].在CKD患者,矿物质代谢紊乱表现为血钙磷失衡、维生素D缺乏、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GF23)增加;肾性骨营养不良表现为骨质疏松和(或)高转化性、低转化性、混合性骨病;而血管钙化则主要表现为大动脉和中小动脉内膜、中膜的钙沉积[1].本文分析了以上病理生理异常与CKD患者生存率下降相关联的现象及机制,探讨了目前常用的治疗CKD-MBD药物对CKD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肾性骨病(renal osteopathy),泛指继发于肾脏疾病的代谢性骨病,是慢性肾脏病晚期与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广义的肾性骨病是指一切和肾脏有关的骨病;狭义的肾病骨病也称肾性骨营养不良(ROD),即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MB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骨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论述了肾性骨病的概念、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肾性骨病的分型、与肾性骨病相关的分子通路、肾性骨病的治疗原则。旨在为临床肾性骨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KD2~5期患者各25例,应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1-4腰椎前后位BMD和T值,检测血清IGF-1水平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表达。结果 CKD5期患者BMD和T值与体检人群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IGF-1值显著减少(P0.01),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增高(P0.01),且血清IGF-1水平与BMD呈正相关(r=0.673)。结论 BMD测定敏感性较高,是目前早期诊断肾性骨病的较好方法;血清IGF-1值不仅可反应骨转换水平高低,而且与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BMD的变化相平行,对CKD患者肾性骨病早期诊治和严重程度的判断中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原因引起肾脏结构或功能损伤超过3个月的慢性肾脏疾病,按肾功能受损程度分为5期,1期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90 ml/min,2期GFR 60~89 ml/min,3期GFR 30~59 ml/min,4期GFR 15~29 ml/min,5期GFR 15 ml/min,一般认为CKD3~5期为CKD中晚期。据2012年流行病学数据统计[1],我国CKD总患病率为10.8%,相当于中国成年人群中有1.2亿CKD患者,其中,CKD3~5期总患病率为1.73%。现代医学对于CKD注重分期治疗,CKD1~2期多病因治疗,CKD3~4期以预防并治疗相关并发症为主,如改善肾性贫血、肾性骨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CKD5期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性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患病人群基数不断扩大。肾性骨病作为慢性肾病的主要并发症,容易继发骨质疏松及骨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对肾性骨病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学者进一步完善了肾脏-PTH信号通路在肾性骨病中的作用机制,也发现了在肾性骨病的发病进展中有其他重要的分子信号通路同时参与调控。研究显示,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为一相互联系的分子信号通路网:以肾脏-PTH通路为肾性骨病中调控骨-肾轴的轴心通/β-catenin通路、BMP通路协助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作为肾脏-PTH通路下游通路),klotho基因平衡协助通路与轴心之间的关系,骨FGF23分子反馈调节轴心通路。故有必要进行相关药物的研究,通过调控与轴心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提高预后效果,同时兼顾肾性骨病后期导致的骨疾病,以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综述了上述关于肾性骨病信号通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深入探讨肾性骨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肾性骨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与肾性骨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肾性骨病的定义分为狭义肾性骨病和广义肾性骨病。狭义肾性骨病是指慢性肾衰竭伴发代谢性骨病。广义肾性骨病是指和肾脏相关的疾病。近 30年来 ,由于血液净化技术的开展和发展 ,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 ,但肾性骨病未有减少 ,且由于透析因素的参与 ,铝中毒而致的骨骼变化 ,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导致的骨、关节病变 ,使慢性肾衰竭肾病的概念更有扩大与深化 ,它已成为慢性肾衰竭和透析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Scr >445 μmol/L ,BUN >2 0mmol/L ,Ccr >2 5ml/min)骨病的发生率甚高 ,尤其是维持性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1.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多应用甲状旁腺素(PTH)的测定来诊断肾性骨病。本文简要介绍了PTH的测定方法,并对其在肾性骨病诊断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的肾陛骨病是指慢性肾衰竭合并的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2009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0)指南建议将以往的肾性骨病帘义的范畴扩大,统称为慢性肾脏病一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  相似文献   

13.
肾性骨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包括高转化性,低转化性及混合性。即使在肾移植后其仍可以存在。骨活检是诊断肾性骨病的金指标,但因其具有创伤性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临床医师常规还是依靠一些生化指标来判断肾性骨病。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的生化指标被用判断及监测肾性骨病,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一些生化指标包  相似文献   

14.
肾性骨病的防治与低钙腹膜透析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性骨病的防治与低钙腹膜透析液陆才生综述李惠群审校肾性骨病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并发症。钙磷代谢障碍,维生素D缺乏及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是肾性骨病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肾性骨病。在治疗方面,近年来提倡在透析的基础上口服含钙类...  相似文献   

15.
正肾性骨病是由慢性肾脏病(CKD)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成分与结构的改变和血管及软组织钙化,是CK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学术界称之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定义为由于CKD导致的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综合征,临床上出现以下一项或多项表现:(1)钙、磷、甲状旁腺素或维生素D代谢异常;(2)骨转化、矿化、骨量、骨线性或骨强度异常;(3)血管或其  相似文献   

16.
肾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性骨病(renal osteodystrophy,ROD)可分为狭义肾性骨病与广义肾性骨病两类。前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衰竭伴随的代谢性疾病;后者是指一切和肾脏有关的骨病或病因与肾脏有关的骨病,如肾小管酸中毒伴发的软骨病、肾病综合征时发生的骨病、Fanconi综合征时的骨病等。本文主要介绍慢性肾衰竭时发生的骨病。该病以骨质疏松、骨软化、纤维性骨炎、软组织钙化、骨性佝偻病、骨硬化、骨滑脱、骨畸形、骨再生障碍和病理性骨折为临床特征,可以在慢性肾衰竭的任何阶段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慢性肾脏病(CKD)分期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住院的、有高血压并进行眼底检查的患者.分析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CKD分期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组CKD分期与视网膜病变分期相关系数r为0.407,P值为0.017.结论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组CKD分期与视网膜病变分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及迁延难愈等特点。随着肾功能逐渐下降,尤其CKD3期开始,患者常出现纳差、心衰、营养不良、肾性骨病等多种并发症,不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躯体伤害,也易造成疲乏及睡眠障碍~([1])。疲乏与睡眠障碍又可导致CK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与CKD进展至透析,甚至死亡密切相关~([2,3])。睡眠障碍和疲乏的发生也呈正相关,改善睡眠质量是缓解疲乏的重要措施~([4])。目前西医对疲乏和睡眠障碍的治疗局限于对症施治,长期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9.
<正>肾性骨病又名肾性骨营养不良,在慢性肾脏病的早期,就开始有肾性骨病的发生。当进展到终末期,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肾性骨病。肾性骨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酸碱失衡等。肾性骨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骨质疏松、骨关节疼痛、病理性骨折、软组织及血管钙化等,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节钙磷水平、降低甲状旁腺激素、补充活性维生素D等方法[1],但容易引起高钙血症和钙磷乘积的升高,需要时常检测血中钙、磷和甲状旁腺激素的浓度[2]。中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体质,纠正各项生化指标,而且治疗副作用较小。本文就中医药对于肾性骨病的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0.
肾性骨病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既往研究认为,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25-(OH)2D,不足、钙磷代谢紊乱、酸中毒及铝中毒等因素有关,但临床上肾性骨病的发病并不能完全用上述因素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