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影响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67例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被手术病理证实为T2N0,并接受了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淋巴结采样术.共392枚淋巴结被切除,201站纵隔淋巴结被清扫(上纵隔组103站,下纵隔组98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88.4%.Cox多因素分析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的预后优于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P=0.041);原发灶≤4cm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4cm患者(P=0.016),被切除的淋巴结总数、脏层胸膜受累情况、术后化疗情况、原发灶所在部位、性别及年龄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增加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对改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原发灶>4cm 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不佳,可能更适宜于接受进一步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2.
155例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与目的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155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55例非小细胞肺癌共清除淋巴结1553枚。总转移率为58.7%(91/155),N1占20.0%(31/155),N2占38.7%(60/155),跳跃性N2共9.7%(15/155)。肺原发肿瘤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线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率在各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无差异。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区域性转移与非区域性转移均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除临床分期为T1者外,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T1 、T2 、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1)。T2 、T3、T4 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 3 5例上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89.5 % ;3 5例下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3 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16例 ,发生 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 81.3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 ,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检查(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无创分期的手段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它在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作用尚不明了。本文探讨了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PET肺癌纵隔淋巴结显像阳性病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1月-2008年11月,对宣武医院收治的术前PET检查提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行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对纵隔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病理来自纵隔镜或开胸清扫的纵隔淋巴结,分析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等。结果本组61例肺癌患者中,男38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岁(年龄41岁-81岁)。其中右肺癌41例,左肺癌20例。45例肺癌患者手术病理证实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10例N3的患者接受化疗,38例N2的患者给予2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接受开胸手术。16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翻身行开胸探查、肺癌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PET的阳性预测值为73.8%(45/61)。电视纵隔镜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45/48)、100%(13/13)、95.1...  相似文献   

5.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杨学宁  林欢  吴一龙 《癌症进展》2010,8(6):549-553
手术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手术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Ⅰ、Ⅱ期和部分经过选择的ⅢA期(如T3N1M0)非小细胞肺癌。肺癌是一种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疾病,因此完全性的手术切除应包括对纵隔淋巴结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SLND)或者纵隔淋巴结采样术(mediastinal lymph nodal sampling,MLS)。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病理角度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 (N2 )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 10 0 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及淋巴结清除术 ,对 334例 N2 淋巴结转移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病理类型与 N2 转移关系密切 ,鳞癌 N2 转移率显著低于腺癌、腺鳞癌 ;N2 转移率随肿瘤长径增加而增加 ;N2 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最密集的部位是第 3、7、5组淋巴结 ;中心型肺癌 N2 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结论 :为获得根除性切除 ,广泛、彻底清除同侧肺门、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对318例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患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1534组,其中转移淋巴结290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为58.5%(186/318),其中N1转移率为27.0%(86/318),N2转移率为31.4%(100/318)。距肺根部最近的11、10、7、4区淋巴结转移频度最高。发生跳跃式N2转移46例,占14.5%,其中上叶肺癌仅出现上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及右中叶肺癌则可出现上、下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48.2%;CT扫描淋巴结阴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22.1%。结论上叶肺癌应常规清扫肺门、隆凸下及上纵隔淋巴结,如果无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可不清扫8、9区;下叶及右中叶肺癌,无论有无肺门或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均应广泛清扫上、下纵隔淋巴结。术前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N2肺癌预后因素分析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识别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的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 ,NSCLC)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不利因素 ,探讨N2 肺癌合理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1993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1月 3 1日 ,2 12例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N2 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 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间患者的生存差别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判定N2 肺癌预后的不利因素。结果 :本研究 5年生存率为17% ,其中有N2 临床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患者的预后最差 ,中位生存期不足 12个月。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 (RR =9 2 ,P <0 0 0 1)、T4肿瘤 (RR =7 15 ,P <0 0 0 1)、淋巴结被膜受侵 (RR =1 72 8,P =0 0 0 8)和多站(≥ 3站 )淋巴结转移 (RR =2 2 94,P =0 0 0 2 )是预后的不利因素。结论 :N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 ,根治切除的适应证应该加以选择。有明显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肿瘤的N2 患者预后极差 ,不宜将外科手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已有外侵的巨大肺癌肿块(T3-4)及纵隔淋巴结阳性(N2)的手术切除经验,观察远期疗效,分析临床意义。方法 131例T3-4N2M0期肺癌肺叶切除时,分别扩大切除外侵组织,切除一侧整个纵隔胸膜及脂肪,广泛清扫纵隔内淋巴结。结果 肿瘤切除后打破了机体的免疫封闭状态,3年生存率鳞癌达34.0%,腺癌为18.0%。