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根结篇>曰:"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故骨摇取之少阳."杨上善注解本言:"枢主转动,胆足少阳脉主筋,纲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是以"开阖枢"说明三阴三阳经络的病理现象.六经以<内经>理论为基础,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用"开阖枢"原理可以从本质解释三阴三阳经的发病、传变和转归.  相似文献   

2.
卵巢早衰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病机至今尚未明确。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开阖枢”及《伤寒论》“欲解时”理论,将具有时空定位的三阴三阳开阖枢观点运用于女性月经周期,提出从少阴经辨证论治卵巢早衰,以“少阴为枢”为切入点,提出“枢转气机、枢转寒热、枢转血脉”治疗卵巢早衰,运用《伤寒论》少阴病篇代表方剂运转枢机,若少阴枢机不利致太阴、厥阴开阖失司,可从调畅开阖来枢转少阴,同时可从少阴经对应脏腑、经络循行作加减辨证,为临床治疗卵巢早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三阴三阳之合与门和三阴三阳之离与关阖枢二方面,分析探讨杨上善三阴三阳门———关阖枢理论的来源及主要内容。认为该理论具有相当出色的系统论思想,是《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重要发展,与后世“开阖(合)枢”理论相比,不但切合经文原意,而且对阐明三阴三阳生理功能、作用实质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三阴三阳之合与门和三阴三阳之离与关阖枢二方面,分析探讨杨上善三阴三阳门——关阖枢理论的来源及主要内容。认为该理论具有相当出色的系统论思想,是《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重要发展,与后世“开阖(合)枢”理论相比,不但切合经原意,而且对阐明三阴三阳生理功能、作用实质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瑞芳  陈启亮  廖凌虹 《中医学报》2019,34(9):1825-1829
开阖枢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对经络气化功能和阴阳能量的形象概括,阐释了六经之间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开阖枢阐述了三阴三阳之离合,关阖枢是开阖枢的误读。开阖枢与脏腑密切相关,蒸笼结构图形象描述了开阖枢的能量转输关系。"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饮为阴邪,叶天士从阳经开阖枢角度采用开阖导饮法"辛通其阳以驱饮"。而痰体阴而向阳,痰之病位根源主要在于主开的太阴之脾、肺和主枢的少阴之肾,因而多从三阴开阖枢论治。因痰证所涉疾病广泛,其病因病机复杂,为了使痰证机理简单明确,笔者试从开阖枢理论角度讨论痰证的产生、虚实、病位和治则,以期为临床痰证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由龙砂学派弟子(陕西宝鸡中医院)王凯军创制,龙砂学派代表性传承人评价此疗法是运用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于针灸方面的成功典范[1]。顾植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阴阳离合理论,开创性地绘出了"顾氏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图1)"和"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图2)",二图清晰地展现出了人体三阴三阳六气盛衰的运行节律,这便是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的理论来源。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不同于一般的常规针刺方法,它没有特定的选穴及补泻手法,该针法在开阖枢理论指导下,在全身随处均可作开阖枢太极图,人身无处不太极,即在人体以任意一点为中心均可作出一个三阴三阳开阖变化的圆,在实践应用中尤以头顶部最为常用且简便、易于操作,另外较常用的还有腹部、骶部(火针多用)、病灶局部等。  相似文献   

7.
少阳是位于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位于阳明与太阴之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笔者以为,这一争论有重要意义.因为少阳病的病性、临证辨识、选方用药以及预后判定等,无不与之相关.甚至可以认为,不正确判定少阳的位置就无法判定三阳三阴的次序,也就无法理解张仲景的辨证思想.下面从3个方面谈一下笔者的粗浅认识.1少阳为枢与少阳的位置少阳为枢之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用以说明阴阳离和运动的论述.如《素问·阴阳离和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和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相似文献   

