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质是对个体身心特性的概括,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体质与情志是人体表现于外的不可分割的两大特征,体质与情志都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后天各种因素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变化的.体质是情志产生的基础,因此,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和一致性,只是情志突出体现体质的心理活动方面个性特征、情感、意志等.  相似文献   

2.
肾盂肾炎与体质差异的中医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小儿体质特点与辨质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体存在不同体质类型,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体质与证候、疾病、药物反应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有所研究。但目前对小儿不辨体质,滥用补品,不分寒热虚实妄投攻下、温补药品的现象常有发生。厌食、复感、体弱、肥胖等病症发病无减,与对小儿体质类型重视...  相似文献   

4.
据质预防,是指根据妇人病质的特点,施以相应的预防措施。由于妇人病质不同,直接影响着其对病因的易感,妊娠病的发病类型、程度、预后转归,因此,妊娠病中医据质预测预防,不仅着眼于预防易感病因,而尤其注重妇人不同病质对疾病的反应性,修补被破坏的人体机制,进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失眠,中医学又称"不寐"、"目不暝",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特禀质与其他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筛选出与特禀质关系最密切的体质类型,分析其原因。方法:通过1060例深圳地区非体力劳动者的体质调查,筛选出特禀质211例,196例同时伴有其他体质类型,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出与特禀质最密切相关的3种体质类型。结果:发现特禀体质人群同时伴有的体质类型依次为气虚质、湿热质和阳虚质,其中气虚质80例,湿热质63例,阳虚质62例。结论:特禀质与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关系最为密切,即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人群易出现特禀质。  相似文献   

7.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体质有很大差异? 近年来,人类学家、遗传学家揭开了其中奥秘:关键在于酶的类型不同。现代人类遗传学研究发现,促进人体化学反应的催化剂——酶,同我们所熟悉的血液有各种型别一样,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型别。这些酶,由于遗传所致,结构和性质的不同,在功  相似文献   

8.
偏颇体质与疾病之间存在类似病机特点,并互相影响。基于此提出“体质病”理念,即综合分析偏颇体质状态形成前后的病机特点及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进而进行不同体质的个体化干预。“体质病”理念揭示了偏颇体质存在特定病机,是需调、可调、能调的。阐释了偏颇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明确了偏颇体质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指导疾病全过程的防治。同时,以体质病理念为指导,结合湖湘气候、饮食特点,建议在防治时应兼顾湖湘多虚、多湿、多热的“体质病”特点,助力建设健康湖南、健康中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体质气虚质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于298例气虚体质患者,给予心理干预,饮食调养和针灸刺激按摩、捏脊等护理干预后,采用问卷统计疗效。结果:本组298例,治愈58例,显效132例,有效10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7.31%。结论: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的结晶。对于气虚体质,采用心理护理,饮食调养和针灸按摩等干预手段,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李泽鹏  韩露 《河南中医》2012,32(5):570-571
中医体质学分型标准不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淡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类.中医体质学说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可出现使医生的辨证论治产生倾向性错误,增加诊疗难度等影响,故临床辨患者的体质只能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辅助手段或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护理在银屑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湿热质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体质护理,观察两组间的护理效果、Beck焦虑问卷评分及SF-12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ck焦虑自评问卷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12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护理应用于银屑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戚璐 《河南中医》2012,32(3):272-273
人们对“健康长寿、颐养天年”的向住是伴随着人类文明活动开始的,寻求延缓衰老的途径备受关注.《黄帝内经》认为肾精亏虚、阴阳失调是体质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出现衰老的早与晚,为了保精全神、协调阴阳,提出因人制宜的养生原则——因人施养.  相似文献   

13.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类特质在生理状态下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在发病过程中则表现为对某些治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病理过程中病理发展的倾向性。因此在治疗中及立法处方时均要考虑到致病因素和人体的体质状况。  相似文献   

14.
从太阳病浅析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类特质在生理状态下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在发病过程中则表现为对某些治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病理过程中病理发展的倾向性。因此在治疗中及立法处方时均要考虑到致病因素和人体的体质状况。  相似文献   

15.
王洪彬  赵舒  崔建美  孙娜 《河南中医》2014,(12):2497-2498
人体体质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域由于人们体质类型不同,易患疾病、证候、疾病病程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治病治疗中应该考虑地域性体质因素,做到因地辨质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为体质干预调理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治未病科和心血管科就诊的体质辨识属于血瘀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西药(ARB、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调理体质的方法进行干预。6个月后,分别观察并比较2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pro-BNP、6 min步行距离(6 MWT)、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量表(MLHFQ)评分的变化。结果:1) 2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ro-BNP比较,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ro-BNP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2组患者治疗前后6 MWT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6步行试验比较,步数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治疗前后2组心力衰竭患者的MLHFQ评分,经计算,均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比较,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体质干预结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在慢病管理中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对阳虚体质的辨识原则,探讨肾阳虚体质的辨识与保健,认为少、长、壮、老不同年龄段肾阳虚体质存在生理特点、表现、体病相关、保健原则与方法的差异,并从诊断、临床、保健、生物学基础研究4个方面前瞻深入研究不同年龄段肾阳虚体质辨识差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辨析证、病、体质关系,开展证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 2 1世纪 ,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现代化研究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此 ,本刊特邀请有关专家对证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设想及看法 ,以抛砖引玉 ,希望对证的研究工作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9.
王宗怡 《中医杂志》2004,45(8):635-635
疾病的发生与否以及发展、变化的形式,取决于正气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由于人体体质有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因而邪气与病证就有因人而化的不同性,现结合临床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青少年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分析青少年肾阳虚体质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从基因水平初步探究青少年肾阳虚体质的机理。利用体外转录方法,将青少年肾阳虚体质组与同年龄段的正常体质组外周血白细胞mRNA合成为标记有不同荧光的cDNA探针,运用杂交互补原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共筛选出127条符合标准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3条呈上调表达,64条呈下调表达。提示:与青少年肾阳虚体质相关的基因表达涉及到免疫相:关、发育相关、细胞生长、细胞受体、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蛋白翻译合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