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其他四时温病概要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对其他“四时温病”的概念,有简明论述。曰:“湿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令燥烈之气也。” 1.“暑温”的概念:暑温为暑季多种热  相似文献   

2.
暑温病名始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热病。以壮热、烦渴、汗多等阳明热盛证候为主证。又因夏令多雨湿,故亦多暑温夹湿。有的患者贪凉、或汗出时淋雨酿成汗闭、身热、形寒、无汗之暑夹寒湿之证。治疗不当致高热不退、缠绵不愈,出现变证。笔者  相似文献   

3.
三、治疗原则湿温、伏暑与暑温夹湿,因多具湿热性质,所以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既要泄热,又须化湿。由于湿温、伏暑、暑温夹湿的发生、发展规律各有不同,因而其相应的治则也就各有特点。湿温是湿热相合之邪为病,故其治疗原則应重在分解湿热,使湿  相似文献   

4.
暑邪产生于夏暑季节,属六淫邪气中致病较为复杂的一种,既有火热炽盛的特性,又有兼夹湿、寒、痰等邪气的复杂性。所致暑病在病机上有元气亏虚、阴津受损、脾虚生湿、肺热咳血、心火扰神、热盛动风等多样性;病证属性上有阴阳之分;发病特点有外邪直中及邪气伏藏的不同。暑邪致病,病性多样,病变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5.
高燕菁 《家庭中医药》2021,28(10):62-64
湿热向来令人烦躁.如果居住处所多雨或潮湿,天气热的时候,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因此有"暑多夹湿"的说法.湿易困脾,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人体易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此时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就很容易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胃病症.暑湿侵入经络,致经脉阻滞、暑闭气机、脏腑功能失调.现在的人们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人体也易出现感冒、皮肤过敏、风湿关节痛、头疼头晕、腰酸背痛、手脚冰冷甚至有些麻木,以及痛经、月经不调、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在大汗淋漓时如果立即进入温度低的空调房,或者直接对着风扇使劲儿吹,会造成汗闭.因外寒内热,腠理郁闭,加上汗湿变邪,致暑夹寒湿之外感,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恶心、身重如裹、周身不适等症状,可见暑湿不能不引起重视.大家都经历过三伏天,或许有所体会.  相似文献   

6.
暑温证治     
前言暑温是发生在夏秋暑季的一种热病。清代吴鞠通说:“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搏而为暑。”“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病成。”“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因此,暑温病的成因是“热与湿搏”而热胜于湿所致,这点是必须首先加以明确的。现代所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很多地方和暑温病相似。从季节上看,  相似文献   

7.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为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效.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化裁治疗多种儿科湿热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8.
暑温     
暑的涵义暑为六淫之一,指夏令日光逼照之下的炎热之气而言,所谓"暑者炎热也".六淫中暑、燥、火属热,风、寒、湿属寒,暑从火中来,燥甚则化火,故暑、燥、火是热的不同程度而已;风乃寒之渐,湿甚则化寒,故风、寒、湿是寒的不同程度而已;可见六淫中不外乎寒、热二淫,而其中暑属热,暑的本性与火是相同的,惟其热的程度尚不及火而已.  相似文献   

9.
二、暑温挟湿的病因病机特点与化湿法暑温是夏令感受暑热之邪的时令热性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季节。其发病初起即可见到壮热烦渴,汗出等气分症状,并且传变迅速,多见闭窍和动风等变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等疾病。暑温虽为阳热之邪,但多挟湿为患,因为暑季多湿,人处湿中故暑温多挟湿伤人,又因暑季气候炎热,人们多喜凉饮冷,所以暑湿之邪又易被寒所遏而成为暑湿挟寒。暑温挟湿证特点是除了有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柴葛解肌汤出自陶华的《伤寒六书》,具有解肌清热之效,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效,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笔者以柴葛解肌汤合三仁汤取味治疗反复离热不退,每每取得良效,现举1例分析,以供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11.
外感热病与体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探讨外感热病与体质的关系,阐述了体质在外感热病证治中的重要地位。同一病邪侵袭人体,由于体质差异,反映的证候不同,其治法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说与新生传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绝迹,但近20a来,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经确认的新生传染病已达29种。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理论优势体现在: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渐病学说对传染病病因治疗的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故运用温病理论将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中医的伤寒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SARS的流行病学史,其症状、体征诸方面和古代伤寒病相似之处甚多,包括发热特点、初发症状、临床表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循环衰竭及愈后症状等。《伤寒论》方药的效验正在今天SARS的治疗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4.
郑炜  李君  李同宪 《陕西中医》2002,23(3):244-246
厥证 ,在外感热病中常见的有热厥、寒厥、脏厥、蛔厥、痰厥、气厥附子汤与当归四逆汤证。寒厥诸四逆证与休克特别是失盐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微循环障碍变化相一致 ;热厥与感染发热一致 ;蛔厥与蛔虫梗阻肠道、胆道引起的神经源性休克一致 ;痰厥与上消化道积食、食物中毒等一致 ;气厥四逆散证与消化道慢性疾病致营养不良性低血压一致 ;当归四逆汤证、附子汤证与风湿性疾病中具有关节痛及血管舒缩障碍 ,血管不通畅表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从出血热这一角度思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将原文叙述作具体疾病的整体理解,从临床症状、病理机制、主要治法等方面分析,古今对照,发表见解,为学习临床经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外感温热病多由肺卫受邪,起于肌表,始于上焦,若邪气未及时宣透,或误用下法,邪气内陷,病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焦及下焦,导致变证蜂起。透邪法通常用于燥热伤卫、阴虚感温以及风热犯肺等症候,立足于邪,着眼于透,从而能够起到化湿透邪、祛风行血的作用,并且具有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不伤正的功效。故治疗上应重视宣透邪气、宣畅气机,给邪以出路,使邪气还从表出,以免闭门留寇。根据外感温热病的进展程度,采用透邪法进行对症治疗,对其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为外感温热病的中医透邪法治疗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络病理论空间概念探讨外感温病病机及传变规律,揭示外感温邪侵袭人体,由阳络传至经脉最后进展脏腑阴络的传变过程及病机特点,提出积极干预的治疗对策,对早期干预、截断病邪传变途径,提高外感温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据此研制连花清瘟胶囊组方,经广泛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其组方及积极干预对策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3):4-6
在温病过程中怫郁壅滞的病理是广泛存在的。既有无形之气运行受阻,更存在着痰、滞、瘀诸有形之邪内留,或在气,或在血,与邪热相互交结,而使险证叠出。故历代温病学家,阐怫郁壅滞之理,详开泄疏通之治,虽用寒以清热而不滞,虽用甘以生津而不腻,注重斡旋枢机,运通经络,宣畅气机,开导邪热外出之路,常有事半功倍之效。1 温病通法的源流及涵义通法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之通法,乃指宣通郁滞、通利二便之法,为十剂之一,后之医家多循其义。广义的“通法”,凡能祛除病邪,消除气血津液运行阻滞,协调脏腑功能的方法都属通法范畴,温病通法即属后者之意。…  相似文献   

19.
总结方邦江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以三维辨证为基础,临床辨治时倡导从“风”立论,重视表里双解、养阴生津、顾护胃气,并善用虫类药物。  相似文献   

20.
温病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在祛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邪能外透。热象偏重是温病主要特点,清热祛邪是其大法,辛味药物似应少用,然温病方中却以辛味药物与其它药物巧妙配伍,针对温病之热常有"郁"的特点,使其祛邪开郁、透邪外达之功具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