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一个重要术语,它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不仅关注于“藏”本身,而且注重考察“象”,把“象”放在医学研究的重要位置。《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不仅确立了“以象测藏”的研究方法,而且构筑了庞大的藏象体系,为后世界定“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内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后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中藏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其实人们在藏象学说发展过程中对“藏”和“象”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争论颇多,目前比较公认的:“藏”的内涵有二:一提指“藏器”,即为实质器官,可以属于“形藏”;  相似文献   

3.
从体用观看《内经》藏象学说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用观出发,通过对《内经》藏象学说的思想基础和内容的分析,对藏象的含义和藏象学说的实质做了新的解释。提出藏象之“藏’”是指人体内隐而不见的“气”,“象”是人体之气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象”不但包括脏器的各种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而且包括有形的脏器本身。中医学的五脏,实指五种流布全身的气。藏象学说的实质,是对气及其运动的认识和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4.
藏象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作为中医学的学科门类和概念术语来对待和使用,自然应该读为“藏(z劋ng)象学”而不能读作“(c偄ng)象学”。“藏”字曾经有过“臧”-“藏”-“月藏”-“脏”演变过程,无论写作“藏象”,还是“月藏”象”,甚或“臧象”,与“脏象”决对不会有着丝毫的差别。据藏象的源流、本义及内涵、外延,作为人体脏器名称特别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术语,当称“脏腑”而不应称“藏象”。  相似文献   

5.
14.何谓藏象?藏象学说的内容? 答:“藏”,即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象”,即外象。其义有二。一是指内脏的解剖形态;二是指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总之,“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表现,合称“藏象”。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二是五脏与肢体官窍的关系;三是脏  相似文献   

6.
论藏象的体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就体用关系而言 ,藏象乃藏体象用 ,所谓体与用即本体与现象。通过对藏象体用关系的说明 ,以明确藏象之藏并非血肉之脏 ,并进一步说明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命的意义在于体内如何藏有更多的精气。1 藏象的范畴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基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天即天道 ,即乾元 ,为宇宙的始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论证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是体用如一。《易·系辞传》曰 :天道“显诸仁” ,“藏诸用” ,“见乃谓之象”。观其显为象 ,所以藏与显即藏与象。藏与象之别即本体与现象、体与用之别。虽然在…  相似文献   

7.
<正>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藏于指体内的脏器。象,即内脏组织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张景岳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藏。探索人体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象”的变化来分析研究。因此,藏象学说,便是通过对人体各种外在表现的观察,来研究脏腑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8.
刘小霞 《河北中医》2008,30(4):447-448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提出“藏象”一词,认为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器官组织;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应。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张景岳在《类经》中云“象  相似文献   

9.
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藏象的内涵应涵括“藏”与“象”两个方面,即藏于体内的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解剖形态、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相通应的事物与现象;藏是藏象的主体,其结构是形态性结构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体性结构的结合;五脏主藏精而为藏的核心,藏象学说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学理论。藏象的概念源于古人的解剖观察;藏的功能的一部分根据其形态结构推理而得,而其复杂的部分则通过整体观察而赋予;藏象概念的确立益于古代哲学思想诸学说的渗透,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其中有许多脏腑术语,对此英译时必须忠实地表达其原意。 1 藏象与脏腑的英译所谓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象指“藏”的外在反映,其义有二:一是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是指内脏的解剖形态。故“藏”或“脏腑”可译作“Viscera”,因“Viscera”意为“机体的内部器官。”藏象可译作“Visceral-graph”,意为“用特殊方式对脏腑记录的结果”。 2 五脏的英译 五脏从形象上看,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正形名”逻辑理论指导下,“藏象”是名、形、实三位一体的基本概念。藏象理论体系的构筑是对藏象概念中“象”的发挥和演绎;而以象测脏、辨证论治、审症求因等藏象方法的形成,是对藏象概念中“象”的运用。用“藏象”概念确立为起点,经过对“象”推演的藏象理论体系形成的中间环节,到以象测脏等藏象方法的运用,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以中医学特有的认识方式来研究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藏,是指藏於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於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明代张景岳《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於内,形见於外,故曰藏象。”  相似文献   

13.
藏象一词,首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句。王冰作了中肯的注解,指出:“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征象。而“藏”、顾名思义,匿也,蓄也。其音,《唐韵》昨郎切;《集韵》慈郎切;《韵会》才浪切,音藏。《说文》言“匿也”。在《说文》与《汉书》均作“臧”字,后人加“ ”而为“藏”。可知古代“藏”与“臧”通假,均是隐匿深藏之谓。故张介宾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至于“府”,与“藏”字义也本无二致,《韵会》作匪父切;《说文》  相似文献   

14.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内经》中,存在着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藏象理论。一类是建立在“藏气论”基础上的“神藏论”,一类、是建立在“藏器论”基础上的“形藏论”。两者分别通过不同的“类推”途径和采取不同性质的“象”而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对藏象理论进行研究时,要注意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而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最后再把研究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成既保持其中医特色,但又是现代化的科学的中医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5.
第二章藏象【学习要点】藏象、脏腑的含义,脏与腑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点,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一、何谓藏象、脏腑,脏腑包括哪些内容,脏与腑各有何生理功能,其生理特点又是什么? 藏象:藏,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的含义有二,一指内脏的解剖形态,二指内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二  相似文献   

16.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内容.<藏象体用关系研究>[1]中曾提出了藏象是一对体用关系,本文是在<藏象体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象"与"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藏象学的发展有赖于两个方面进步的推动,即一方面长期临床实践成就的积累是藏象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则临床成就必须经哲学思辨的系统改造后,才能真正地融合到理论体系当中。“五藏”的观念是伴随着“五行”理论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两汉经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创建的。《内经》最重要的贡献,是要将医学实践长期积累的各种原始经验与知识,经过精心选择与改造后,系统地整合到设计好的理论模型当中,而最终完成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象”的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天的框架与后天的经验均被抽象为“象”的形式,再经思辨方法的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18.
梦象是精神心理活动之“象”,藏象是人体脏腑生理之“象”,它们都是“象”思维的产物。在梦象与藏象之间,必然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弄清其内在一致性,既可以更好地完善藏象学说,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思维特征的理解,也能够促进梦象理论的发展。文章主要从3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关系:①共同的表现元素——象;②共同的表现手法——象征;③共同的思维方式——“象”思维。  相似文献   

19.
关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王琦主编的《黄帝内经专题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有一概括性的总结:“对《素问·刺禁论》所云:‘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睥为之使,胃为之市……’曾有人以现代解剖学观点据此来非难《内经》的荒谬。其实,这里所说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以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来说明肝、肺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病理改变的,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我认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藏象理论"以象测藏""取象比类"及"五行制化"的认识,我们提出"以象补藏"的观点,以"五行互藏"理论为指导,对中医外治疗法的五行"象"属性(金、木、水、火、土)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五行藏象系列疗法。基于前期对四象脾土模型特点的认识,提出了"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针对四时六气脾胃枢机主事阶段不同体质状态人群的五行偏颇,依据"五行之人应五象疗法"的原则,选择相应方案实施治疗,达到"以象补藏"和五脏防治疾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