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非常重要,是死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减轻患者的恐惧,帮助患者家庭增加面对丧亲的勇气,能促进医护人员的成长和改善医患关系。要做好生死教育,安宁疗护工作者自身应具有良好的生死素养。在安宁疗护中做生死教育,首先要排除安宁疗护工作中生死教育的障碍,并学会告知坏消息。对患者和家属的生死教育包括倾听、召开座谈会、做工作坊以及实施尊严疗法。安宁疗护还需要充分发掘生死教育资源,包括生死教育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学术资源以及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2.
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自己的特点,加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包括结合医学研究生的课程特点来实行生命教育、重视死亡教育、重视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生命教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等。  相似文献   

3.
生死观,是人对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全面理解[1],古往今来,人们因为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生死观也大为不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水平日益提高,医生已经能够用先进的医疗设备维持人的呼吸、心跳的今天,医疗工作者更加需要生死哲学来指导医疗实践,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生治病救人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才能更有效的避免过度医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在简述生死教育及其意义的基础上,针对湖北省某医学院校生死教育存在的诸如社会支持度不强,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提出在开设生死教育课程时,应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增强医学生对生命体验感受,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应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导向,在《应激医学》研究生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死哲学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紧张的病患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模式,并认为:要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则必须将技术医学发展为人文医学,也就是说,医院不仅仅是治病的机构,而且是可以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临终关怀及悲伤抚慰照顾的地方,也是一个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死观教育之生命教育的基地;而医生也不仅仅是医病的"工匠",还应该成为具备深厚人文医学素养的生命导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及生死教育的需求。方法:随机抽取某校293名大学生为对象。结果:28.3%的学生在家中公开谈论死亡。对死亡、濒死,女生比男生更易接受(P=0.007)。60.8%的学生不相信生命永生。89.4%的学生认为“仔细思考有关死亡的问题可使自己更加欣赏生命”。82.3%的学生希望了解更多有关生死的知识。结论:在高校开设生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生死观影响着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人生意义,生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经越来越重要,文章主要讨论生死教育在高校中重要性及意义,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西方和国内生死教育发展的现状,比较了中西方在生死教育在教育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在于传统生死观念及现代教育实用性的影响,提出了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形式多样化及学校、社会与家庭三方面形成合力等若干改进我国生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生死十日谈》中,作家孙惠芬以探寻死亡缘由为切入点,通过展示意外死亡降临过的家庭中的夫妻、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纠葛,揭示出乡村家庭伦理道德普遍失序的现状,揭示了贫病与乡村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生存黑洞。作家多方探寻摆脱苦难的方法,如皈依神灵和宗教、回归大自然、专家的心理治疗等,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关注和救助农村中贫病的弱势人群,也希望每一个苦难的生命个体都能进行自我救赎,更坚韧、更有尊严地活下去。  相似文献   

11.
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关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生死观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现阶段医学教育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学院校对生死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此,医学院校需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并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实现医学人文关怀理念的回归与重建。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地介入到人的生死过程,不仅能改变人“生”的方式,也能改变人“死”的状态,从而使一直以来的自然的生死过程日益成为人为操纵的过程。这就促使人们在生命科学视阈下对生与死重新进行多维思考,如生之神圣的淡化、生之过程的技术化、生之构成的社会化、死之本质的探讨、死之方式的多元化、死之教育的系统化等等,这些思考无疑有益于伦理道德观念进步与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呼唤医学院校实施以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死亡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其目标包括有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等方式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医学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但能提升其对生命的感悟与认知,还有助于其良好医德的形成。目前,国内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生命教育的效果不如人意。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展体验式教学、提供心理咨询和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途径,对医学生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普遍缺失。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契合生命观教育的内在诉求,符合医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是培养医学生素质的一次新探索。体验教育应用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并从“敬畏一切生命、珍惜自我生命、善待他人生命、提高生命价值”4个维度出发,实施“生活体验、活动体验、专业体验、社会体验、家庭体验”5个模块教育,提高新时期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为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医学教育中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即学科边界模糊、课程规范化建设滞后等,提出改变医学生的语文教育现状在于进行语文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建议应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明确语文课程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的学科定位、建设具有高水平人文素养和生命教育经验的师资队伍、选用融汇伦理与道德意识的语文教材、挖掘语文教学过程的人文教育因素以及营造语文课堂内外的人文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生命不可超越的终极归宿,正是生之有限造成了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但是对死亡的逃避和漠视将会导致人们缺乏对生命真谛和意义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过对死亡内涵的哲学追问,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反思,由死观生,就会使人们更加善待生命,从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重大举措,它对医科院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重在创新。重在特色,重在效果,医科院校要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探索具有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