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相关序列与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大肠癌及癌旁组织、肝转移灶中HPVDNA相关序列。并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结果在50例大肠癌中,检出HPV16、18DNA相关序列26例(520%),其中HPV16DNA4例(80%),HPV18DNA22例(440%)。p53基因突变率为560%。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20%。HPVDNA相关序列与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呈正比关系。结论HPVDNA相关序列可促进细胞转化、致p53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的凋亡,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PCR、PCR-SSCP技术,对大肠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P53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大肠癌发生与HPV感染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标本我院1996年~1997年经手术切除大肠癌病人50例。术中切取新鲜癌灶标本立即置入液氮中贮存。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ZI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9例。2.组织中DNA的提取采用裂解液消化后,用酚一氯仿抽提DNA,无水乙醇沉淀,体积分数为75%乙醇洗涤,凉干,以三蒸水溶解DNA。3.HPV检测HPV反应体系,25VI反应…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SSCP技术对照分析18例大肠腺癌及正常结肠粘膜组织P53基因第5、6、7和8外显子。发现8例大肠癌组织出现了反映P53基因突变的异常条带。结果提示P53基因的突变与大肠癌发生和发展有关。PCR-SSCP能在DNA片段的不同部位检测DNA多态性和点突变。该方法灵敏、快速,对大肠癌的基因诊断具有潜在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HPV与膀胱癌的研究存在很多争论,尤其是HPV在膀胱癌组织中的检出率有很大差异,0%到81%不等,本课题旨在明确HPV、P53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测定3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MM4;低危型HPV6、11、42、43、44等亚型的感染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测定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膀胱癌组织的HPV总体阳性率为23.1%,HPV的亚型主要为11,16,其中有3例为HPV11和HPV16的混合感染,有一例检测到HPV18的亚型18,HPV16最常见,占66.7%.HPV的感染与P53表达呈正相关,与肿瘤分级无关.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与HPV感染的确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HPV亚型以HPV16为最常见,HPV11也是诱发肿瘤的亚型之一,HPV诱发肿瘤的原因可能是干扰抑癌基因P53功能,从而诱发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5.
溶瘤病毒与胰腺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胰腺癌预后极差,治疗手段匮乏,至今人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介入治疗手段,期望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治疗是利用具复制活性的基因且经改造的病毒选择性感染癌细胞.使之溶胀死亡从而起到抗肿瘤效应的方法。本文就溶瘤病毒的原理及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丁强  张元芳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1):684-686
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检测了21例膀胱移行上皮癌p53基因5~8外显子。结果,在14例浅表性膀胱癌中,发现1例(T_1期)p53基因突变;7例浸润性膀胱癌中,4例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中T_2期1例,T_3期2例,T_4期1例。4例G_1级膀胱癌无一例检出p53突变,5例G_2级膀胱癌1例检出p53突变,12例G_3级肿瘤4例发现p53基因突变。结果表明:p53基因突变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p53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癌耐药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探讨其与细胞染色体变化特点及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使用药物深度递增的方法,分别采用阿霉素(ADM)或足叶乙甙(VP-16)建立了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BIU-87/A和BIU-87/V,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比分析其和亲代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情况,并用G显带法研究各株细胞染色体特点。结果:BIU-87/A对ADM、VP-16的耐药倍数分别为57.42、59.40;BIU-87/V对ADM、VP-16的耐药倍数分别为6.45、5.44。BIU-87的p53蛋白表达阴性,而BIU-87/A、BIU-87/V的p53蛋白均阳性,且BIU-87/A的表达量多于BIU-87/V。BIU-87/A和BIU-87/V细胞染色体数目为超三倍体,染色体众数分别为78、73,数目在50-113之间,大多数染色体均有数目异常,变动于1-4条之间,染色体缺失、突变、到位、易位和环状染色体等结构畸形明显多于亲本细胞。结论:膀胱肿瘤耐药细胞株p53的异常表达可导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并与细胞多药耐药性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外源性野生型p53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的基因治疗途径。方法 利用Lipofectamine将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导入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BC 1细胞中 ,并得到表达 ,检测多项生物学指标。结果 被转染的细胞在体外标准条件下 ,生长抑制率为 56 .52 % ;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 +G1 细胞比例由 38.60 %增高到 52 .60 % ,凋亡指数 1 0 .1 6 %升高到 47.2 8% (P <0 .0 1 ) ;细胞生长速度减低 ;代表细胞增殖能力AgNORs计数从 6 .1 9下降为 4 .33(P <0 .0 1 ) ;对丝裂霉素和阿霉素的敏感性提高。结论 增加膀胱肿瘤细胞内野生型 p53的基因表达能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 ,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自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肿瘤基因变异及p53基因、p53蛋白在大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41例大肠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p53外显子5~11的基因突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 41例中24例有p53基因突变(62%),其中6例仅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有一致性的突变。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基因突变的病人,在转移灶除保留原有突变外,还出现新增加的突变。在原发、转移灶同时有突变的16例中,14例呈现突变的p53碱基峰和正常峰之比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0.001)。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DGGE、DNA序列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在基因分析呈无义突变的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 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基因突变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在转移灶其含量或含突变型p53癌细胞量明显增加。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过度表达呈正相关关系。