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超声引导改良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改良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抽取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幼儿60例分为2组(n=30)。A组:对照组,首选右颈内静脉中路,用20GY形穿刺针穿刺,再经Y型穿刺针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B组: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用18GBD静脉外套管穿刺,经静脉外套管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结果:B组总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的穿刺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18G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大大提高了婴幼儿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谢明月 《西南军医》2012,14(2):362-36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8月于本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无菌输液针进行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后将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肿胀、脱出、液体外渗发生率、输液中再次穿刺率、住院期间总穿刺次数、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而观察组穿刺部位肿胀、脱出、液体外渗发生率、输液中再次穿刺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期间总穿刺次数小于对照组,患者及护理人员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留置针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较受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欢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求应用湿润烧伤膏防治婴幼儿应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择病毒性脑炎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于手背静脉常规留置静脉留置针,观察组在穿刺点近心端沿血管走向涂抹湿润烧伤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95.92%,两组相比较χ2=17.52(P<0.05),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6.75(P<0.05).结论:局部应用湿润烧伤膏可有效预防婴幼儿使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部在门诊病房开展静脉留置套管针新技术,现将应用体会简述如下:一、病例选择①持续补液需4d~5d 以上者。②年迈、体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普通输液针不易固定者。③血管经反复穿刺,穿刺难度较大的患者。二、穿刺部位的选择一般穿刺部位多选择在上肢较充盈的周围表浅血管。对四肢静脉反复穿刺,血管已严重受损的患者,常采用颈外、颈内静脉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婴幼儿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植入术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单中心)治疗的446例TIVAP植入术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年龄1.3岁(4个月~2.8岁).比较传统颈内静脉盲穿刺和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46例患儿中颈内静脉盲穿刺265例,平均需时7.6 min,一次穿刺成功201例(75.85%),发生穿刺并发症15例(5.66%);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181例,平均需时4.2 min,一次穿刺成功176例(97.24%),发生穿刺并发症3例(1.70%).结论 婴幼儿TIVAP植入术时采用超声辅助下颈内静脉穿刺,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减少穿刺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可行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应用。方法:对200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00例和头皮针输液组10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次数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85%,需穿刺2次(10%),需穿刺3次(5%),液体外渗12%;头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只有65%,需穿刺2次(25%),需穿刺3次(10%),而液体外渗40%。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使用安全,操作简便,减少血管反复穿刺,保护血管,防止药物渗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外科临床上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302例外科手术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结果:302例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均取得了成功,留管时间3~6 d,平均4.5 d。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外科手术患者是有效的护理方法。临床上要加强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选择富有弹性、走行较直、局部皮肤无炎症、直径为3.0~4.0 mm的中等血管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无菌操作和应用碘伏消毒可降低局部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正确封管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在八十年代后期 ,静脉留置针方法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但材料和方法在逐年改进 ,近年来 ,我院使用静脉留置针用于婴幼儿及重危患儿的抢救 ,现就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新方法简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采用美国B -D公司生产静脉留置针 2 4G型号、静脉帽、3M透明胶及一般输液用物。1.2 方法 选择粗直易于固定的头皮静脉 ,剃净以穿刺点为圆心 ,2 5cm半径范围的毛发 ,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松动外套管与针芯 ,左手小鱼际固定患儿头部 ,拇指、食指上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 ,固定穿刺血管 ,右手拇指与中指握住套管针回血腔两侧 ,食指轻按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对疑难危重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方法:选择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的疑难危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凭体表解剖标志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误伤动脉或胸膜、动静脉瘘、穿刺部位血肿、多次置管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7±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10)min(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93.3%,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在疑难危重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优于传统方法,穿刺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EBT/MEB0治疗小儿烧伤较为理想的静脉穿刺补液方法。方法:1999年7月—2002年5月,我们应用MEBT/MEB0治疗了121例烧伤患儿,并对其实行外周静脉留置输液术进行输液治疗。结果:一次留置管最短3天,最长7天;输液时间最短3天,最长30天;留置管脱出5例,有20例发生过轻度局部疼痛,无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有效保障了小儿烧伤抢救、补液治疗的实施(本组患儿全部救治成功)。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术具有操作简易、方便、穿刺次数少、留置时间长、补液效果好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小儿烧伤输液治疗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熊常凤  罗真荣 《西南军医》2009,11(5):852-853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止留置原因,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对98例住院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观察不同部住留置针管留置的时间和静脉炎、堵管、针体滑出等的发生率。结果头皮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与手背静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头皮静脉与大隐静脉、足背静脉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手背静脉与大隐静脉、足背静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大隐静脉与足背静脉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而留置针的置管部位与静脉炎、堵管、针体滑出等无明显关系。