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对64例同步检测且资料完整的肺胃寒热证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进行放免6项指标及相关经穴辐射热对证型诊断的判别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床常见的肺胃寒热6证计量诊断判别式,经检验分析,判别效度较高,可供临床诊断参考,且为揭示肺胃寒热6证经穴辐射热诊断的规律提供了数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肺胃寒热证患者经穴辐射热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穴诊断法源于古人对经络穴位的触按等以发现经络或脏腑病变的观察,但通过测经穴局部体表温度以了解病变部位及性质的研究报道还不多。我们选择临床常见的肺胃寒热六证为研究观察对象,检测了肺、胃相关的原、合、俞、募穴左右温差及募穴相对温差,以了解肺胃寒热证相关穴区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笔者有幸跟随高立山教授临床数月,受益非浅。高教授擅用组方组穴,皆为40余年临床心得,其中“镇静六穴”,可用于治疗头晕、失眠、神志病、各种疼痛及痉挛性疾病。其组成为:耳肺穴脚1、脚2、耳心穴、耳神门、迎香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临床随证配合它穴,每每得心...  相似文献   

4.
姜曼  刘颖  邵明璐  谭奇纹 《河南中医》2014,(7):1396-1397
针灸治疗呃逆常用的主穴有中脘、内关、足三里、攒竹、膻中,辨证配穴的证型多分为胃寒积滞证、胃火上逆证、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取穴多以任脉、胃经和膀胱经为主,主穴多以特定穴为主,配穴以脏腑辨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管遵信教授针灸治疗痛证的特点,诊断以辨经及察耳为关键;施治以局部选穴为基础,以辨证选穴及循经选穴为关键,刺穴以中“气穴”为目的,施术以证为依据,针刺尤补泻。  相似文献   

6.
《内经》首提胃肠寒热错杂证,结合后世论述与临床运用,对胃肠寒热错杂证治开展研究。《内经》胃肠寒热错杂证有胃寒肠热、胃热肠寒、胃寒胃热3种类型,在"调于三里"原则指导下,可选择相应治法方药灵活运用。《内经》胃肠寒热错杂证的认识对今天脾胃病临床辨证论治仍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梁门"对胃热证、胃寒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及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谱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胃热模型组16只、胃寒模型组16只。胃热模型组采用辣椒液、乙醇灌胃方法复制胃热证大鼠模型,胃寒模型组采用冰水+氢氧化钠(NaOH)灌胃方法复制胃寒证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各模型组随机抽取6只作为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空白组、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不予干预,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大鼠于"足三里""梁门"穴行温和灸干预,每次20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7天。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对脑皮质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所得数据及代谢通路。结果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胃黏膜组织符合胃热证、胃寒证的病理表现,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较模型组改善。代谢组学发现12个与胃热证密切相关、11个与胃寒证密切相关的脑皮质代谢物。艾灸能调节胃热证9个、胃寒组5个代谢物的紊乱。艾灸主要调节脑皮质的牛磺酸-亚牛磺酸代谢、烟酸-烟酰胺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对胃热证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经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磷酸肌醇代谢对胃寒证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结论艾灸对胃热证胃黏膜修复的主要效应机制涉及经中枢对抗氧化应激、氨基酸代谢和维持细胞形态的调节作用,对胃寒证胃黏膜修复的主要效应机制涉及经中枢对生物体内氨基酸代谢、维持细胞形态调节。  相似文献   

8.
汪洋 《中医临床研究》2010,2(8):61-61,63
目的:探讨镇静六穴随证加减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耳肺穴、耳心穴、耳神门、迎香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余穴随证加减。结果:30例中治愈19例,占63.3%;好转10例,占33.3%:无效1例,占3.4%,总有效率为96.6%。结论:运用镇静六穴随证加减治疗失眠症安全、有效,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1997年6~9月,用咳喘宁口服液于临床治疗急性肺系疾病,并作分组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一、临床病例选择分组资料1.观察对象60例均来自本科门诊或住院自愿患者。中医诊断符合咳嗽或喘证,证型符合风热犯肺证或痰热蕴肺证;西医诊断符合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  相似文献   

10.
热证是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一个重要证型,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热证诊断及分级量化的研究显示,虽然目前研究者对热证包括实热、虚热、阴虚热、气血热、血热、痰热、瘀热、毒热、风热、胃、心、肺等脏腑热,以及单病种如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热证诊断标准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未形成公认规范的热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无法对临床和科研提供有效帮助。鉴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对复杂证候所含证素组合分解的需要,推荐以单一证素有序组合为基础的多层级热证诊断标准模式,即热证一级诊断,虚热、实热证二级诊断,实热证和虚热证的基础上加上单一病性证素做出的三级诊断,三级诊断的基础上加上单一病位证素得出的四级诊断。这样的四级诊断体系条理清晰、病性清楚、定位明确,可为热证的分级诊断及量化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为痰热壅肺型咳嗽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治疗)及对照组(药物治疗)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对照组用消积止咳口服液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后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咳嗽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建立肺炎证候诊断标准。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研究模式,通过32篇文献分析、1059份临床调查和27份专家咨询,运用医学统计和计算智能技术,揭示肺炎证候要素及其组合、变化规律,揭示肺炎基础证候的诊断指标及其相互关系,构建肺炎证候诊断指标体系,初步建立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结果:在总结不同分析方法和不同研究阶段结果基础上,根据拟定的肺炎常见证型及变证的确立、证型主次症的划分或判定方法及依据、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形式和依据,初步建立了包括风热袭肺、外寒内热、痰热壅肺、痰湿壅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等6个常见证,和热入心包、邪陷正脱等2个变证的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结论:初步建立的肺炎证候诊断标准有待在临床中进一步考核与验证。  相似文献   