DGGE和自动序列分析法只有在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使用时,才能对基因改变作出最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K-ras、p53基因突变分析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手术前后门静脉血及癌组织进行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析,探讨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结肠癌临床分期及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大肠癌患者45例,取外周血、手术前后门静脉血及癌组织标本,用PCR-SSCP方法进行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析,比较不同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率,并探讨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分期及肝转移的关系.结果 不同标本K-ras基因突变率:癌组织>术后门静脉>术前门静脉血>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癌组织>术后门静脉>术前门静脉血>外周血.大肠癌不同分期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率:Duke C>Duke B>Duke A(P<0.05);p53基因突变率:Duke C>Duke B>Duke A(P<0.05).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78.6%(11/14).显著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肝转移组p53基因突变率71.4%(10/14),显著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突变阳性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11/14)和67.7%(21/31);p53基因突变阳性对诊断肝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10/14)和61.3%(19/31).结论 结肠癌术后门静脉血K-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均有较高的阳性率,术后门静脉血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对预测术后肝转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肿瘤标本为研究对象 ,观察 p5 3基因变化与肿瘤进展及经典分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试图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预后较好组。这项研究将115例患者分成 4组 ,分别是对照组、初发表浅性移行细胞癌组、复发表浅性细胞癌组和浸润性移行细胞癌组。研究者从肿瘤组织标本中提取DNA进行PCR SSCP检测 ,分析p5 3基因第 5~ 9外显子 ,对有突变的标本进行自动测序。统计方法采用双变量分析和逻辑回归。结果显示 ,所有病例中 6 3.8%是表浅性移行细胞癌 ,37.2 %是浸润性移行细胞癌 ;浸润性肿瘤组 2 3.5 % (…  相似文献   

12.
突变型p53基因在人膀胱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30例膀胱肿瘤标本和4例正常膀胱粘膜标本中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提示突变型P53基因参与了膀胱肿瘤的恶性转化过程,是判断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p53和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探讨门静脉血微转移癌细胞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55例大肠癌门静脉血中p53和k-ras基因的突变。结果 55例患者门静脉血中检出基因突变阳性22例(40%),阳性检出与Dukes分期、肝转移显著相关。随访发现门静脉血基因突变阳性者,术后发生肝转移机会增加。结论 门静脉血内微转移癌细胞的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对早期诊断或预测大肠癌肝脏微小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危性人乳头瘤病毒与抑癌基因P5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PCR法检测52例膀胱癌组织中人高危性乳头瘤病毒(HPV)DNA,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发现28例(53.84%)HPVDNA阳性,19例(36.54%)肿瘤细胞核P53染色阳性,二者同时阳性者3例(5.77%)。HPVDNA阳性者多见于高分化、非侵袭性肿瘤中,相反P53蛋白阳性则主要表现在低分化、侵袭性肿瘤中。HPVDNA和P53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5769)。结果提示:HPV感染或P53的过度表达与膀胱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并可将其作为膀胱肿瘤的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我们采用非同位素标记PCR-SSCP方法对大肠癌组织P53基因第五外显子突变进行检测,以探讨大肠癌P53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p53蛋白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率。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9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治疗乳腺增生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癌组织行HPV基因分型和p53蛋白检测,增生组织行HPV基因分型。观察入组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分析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与p53蛋白表达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60例发生高危型HPV感染,对照组中共36例发生高危型HPV感染,观察组患者中HPV16、18基因型感染率分别为21.11%(19/90)和22.22%(20/90),均高于对照组[2.22%(2/90)和2.2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108、P = 0.001,χ2 = 8.063、P = 0.001)。观察组HPV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93.33%(56/60),显著高于HPV阴性患者(21/3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72、P = 0.002)。观察组患者中p53蛋白阳性者39例(39/90、43.33%),其中肿瘤大小≤ 2 cm者27例(27/39、69.23%)、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占15.38%(6/39)、30.77%(12/39)、35.90%(14/39)和17.95%(7/39),淋巴结转移率为82.05%(32/39);p53蛋白阴性患者51例(51/90,56.67%),肿瘤大小≤ 2 cm者35例(35/51、68.63%)、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占7.84%(4/51)、19.61%(10/51)、49.02%(25/51)和23.53%(12/51),淋巴结转移率为86.27%(44/51),p53蛋白阴性组与p53蛋白阳性组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82、P = 0.462,χ2 = 0.491、P = 0.507,χ2 = 0.572、P = 0.461)。 结论检测乳腺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p53蛋白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率有助于对乳腺癌的诊疗;p53蛋白阳性率下降可能促进HPV感染相关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胆汁中检测p53基因突变诊断胆囊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检测胆汁中p53基因突变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15例胆囊癌及10例良性胆囊疾病胆汁中p53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胆汁标本进行细胞学检查 。结果: 胆汁细胞学检查诊断胆囊癌的阳性率为13%,特异性为100%。15例胆囊癌胆汁中有9例检出p53基因突变,占60%,其中8例细胞学检查为阴性;10例良性胆汁均未检出p53基因突变 。结论: 检测胆汁中p53基因突变,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成为有价值的诊断胆囊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 p5 3基因第 4~ 8外显子的突变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取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标本各 12例 ,并设患者自身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为对照。体外分离、培养上述组织标本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法 ,检测各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中p5 3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 9例p5 3基因外显子 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增生性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 结论 p5 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