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存在一些误区:单纯强调生物医学的原因,忽视社会、心理因素;中医病因重视湿热,忽视肾虚、湿热、瘀滞三者的相互为患;诊断片面强调生物医学指标,忽视心理诊断;治疗重视寻找有效抗菌素、特殊用药途径,单纯清热利湿或滋补肾阴、温肾壮阳,或寻找特效中成药,而忽视本病的综合调理、中西结合、内外并治,特别是心理治疗和生活调养。  相似文献   

2.
中医五脏实质是人体生命本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从《内经》的认识方法,结合现代哲学和现代研究,论述了中医五脏的实质是人体生命本质,而解剖学的脏器是属于生命现象。由于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所以要深刻地认识生命本质,就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体(包括微观)的生命现象,因此,中医必须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堵能实现中医辩证施治规范化、标准化,对于中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在现代的发展需要哲学思维。因为: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哲学理论贯穿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去掉了中医的哲学特质,中医理论也就解体了;医学的发展必然向具有辩证思维的医学形态回归,而辩证思维正是中医的天然优势;中医发展研究需要哲学的指导,需要中医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携起手来,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4.
王永炎  王飞  杨晗 《中医杂志》2011,52(7):541-544
应用诠释学作为一种对文本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的哲学方法论对中医内科疾病、概念、术语及内科临床理论进行现代诠释,阐明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的本质内涵,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医内科学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做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医疗实践与哲学的结合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边缘学科的渗透,丰富了中医内容;在实践中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使中医理论不断创新。强调了促进中医发展的因素有三,一是与哲学的结合:二是与其他自然科学的渗透;三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的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6.
西学东渐以来,中医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并最终成为非主流医学。为重振中医,追随者和研究者在继承和反思中对中医理论的本质进行研究。本文基于现象学基本思路,提出了“中医现象学”概念,“悬置”一切和疾病现象无关的前提,回归传统中医学的医学本质,在现象学基础上重新构建中医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孙静云  顾赛红  周仲瑛  叶放 《中医杂志》2014,(14):1171-1175
对50多年来中医开展的有关证本质与特异性微观指标、病证结合框架下证本质的研究和证的诊断标准化、引进系统生物学方法开展证的研究等方面的思路与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表现于外的证候信息与机体内部微观的分子、细胞和组织的生理、病理信息都是中医视角下证的表征而非本质,中医证的现代化研究应立足于中医基本理论及思维之上,提出对证本质的研究需重视证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首先开展对中医基本病机辨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消渴与糖尿病的概念亟需澄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当前将消渴病与糖尿病概念混为一谈现象的剖析,指出两者概念上可存在交叉关系,但绝非是等同关系。并由此就“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科研导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从西医的角度研究中医、验证中医固然无可非议,但不应成为当前唯一的固定的研究模式;中医的创新性发展更应实践中以医理论来指导实验研究,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存在一些误区:单纯强调生物医学的原因,忽视社会、心理因素;中医病因重视湿热,忽视肾虚、湿热、瘀滞三者的相互为患;诊断片面强调生物医学指标,忽视心理诊断;治疗重视寻找有效抗菌素、特殊用药途径,单纯清热利湿或滋补肾阴、温肾壮阳,或寻找特效中成药,而忽视本病的综合调理、中西结合、内外并治,特别是心理治疗和生活调养.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与哲学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在中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中国哲学始终贯穿于中医文化之中,影响并指导着中医文化。中国哲学的沃土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观,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平衡的运动观;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防治观等。中国哲学的智慧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法,强调从整体出发对待疾病和健康问题;运用"阴阳"二气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认识生命健康和分析疾病变化;在治疗原则上注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哲学的摇篮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中医思维,注重整体关联、直觉体悟、中和与类比等。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病名诊断研究现状、中风病痛名诊断研究现状,看出缺血中风的病名诊断的不确定性.对缺血中风病名诊断标准确定的忽视,不仅阻碍中风病病名诊断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医对缺血中风疾病本质及其防治规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缺血中风病名的表述的规范和统一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14.
初论中医激发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中医激发原理的概念,初步阐述了激发的基本内容,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了激发对人体的作用、激发理论在中医生理、病理、治疗理论中的体现;认为疾病的本质,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自然激发反应;中医扶正祛邪治则的实质,是激发人体固有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促使疾病痊愈。  相似文献   

15.
中医和哲学、文学三位一体的内在关系值得思考。历史上不少杰出的中医名家,既是医学家,又是哲学家和文学家;历史上每一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不仅是以医学为主体,也可以作为哲学和文学著作来读。医理、哲理和文理三者融贯一体,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泽及后世而不衰。兹对中医与哲学、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分别探讨如下。一、中医与古代哲学的内在关系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要研究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及渗透作用。(黄帝内经》奠定和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及理论体系,而其阴…  相似文献   

16.
王明辉  王凤雷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80-1182
通过中医气哲理;气、精、神;《内经》的气名分析;气的运动形式;有关病证的诊断:诊断气病的现代客观指标举隅;气病的治疗,气——人体生命的特色(一元体与生命相参、气化变易,生命恒动,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体用不二、气彰于物;强调整体、生克制化)等项内容阐述了中医与西医对“气”本质认识的沟通与异同。  相似文献   

17.
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讨论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中医证候的研究状况以及蛋白质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的实质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在中医证的本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还没有揭示证的本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结论:蛋白质组学的广泛应用将对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带来契机,从而揭示疾病和生命活动的最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心主神明”理论以藏象学说为基石,社会人文学、古代哲学与中医心理学思想渗透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的实践反馈,其内涵愈发深刻,现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养生、发病原理、诊断辨证、治疗法则以及预后保健等。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心主神明”的科学性得到证实,并形成了心血管科和心理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双心医学”。“双心医学”强调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要,旨在跨越临床与人文的藩篱,追求心身健康的和谐统一状态。  相似文献   

19.
杨杰 《世界科学技术》2007,9(6):140-142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传承理论;推进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人体时间系统在中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历史反思、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向三个方面阐述人体时间系统在中医学上的意义。通过历史反思,可以看出中医学近代的发展是缓慢的,其原因主要是不加批判地接受西医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忽视了中西医的根本区别;通过理论基础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而人体时间系统和人体结构的双系统模型与中医传统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中医的发展趋向是加速基于人体时间系统的中医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