13.
小儿久热治疗6法林季文发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个临床证候,临床常以发热作为主证出现在许多疾病中,因此,发热并非独立疾病,特别对于久热,临床上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难度。中医学在治疗久热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认为发热虽然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未...  相似文献   

14.
汪崇淼主任医师运用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提倡分经辨证,认为诊断上必须贯彻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上必须重视针刺手法,分经施治,强调治神与得气,选穴上须规范,且从足太阳膀胱经证、手阳明大肠经证、手少阳三焦经证、手太阳小肠经证四个方面介绍了具体选穴手法,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胃寒证、胃热证模型大鼠基础代谢的变化及寒热方剂对相应的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分别建立大鼠胃寒证、胃热证模型,观察其症状、体征及胃黏膜形态,并运用大鼠代谢笼检测受试大鼠饮水量、饮食量、排尿量及排便量。结果:胃寒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减少,粪便量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理中丸治疗组以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P〈0.01)。胃热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饮食量增加,粪便量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组以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寒、热因素"能成功模拟胃寒证、胃热证动物模型,且寒、热方剂与其相应模型体现了一定的方证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了老年人CAP的临床特点,认为其基本病机为痰热壅肺兼见气阴两虚、痰浊阻肺兼见肺脾气虚。提出了常见证候为实证类(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正虚邪恋类(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危重变证类(热陷心包证、邪陷正脱证)三证类八证候及其临床特征,拟订了有关证候诊断标准,并总结了辨证治疗规律。为老年人CAP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理法方药兼具,针灸取穴精妙非凡。在其针刺治疗中期门穴的使用频次最高,期门作为肝经募穴及三经交会穴,可调节一身之气血,功用卓著。为加深医者对其穴位机理与应用的理解,探明仲景临证思辨特点,文章摘选针刺期门穴的条文,参考诸家注解,深入剖析期门穴的应用规律与仲景临证思辨特点,系统整合出其对太少并病、纵横证、热入血室、尸厥的有效治疗,阐明其中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临证思维,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启迪,使针刺效果得以有效发挥,进一步拓宽期门穴的临床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中医诊断依据和证治规律。方法:参阅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慢性呼吸衰竭文献研究,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探讨了慢性呼吸衰竭临床特点。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间杂,本虚多为肺、心、肾虚损,邪实多为痰、热(火)、瘀血。病情发作时,以痰(痰热、痰浊)瘀互阻为关键,时或累及脑窍、大肠;病情缓解稳定时,痰瘀减轻但稽留难除,正虚显露而多表现为肺、心、肾虚损。结果:提出了慢性呼吸衰竭常见证候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实证类(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蒙神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七证候及其临床特征。拟订了有关证候诊断标准,并总结了辨证治疗规律。结论: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依据及证候标准的拟定为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玥 《西部中医药》2010,23(10):10-12
通过分析文献,从经典经络诊断方法(病候诊断法,经穴按诊法)、现代经络诊断方法(经穴皮肤电阻测量,经穴光、热失衡现象的研究,经穴力学失衡现象的研究)2个方面对经络诊断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灸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胃热证组、胃热艾灸组、胃热艾灸对照组、胃寒证组、胃寒艾灸组、胃寒艾灸对照组。除正常组外,胃热组用辣椒素和乙醇溶液灌胃,胃寒组用冰水灌胃及凉水泡浴等分别复制胃热证、胃寒证模型。造模后除正常组、胃热证组、胃寒证外,其余分别予艾灸干预12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胃热证组大鼠躁动、兴奋,胃寒证组精神不振、踡缩、懒动等,胃热证组和胃寒证组的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 0. 05),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黏膜坏死脱落,溃疡形成,间质出现水肿,细胞间隙增宽明显,炎细胞浸润广泛;与模型组比较,胃热艾灸组可以改善大鼠躁动、兴奋等胃热证的证候,胃寒艾灸组可以改善大鼠精神不振、踡缩、懒动等胃寒证的证候,胃热艾灸组和胃寒艾灸组的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下降(P 0. 05),胃热艾灸组和胃寒艾灸组的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胃黏膜浅层有细胞脱落,无明显溃疡形成;胃热艾灸对照组和胃寒艾灸对照组无论在一般行为学的证候方面,还是在胃黏膜损伤指数和组织病理学方面均未见明显变化;胃热证组和胃寒证组大鼠的胃黏膜细胞中NT和Survivin的表达下降,艾灸胃经穴可以上调胃黏膜细胞中NT和Survivin的水平,而艾灸对照组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艾灸可以促进胃热证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热证可灸"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