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青雄 《世界中医药》2009,4(4):181-182
本文通过对五行学说理论的阐释,指出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五行学说,才能使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文中以秋季腹泻的具体治疗过程为例,说明了五行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第三讲五行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五行学说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思华 《中医杂志》1994,35(8):493-495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延用至今。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似有曲解,对其科学内涵亦褒贬不一。笔者不才,愿就五行学说的学习心得一抒己见,以求正于同道。1 对五行学说的一般认识一般认为,“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五行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探溯了五行起源问题,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领域崇五观念盛行,这是五行说得以在战国末年经卸衍等推演而趋成熟,并广为流传的深层原因。而崇五观念至迟滥筋于殷商。其之源头约有二:一是古人为了生存计,求云乞雨时祭各方之风神、云神和土神过程中所酿生的方位概念;二是殷商以前巫师交通天地鬼神时的出入口“亞”,后演变为特定的象征性符号“亞”,并据此而造庙宇、明堂、墓室,分出东南西北中、木火金水土五室。因此,五行的起源与人们的生产需要(农耕民族的求云乞雨)及当时人类的主导性文化观念(巫师的交通天地鬼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行,即运也,动也”。它不是研究精神和物质关系的,而是研究事物运动规律,阐述事物及事物不同方面动态关系的学说。王强同志认为五行学说“基本上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中医学及东方文化应是开放体系,一方面是由于不了解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是由于替换了哲学概念,混淆了哲学范畴。在我国历史上,对于“五行”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学中的“五行”却具有特定的科学含义,并且已经与中医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理论融为一体,成为研究生命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8.
9.
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而形成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五行学说深刻的影响,它同阴阳学说一样,已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对中医针灸学术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五行学说与稳态内蒙古太仆寺旗万寿滩乡爱国村(027018)杨军伟关键词五行学说稳态五行学说,尹始于先民,迨至战国,思想家邹衍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后,一些进步的医家将其合理部分引入到中医学中,成为中医的元科学。其实质及生克乘侮和亢害承制的科学价值,笔者认...  相似文献   

11.
五行互藏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生克五行、中土五行在指导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不足.通过梳理和分析五行互藏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五行互藏理论在概念、内涵、解释人体生理功能、阐释病理变化及指导疾病治疗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深层次研究不够,其指导下的治疗研究有所欠...  相似文献   

12.
13.
论医用“五行”说的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中药四气五味的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其理论的形成则始于《内经》。虽然《内经》主要以药物气味作用于人体的特点进行阐述,但是,由于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其理论亦渗透了阴阳五行学说。其中,对药味用五行进行了归属,而且还用五行生克(因只有药味作用于人体,故不存在五行乘侮)学说对药味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论述。直至后世的张元素、吴仪洛、汪昂等医家,企图找出药物作用于人体理论的实质,更加明确提出了五行学说是药味作用于人体的理论基础。那么,五行学说能否作为药味作用于人体的理论依据呢?下面,我们根据《内经》对药味作用的理论,用辨证的观点对五行的物质归属及生克学说进行一下  相似文献   

15.
五行学说与客观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建西 《河南中医》1995,15(4):202-203
历史性地纵向研究现代控制论和古代五行学说,发现现代控制论是一种主观控制系统,是人的大脑产生以后的产物。在此之前应存在一种客观控制系统,五行学说就是其基本模式。这种客观控制系统与人脑产生的主观控制系统相融合而产生主观和客观协同控制系统,这是更高层次的控制系统。生物机体是由客观控制逐渐进化为主观和客观协同控制,电子计算机是从主观控制逐渐发展为主观和客观协同控制,当它们发展至完善的境地之后,都可以在一定  相似文献   

16.
17.
李利清 《陕西中医》2003,24(11):1019-1020
中医学要发展 ,基础虞坚尔指导 :本文试从五行学说入手 ,浅谈愚见。五行学说的精华在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五行生克制化是对辨证唯物主义中普遍联系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原始朴素认识。五行关系在时间上呈螺旋状曲折前进 ,在空间上有无限可分性及层次性 ,理论上可以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无限地拓展。向微观至基因层次 ,我们可以发现 ,如果将阴阳五行综合 ,并润之以若干个拷备 ,就是阴阳五行双环 ,这与 DNA双链结构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样 ,我们就可以把五行学说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中医五行学说的耗散结构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中医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当于负熵流入、相克相当于非平衡态、相乘与相侮相当于涨落机制;但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协同作用原则弥补了五行规律运用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历代五行学说中土与长夏相配及五行顺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五行学说多有差异,尤其五行与四时(五季)相配问题,说法更不统一。大致有6种学说:①一年分五季,分别与五行相配,每季时间均为72天,一年360天;②长夏分主四季中每季最后18日;③长夏为夏季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④长夏有名无实;⑤一年均分为五季,每季时间均为73天5刻(100刻为1天);⑥一年为12个月,每季3个月,分为四季和24节气,一年共365日余。作者认为,五行与四时相配,宜采取第一种学说。  相似文献   

20.
五行学说运用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并对五行学说在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辨证分型、针灸学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