8.
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和核心.《黄帝内经》三阴三阳、阴阳开阖枢、标本中气等理论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恩师姜树民教授从医数十载,尤擅长诊治脾胃病,遣方用药独到,疗效显著.有幸侍诊左右,试用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理论解析老师的学术思想,并对其诊治脾胃病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略有心得,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正传世本《黄帝内经》中《素问》与《灵枢》皆有"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的记载[1-2]。其文亦见于《针灸甲乙经·经脉根结》之中[3],这就是学者常常提及的三阴三阳开阖枢之说。这几句话,不但有历代注释《素问》《灵枢》的学者加以发挥,且经常为治伤寒学者所征引。然正如学者所论,《黄帝内经》所谓"开"实是"关"之误字,故本文径以关阖枢为题。1"开"系"关"之误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即所谓“六经”实质的问题,是古今研究《伤寒论》者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古今医家争议最大的问题。综合古今医家之论,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教材基本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是伤寒疾病不同病理阶段。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寒外感病临床。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质等方面的问题,历来为伤寒学者所重视。解放以来各地多有探讨。然多散载于各种杂志,难以窥其全貌。本文参考了五十多种书刊杂志,对近三十年来的有关研究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宋以来历代注家的看法,作了回顾。主要内容有: 一、三阴三阳理论渊源的探讨。在论述《伤寒论》是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意见:①与《素问·热论》、《灵枢·经脉》等篇一脉相承。②只沿用了《内经》三阴三阳的名称,实已赋以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概念。二、六经实质的探讨。(一)首先回顾了古人对三阴三阳的认识。包括经络说、经络脏腑说、六气说、经界说、形层说、八纲分证说、治法分经说、正邪相争说等。(二)综述了建国以来对三阴三阳实质的代表性看法。如脏俯经络气化、病证分类、引用新说三大类型。①脏腑经络气化说包括经络、脏腑、气化分说、结合说、脏腑气机升降说等;②病证分类包括六病说、症侯群说、综合体说、病理层次说等;③引用新说,包括应激学说、时空概念、模糊聚类、数学集合论等。三、综述了三阴三阳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是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同样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并具体地指导立法用方。四、文中还对开合枢与六经关系、少阳病的有关问题,厥阴病问题的探讨等作了概括性的反映。总之,有关三阴三阳问题的主要学术观点、分歧异议、研究动态,可以得一集览,提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三阴三阳经脉的命名规律,丰富中医学基础理论,从"开阖枢"理论出发,分析其与十二经脉的相关性。三阴经主转输受纳,手、足太阴经为"开",司运化,纳运清气与水谷精微,故肺与脾为太阴经;手、足厥阴经为"阖",司潜藏阴血,使阴血注脉藏肝,故心包与肝为厥阴经;手、足少阴经为"枢",司枢"血",水火二脏交通互济,共为化血之枢纽,故心与肾为少阴经。三阳经主布散排泄,手、足太阳经为"开",主布散,上布津液,下散废液与糟粕,故小肠与膀胱为太阳经;手、足阳明经为"阖",主受纳通降,受水谷而腐熟,降食糜而化糟粕,故大肠与胃为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枢",主枢"气",通行诸气,通达阴阳而共为气化之枢纽,故三焦与胆为少阳经。因此,认为"开阖枢"理论与十二经脉联系紧密,深刻影响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规律与功能协调等方面,该理论应是《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脉命名规律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肝脏的病理所谓“肝为五脏之贼”,盖谓肝之病理变化,从内科杂病而言,胆多涉及肝脏。夫肝为刚脏,寄有相火,体阴用阳,体柔用刚,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应春生,性如风木,喜条达,恶抑郁,为罢极之本,亦开阖之枢。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为阳枢,厥阴为阴枢。从主病证而言,少阳为三阳的半表半里,有偏表偏里的不同,证候表现寒热往来等。厥阴为三阴的半表半里,有偏上偏下之异。因此表现寒热错杂,故厥阴应为三阴之枢。从病势而言,病邪入少阳,是出表入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冯军教授创立的枢机针法的基本理论内容、临床应用法则及技术操作规范,探讨天人相应视角下躯体“三阴三阳”横向分域与针灸效应的关联性规律。[方法]从《伤寒论》的六经针灸学思想入手,以阴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为中心,基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六气太极时相图模型,并根据《黄帝内经》“气位相关”理论,立足于临床实践,对躯体进行“三阴三阳”横向的空间区域划分,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人体太极图模型构建了人体前后方向气机运行与六部气化相对应的关系,枢机针法是针刺颈项区域少阳枢机和腰臀区域少阴枢机的穴结,以斡旋人体阴阳之气化的新针刺疗法,其临床运用法则主要包括通痹开结,调和枢机,燮理阴阳;审守颈项少阳之枢,主风,知调四海和脏腑精气;温扶腰臀少阴之枢,主寒,尽消阴翳。其技术操作特点是运用系统化的针刺手法体系——通痹开结调气针法和开结烧山火热补手法,辨结开结,以调枢机。所举验案属素体阳虚、复感寒邪,邪犯少阴、少阳所致,故用枢机针法温扶少阴、通达少阳,以复阴阳之气化,遂三刺而愈。[结论]人体六气(六经)太极运行模型图作为探索躯体“三阴三阳”横向分域的研究先导,为针灸理论与六经辨证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据此提出的枢机针法不仅突破了经络理论作为针灸主体理论的局限性,而且弥补了全息、解剖、体表投影等针法治疗和调节之力偏弱的问题,使人体六气的运行和气化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分而论之为土湿阳衰、肝木不升、水火失交、肾虚水寒,从而出现气化不利,加重壅塞,最终导致遗精。因此,治疗应强调恢复枢机开阖之力,调控肝、心、脾、肾各脏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应用疏肝解郁、交通心肾、温肾助阳等治法,引导厥阴、少阴、少阳等经脉正气回归,达到气血循行通畅、脏腑功能恢复的目的,为遗精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伤寒病少阳证的一种方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欲参透和解少阳的意义,须要从少阳证和小柴胡汤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何谓少阳证 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之六经为提纲。少阳是“三  相似文献   

17.
论《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发展了经络理论1 1 补充了《内经》中十二经脉理论的不足《难经》是在继承《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十二经脉理论的基础上 ,撷其要点 ,对经脉的长度、流注次序的运行规律、手足三阴三阳经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诊断 ,作了论述 ,使之更加简明扼要 ,条理愈趋清晰。《难经·二十五难》还提出了“有十二经 ,五脏六腑 ,十一耳 ,其一经者 ,何等经也”的问题 ,认为手少阳三焦经与心主相表里 ,“俱有名而无形” ,故有十二经。1 2 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奇经八脉的内容 ,最早散见于《内经》各篇 ,如《素问·骨空论》、《灵枢·脉度》等多篇 ,记述简要 ,…  相似文献   

18.
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角度对《伤寒论》中“厥阴之为病”进行阐释,根据《伤寒论》“厥阴病欲解时”探讨乌梅丸的使用特点。认为厥阴乃阴尽阳生之时,如果阴尽或阳生不能正常转化,则会产生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问题,进而导致“厥阴之为病”。如果病证的发作时间符合“厥阴病欲解时”,可选用乌梅丸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三阴三阳各篇并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只标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宋朱肱首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世便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至于经府并提,则首见于《伤寒例》;而以膀胱为太阳之府,则始于宋成无己。这种经府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纲领的。可是,前人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问题颇多争论。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乃是指脏腑经络及其气化而言。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素问、热论》指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