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相比,3,5年生存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纵隔淋巴结阳性的T3-4期肿瘤扩大切除广泛淋巴结清扫后再行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结论 扩大切除加广泛淋巴结清扫治疗T3-4N2M0期肺癌降低了手术探查率,提高了手术切除率,但扩大手术指征仍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淋巴结清扫是肺癌规范化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数量和范围,它也是预防复发和减少转移的关键措施;淋巴结清扫对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和进行TNM分期、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意义。纵隔内器官和软组织是超声检查的理想介质,术中超声有助于发现纵隔内较小的转移淋巴结,并根据淋巴结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结合术前CT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减少清扫淋巴结时不必要的创伤。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术前CT及术后病理指导清扫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临床意义;并了解超声下纵隔淋巴结的声像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0月-2006年7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住院并经手术治疗的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平均年龄62岁;所有6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下完成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胸部CT检查,均作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清扫淋巴结之前用多普勒超声对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查并同术前CT进行对比,术后病理检查腺癌36例,鳞癌30例;淋巴结转移者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查范围:右侧包括1、2、3、4、7、9组淋巴结,左侧包括5、6、7、9组淋巴结。右侧36例肺癌其中上叶24例、下叶9例、中叶3例,左侧30例肺癌其中上叶16例、下叶14例;术中总共清扫淋巴结390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40枚。术前CT下TNM分期cT2N0M016例,cT2N1-2M050例;术后TNM分期:pT2N0M036例,pT2N2M030例。结果:圆形类圆形暗回声、边界清楚和扁平、边界不清楚的检出率为87.5%;CT下淋巴结大于1cm的阳性符合率为84.3%,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圆形和类圆形且伴有暗回声的阳性诊断率为67%,扁平边界不清楚者的阴性符合率为100%。腺癌较鳞癌容易发生2组以上的淋巴结转移。多普勒超声与CT阳性符合率为84.3%。结论:根据超声影像检查下淋巴结的形态和边界清楚与否,结合术前CT显示的淋巴结大小可以有效指导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肺癌病期依TNM(T:原发灶;N:淋巴结转移;M:远位转移)而定。除有M 者外,一般首选外科治疗,疗效与N 因子有很大关系。肺癌N 因子与①组///////织类型、②术前有无转移、③淋巴结清扫情况有关。根据胸腔内淋巴结分布,日本肺癌学会将其分为四大组:0组为肺内淋巴结、1组为肺门淋巴结、2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小肺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最大直径≤10 mm的33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外科治疗体会。结果无1例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冷冻良恶性确诊率100%。腺癌19例,肺泡癌8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1例。病理分期T1N0M024例,T2N0M05例,T1N0M03例,T2N0M01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10 mm的小肺癌病变进展慢,以腺癌和肺泡癌为主,临床及影像特征不明显,术中冷冻是可靠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以肺叶切除+淋巴结廓清为宜,纵隔淋巴结转移较少见。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探讨纵隔镜手术在临床N2期肺癌纵隔淋巴结病理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9月-2008年4月87例经纵隔镜检查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部纵隔镜手术83例,胸骨旁视纵隔镜手术4例。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肿大(直径>1.0cm)。结果本组87例患者,经纵隔镜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61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26例。纵隔镜检查阴性者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型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24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2例隆突后淋巴结可见癌转移(纵隔镜检查假阴性)。纵隔镜手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8%、100%和97.7%。本组术中发生无名动脉撕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87)。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是明确临床N2期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和完全性。方法:50例准备常规开胸切除的肺癌患者先采用电视胸腔镜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随后再接受同组医师的开胸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开胸后清扫的淋巴结单独标注、计数后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0例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开胸重新清扫淋巴结数共48枚,每例0枚~3枚,平均0.96枚。病理检查全部未查见癌细胞转移。结论: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完全的。  相似文献   

16.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癌细胞MICA/B分子表达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30例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标本,新鲜肺癌组织作为试验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肺癌细胞表面MICA/B分子的表达,全部患者术中系统清扫淋巴结作病理检查,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成N0、N1、N2 3组,比较3组MICA/B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肺癌组织细胞表面MICA/B表达阳性率(0.3788±0.2398)%,与癌旁组织的(0.1908±0.1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0组与N1组、N1组与N2组MICA/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0组与N2组MICA/B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A/B高表达于肺癌组织细胞表面。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时,MICA/B表达明显增高,预后较差。MICA/B表达可作为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也是术后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必须充分重视。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对 32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现就其术后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作相关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 71岁 ;中央型肺癌 18例 ,周围型肺癌 14例。其中全肺切除 3例 ,肺叶切除 (包括双叶或支气管成形术 ) 2 9例。病理类型为 :鳞癌 17例 ,腺癌 10例 ,小细胞肺癌 3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 2例。1.2 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外科治疗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5例N2 NSCLC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为19.6%,其中根治性切除者高于姑息性切除者,鳞癌高于腺癌,行袖式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者高于常规肺叶切除者,纵隔淋巴结转移1~3枚者高于〉3枚者,术后综合治疗者高于单一外科治疗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T3、T4以及M1患者均无5年生存者。结论 对于N2 NSCLC肿瘤为Tl或T2、病理类型为非腺癌以及纵隔转移淋巴结〈4枚者,外科治疗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肿瘤为T3的患者,外科治疗可能并非良策,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及肺门和纵隔的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病变分期和生存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术后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尤其适用于有肿瘤残留和(或)纵隔转移淋巴结〉3枚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电视胸腔镜与开胸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和完全性。方法:50例准备常规开胸切除的肺癌患者先采用电视胸腔镜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随后再接受同组医师的开胸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开胸后清扫的淋巴结单独标注、计数后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0例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开胸重新清扫淋巴结数共48枚,每例0枚~3枚,平均0.96枚。病理检查全部未查见癌细胞转移。结论: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完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