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健康人与乳腺增生症患者相关穴位疼痛阈值的检测,观察乳腺增生症患者穴位痛敏化现象并总结痛敏化规律。方法 使用WAGNER手持压力测痛仪对32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及32例健康受试者的膻中、乳根、屋翳、膺窗、合谷、天宗、肝俞、足三里、期门、太冲各穴分别进行痛阈检测,观察两组穴位疼痛阈值差异,并对不同病程及不同乳房肿块分级患者的疼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乳腺增生症患者各穴痛阈值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P<0.01),其中天宗、膺窗、太冲、乳根、屋翳穴痛阈值变化率较高;不同病程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太冲穴疼痛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病程>12个月患者其他经穴的痛阈值明显低于病程≤12个月患者(P<0.05),其中屋翳、膺窗、期门及天宗穴痛阈值平均变化率较高;乳房肿块分级BI-RADS 3类患者屋翳、膺窗、乳根、期门、合谷、天宗、肝俞等穴痛阈值明显低于BI-RADS 2类患者(P<0.05),其中天宗、乳根、屋翳、膺窗痛阈值平均变化率较高。结论 乳腺增生症存在明显的穴位痛敏化现象,患者相关穴位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健康人;乳房局部及背部投影区穴位的痛敏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囊炎患者相关穴位的疼痛阈值的差异及穴位的特异性。方法实际测量80例,正常组(正常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志愿者)30例,病例组(患有胆囊炎疾病的志愿者)50例,将疼痛测量仪的探头垂直置于所选穴位处,推动施压点,当被测试者感觉疼痛时立即停止施压,记录所测穴位显示的痛觉阈值。分析对比正常组和病例组所选穴位疼痛阈值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特异性。结果病例组与正常组膀胱经相关背俞穴阈值比较,病例组与正常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左侧穴位比较,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与正常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右侧穴位比较,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疼痛阈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病例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病例组与正常组选取肝经、胆经、胃经主要穴位阈值的比较,病例组与正常组所选肝经、胆经及胃经右侧穴位梁门、日月、期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太冲比较没有差异(P0.05),病例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病例组与正常组所选肝经、胆经及胃经左侧穴位梁门、日月、期门、太冲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胆囊炎患者同侧相关穴位痛觉敏感性增加,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在1994~2004年的文献中,用于治疗失眠的穴位有神门、三阴交、太冲、百会、内关、四神聪、太溪、安眠等.所采用的主穴多为阴经原穴和头部穴位,并以背俞穴作为配穴.  相似文献   

4.
发作期:针刺鱼际、天突、大椎、肺俞。手法以提插捻转交替应用,得气为宜,隔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缓解期:选取膻中、肺俞、定喘穴,用羊肠线埋植。其操作方法为标定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于穴位中点两  相似文献   

5.
利胆膏穴位贴敷为主治疗胆石症9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吉祥 《中国针灸》1999,19(10):591-592
自拟利胆膏贴敷阳陵泉、丘墟、太冲、日月、期门、肝俞、胆俞穴 ,配合胆囊按摩等疗法治疗胆石症 94例 ,结果治愈 3 4例 ,显效 4 3例 ,有效 7例 ,无效 1 0例 ,总有效率为 89 4 %。穴位敷药疗法具有药物治疗和穴位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药配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般资料16例均系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3例,女13例;病程最短21天,最长3年;年龄在40~68岁。2 治疗方法取穴:瞳子、上关、丝竹空、颧、百会、风池、肝俞、肾俞、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合谷。每次选8~10个穴位,常规消毒,患侧面部穴位用30号1寸毫针浅刺2~3分,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其它穴位用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肾俞、肝俞、三阴交、太溪、阳陵泉等穴行补法;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行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中药内服处方:白芍15g、当归、木瓜、鸡血藤、牡蛎、枸杞子各10g,天麻、僵蚕各9g,全蝎3g,甘草5g,洗…  相似文献   

7.
笔者用隔姜灸对慢性泄泻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患者50例中;病程;20天~10年;病型:脾胃虚弱型20例,肾虚型25例,肝脾不和型5例。脾胃虚弱型: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枢为主穴,大肠俞、气海、归来、足三里、阴陵泉为配穴。中气下陷者加百会、长强。肾阳虚型:取脾俞、肾俞、命门、关元、天枢为主穴,大肠俞、气海、足三里为配穴。年老体衰者重灸气海、关元、足三里。肝脾不和型:取脾俞。肝俞、中院、天枢、期门为主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为配穴。灸法:将鲜姜切成0.2cm厚,直径2.1cm薄片,用粗针刺数个小孔后置于穴位上。姜片…  相似文献   

8.
38只猫作为实验动物,用10%HPR50~60微升分别注入太冲、期门穴内,每个穴位各用10只猫。另18只猫则将10%HRP100微升注入肝脏内。在光镜下观察穴位及肝脏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我们在脊神经节内见到较多的标记细胞。太冲穴的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胸_(12)、腰_(1~7)骶_(1~3)。期门穴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胸_(5~8)。肝脏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胸_(3~12)、腰_1。因此,所得结果证实太冲、期门二穴与肝脏的感觉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内相互重叠2~4个节段。这些重叠与交汇可认为是针灸太冲、期门穴治疗肝经病症的形态学基础。同时也证实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资料30例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2治疗方法21针刺疗法取穴:主穴取中极、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寒湿凝滞者,腹部穴加温针灸;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穴;肝肾亏损者,加肝俞、肾俞。操作:穴位常规消毒,选...  相似文献   