结论婴幼儿穿刺以头皮静脉为首选,其次是手背静脉,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及固定好套管针可以提高静脉留置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对应用静脉留置针烧伤患者的护理效果,以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有效规避烧伤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烧伤患者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护理风险管理:遵循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护理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结果通过实行风险管理,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穿刺部位感染、局部渗液、红肿方面,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较对照组降低。结论在应用静脉留置针的烧伤患者中实行风险管理,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有效地避免了各种护理纠纷的发生,真正全面地保障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严重烫伤家兔模型,观察家兔严重烫伤早期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功能变化及参麦、血必净注射液对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作用的相关机制,同时对两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家兔分成假伤组(8只)、烫伤组(8只)、参麦组(8只)和血必净组(8组);后3组制成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烫伤(用92℃水浴烫伤)模型,假伤组采用37℃水浴模拟致伤过程;伤后各组按Parkland公式计算液体量予以复苏,同时参麦组每次给予参麦注射液2ml/kg加入等渗盐水至20ml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续2天;血必净组每次给予血必净注射液2ml/kg加入等渗盐水至20ml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续2天;另2组同法输注等容量等渗盐水.在伤后即刻、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时相点抽取家兔颈静脉血检测内皮素-1、一氧化氮并计算两者比值水平,同时观察相应时相点家兔的一般情况.结果:在伤后48小时, 假伤组、参麦组、血必净组ET-1/NO明显小于烫伤组;参麦组、血必净组血清ET-1和NO水平均明显低于烫伤组(P<0.01);参麦组、血必净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麦组、血必净组家兔活跃程度明显优于烫伤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可能是通过降低严重烫伤早期家兔血清ET-1和NO水平,调整ET-1/NO比值,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角膜异物性烧伤的有效疗法.方法:将400例(518只眼)角膜异物性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在异物取出术后,治疗组给予湿润烧伤膏(MEBO)涂眼治疗,对照组给予红霉素眼膏涂眼治疗,两组均每12小时换药一次,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平均痊愈时间明显缩短(P<0.01),局部红肿、疼痛反应明显减轻(P<0.01),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云翳形成率明显降低(P<0.05),患眼平均视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角膜异物性烧伤后给予MEBO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严重烧伤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乌司他丁治疗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早期某些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TI)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收治的伤后24小时内入院、烧伤面积≥50%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42例,于入院当日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肾功能指标,随机分为UTI(乌司他丁)治疗组(21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UTI 3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 ml中静脉推注, 1次/8小时,连续14 天;烧伤后7天重复检测两组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肾功能指标;伤后28天统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发症发生率和存活率.结果: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烧伤当日,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呈现明显升高,治疗组经UTI治疗7天,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出现下降,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对照组也出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远不如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及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②肝、肾功能指标:烧伤当日,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烧伤后7天,除TB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均无临床意义;③并发症:伤后7天治疗组SIRS发生率为42.9%(9/21),对照组为76.2%(16/21);伤后28天,治疗组生存率为95.2%(20/21) ,高于对照组的90.0%(18/21).结论:早期应用UTI治疗严重烧伤,可以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使用生理盐水与凝血酶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预防常见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注射生理盐水和凝血酶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且年龄≥55岁的连续病例资料各50例,A组注射生理盐水,B组注射凝血酶。对比两组患者注射液体的分布情况和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00例均穿刺成功。A组患者液体沿穿刺针道分布较广、甚至呈斑片状;B组患者液体基本沿穿刺针道呈线状分布。A组发生气胸4例,肺出血8例;B组气胸3例,肺出血2例。结论:注射凝血酶在预防经皮肺穿刺活检常见并发症方面较注射生理盐水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静脉留置针在CT及MRI对比剂注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在CT,MRI对比剂注射中的应用并和常规头皮静脉针穿刺比较,以及观察拔针后两种按压方式对提高注射成功率和减少局部出血的效果。方法将502例运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的增强患者分成留置针和头皮静脉针两组,观察比较对比剂外渗情况。然后,再在头皮针组内随机选120例分两组在拔针后将棉签分别垂直和平行于血管走行按压在血管上(A法和B法),比较局部出血情况。结果留置针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0.57%)低于头皮静脉针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3.6%);A,B两种按压方式局部出血的发生率相差13.3%。结论在CT,MRI增强造影运用留置针进行注射和拔针后棉签平行于血管走行按压可有效减少局部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术前术后的共同处置事项临床总结分析。方法:将68例需要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按入院的时间先后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术前使用吗啡,术后用施乐扣固定并立即使用单次抗生素。对照组单纯按传统方法穿刺,术前术后不作以上处理。结果: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P〈0.05)。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前注射吗啡术后使用施乐扣固定及使用单次抗生素能明显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舒适、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晶体液含量的变化与血清pH值、碱缺失(BD)、阴离子间隙(AG)及钠离子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2年10月间住院的121例重度以上烧伤病人休克期不同时间段的补液情况和306次同步血气分析与电解质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休克复苏液中晶体液的百分含量在0h~8h最高,以后明显降低,8h以后各组与0h~8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血清pH在0h~8h、8h~16h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16h~24h、24h~48h无显著性差异,在48h~72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血清BD在0h~8h、8h~16h及16h~24h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4h~48h、48h~72h 无显著性差异.(4)血清AG在0h~8h、8h~16h及16h~24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4h~48h、48h~72h 无显著性差异.(5)血清钠离子在0h~8h、8h~16h及16h~24h均无显著性差异.在24h~48h、48h~72h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晶体液含量的变化与血液酸碱度、血清钠离子的变化密切相关.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体内酸碱度有变化,早期呈酸性,48h后呈碱性,血清pH值与血清BD的变化呈正相关,与血清AG的变化呈负相关.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晶体液含量的变化与血清钠离子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