10.
1 一般资料单纯痛经患者104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针刺加拔罐治疗组、中成药复方益母草膏对照组各52例。年龄:治疗组13~34岁,对照组15~37岁;病程: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2年以上。两组患者病情无显著差异(P>0.05)。2 治疗方法2.1 针刺加拔罐组主穴:三阴交、气海或关元、中极、次。配穴:1肝郁气滞取太冲、期门、中脘;2寒湿凝滞取血海、地机、归来或水道、阴陵泉;3气血虚弱、冲任不足取足三里、血海、百会、脾俞或膈俞;4脾肾两虚取脾俞、足三里、肾俞、太溪、命门;5血瘀取天枢、血海、行间、地机;6肝肾亏损取足三里、太溪或照海、肝俞、太…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的条文26条,而明确记载的具体针刺穴位仅有7个,分别是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期门、关元,其中明确指出针刺的只有6个。这些穴位全部是特定穴,仲景重用特定穴,选穴少而精,治疗范围广。  相似文献   

12.
吴春节  李建 《北京中医药》2002,21(3):167-168
目的 探讨中医针刺、穴位放血配合中药治疗头痛疗效。方法 治疗组针刺,俞穴:外关、百会、风池、太溪、太冲、合谷等,重者太阳穴拔罐放血,或局部火针针刺,每日1次。内服中药养血和肝汤。对照组仅用汤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80%,有显著性差异。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比较,前二种疗效较好,P<0.05。结论 针药综合治疗,其疗效比单纯应用中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羊肠线穴位埋藏治疗银屑病取穴:主穴~~肺俞、灵台、肝俞、脾俞:配穴~~曲池、足三里、肾俞、三阴交、太冲。每次取2~4穴。器械:医用埋线针,镊子,0~3号羊肠线,5~10ml注射器,6~6.5号针头,碘洒,洒精棉球,紫药水,1%普鲁卡因,无菌纱布,胶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30例.电针组取百会、印堂、天枢、关元、肝俞、肾俞、太溪和太冲,其中百会和印堂接电针,波形选连续波,2.5 Hz,4~5 mA;假电针组取电针组穴位旁非穴点,针刺深度2~3 mm,连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针刺治疗不寐报道较多,综述如下。 1 针刺不寐四穴 陈晓军等[1]取“不寐四穴”(申脉、照海、大椎、关元)为主穴,针刺治疗不寐21例;肝郁化火型加期门、太冲、足窍阴,痰热内扰型加曲池、丰隆、内庭,阴虚火旺型加大陵、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肾俞,心胆气虚型加心俞、肝俞、胆俞,伴头晕头痛者加太阳、印堂、风池,伴眼眶胀痛者加印堂、攒竹、太阳,伴记忆力下降者加百会、四神聪、神庭。总有效率95.2%。  相似文献   

16.
穴位埋线治疗心绞痛(缓解期),取穴内关、心俞、神门、太冲、足三里。气滞血瘀加肝俞、血海;痰浊内闭加肺俞、丰隆;心肾两虚加命门、肾俞、气海。可持久地对穴位产生刺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6~32岁;病程3个月~3年;其中肺热型20例,胃热型8例,血热型2例。治疗方法辨证取穴:肺热型取肺俞、合谷;胃热型取胃俞、足三里;血热型取肝俞、太冲。嘱患者反坐于椅上,暴露所取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3~5次,然后用闪火法拔罐于其上,使出血适量。取下火罐,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渗血。同时配合用针刺合谷、足三里、太冲穴,采取疾刺疾出针法,隔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18.
温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雷诺氏病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赤蓉 《四川中医》2002,20(8):77-78
本文审稿楣集的雷诺氏病35例,依据中医辨证,分为阴寒证、气滞血瘀证、阳气虚衰证,采用温针大椎、关元、太冲、膈俞、命门、太溪等穴,加以循径、局部取穴,配合耳穴压相关穴位治疗,愈显效83%,总有效率97%。  相似文献   

19.
针灸加中药治疗头风11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节  李建 《北京中医》2002,21(3):167-168
目的:探讨中医针刺、穴位放血配合中药治疗头痛疗效。方法:治疗组针刺,俞穴:外关、百会、风池、太溪、太冲、合谷等,重者太阳穴拔罐放血,或局部火针针刺,每日1次。内服中药养血和肝汤。对照组仅用汤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有对照组80%,有显著性差异。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比较,前二种疗效较好,P<0.05。结论:针药综合治疗,其疗效比单纯应用中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选穴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取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治疗,选穴有一定的理法规律。通过细读条文,运用类比之法归纳整理,发现风池、风府与桂枝汤,期门与小柴胡汤,大椎、肺俞、肝俞与柴胡桂枝汤有一定的联系,提出穴位就是对应方药的轻剂,并探讨穴与方两者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