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痕迹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痕迹辨陶广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大大推动了有关“经脉”发展史的研究,也解决了《灵枢·经脉》篇提出的、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的“是动”病和“所生”病的千...  相似文献   

2.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3.
督脉足太阳任脉肾精实质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耿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07-1808
督脉是传导躯体运动信息的经脉,受大脑识神活动的支配,所以,躯体运动随人的意志而转移;足太阳是传导内脏运动信息的经脉,受脑心元神的支配,所以内脏运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4.
“经脉”学说,最初见於内经,继内经而发挥的有难经、甲乙经、金兰循经及十四经发挥等书。现代的学者(包括日本的生理学家及针灸家),有认为“经脉”是血管的,有认为“经脉”是神经的,也有认为“经脉”就是海特氏过敏带的;但其具体路线并不能与现代解剖学上神经血管或海特氏过敏带的部位全部吻合。因之又有人认为“经脉”既不是血管或神经,也不是海特氏的过敏带,而是另有其物的。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医的“经脉”并非实在的物体,而是人体气化的路径或生理机能的一种联系。过去还有人说:“有病则有‘经脉’,无病则无‘经脉’”;似乎祖国医学的“经脉”是一个不可捉摸东西。也有人说中医的“经脉”根本是讲不通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兹值党和政府提倡“百家争鸣”之际,我固非“家”,然亦不妨“一鸣”。谨就管见所及,提出个人对“经脉”的看法,以供医学科学界之参考,并请教於高明!  相似文献   

5.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6,26(9):676-678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g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vascular),经络(channels and collaterals)与经脉(the meridians and vasculature)的概念和功能不容混淆。古人经脉合称,目的之一在于借脉管系统的有形分布了解经络系统的网络状态。将“经脉”译作“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或“channels and collaterals”实际上只翻译了经脉真正含义的一半。  相似文献   

6.
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卜一脉灸经》。两部古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最为古朴,《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相似文献   

7.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笔者在临床中以郄穴为主(即取病证所属脏腑之经脉的郄穴或病证所在经脉的郄穴)治疗各种疼痛病证,取得了满意...  相似文献   

8.
1.穴位选用一般情况见表1、表2。 2.分析 从表1.2.可见,针灸处方共选用经脉84次,涉及除脾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以外的十二经脉。被选用次数最多的经脉是大肠经59次,其次是三焦经9次。穴位共选25种,频次105次,其中出现频率≥5次的有阿是穴(21次)、曲池(19次)、手三里(16次)、合谷(9次)、外关(9次)、肘髂(7次)等6个穴位,  相似文献   

9.
腧穴渊源考     
林其盛 《中医杂志》2008,49(10):955-956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因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未见腧穴名称,一些学者由此而否定了"由点到线说(腧穴早于经脉)",而产生了"由线到点说(经脉早于腧穴)".本文力图在探讨腧穴的形成过程中诠释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急症,历史悠久,早在标幽赋中就记载:“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针灸大成》说:中风中暑不省人事,针“人中、百会、中冲、合谷”。在针灸学理论中“经脉所过”是针灸临床选穴治病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即经脉的阴阳、表里,同名经、异经,上下、左右等关系,为临床复杂多变的各种病症尤其是急性病症的治疗提供了多种途径的选穴理论依据。现就针灸疗法治疗急症,结合循经取穴法中本经取穴法、表里经取穴法、同名经取穴法的应用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迎随补泻在穴位注射中的运用 补法是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泻法是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相似文献   

12.
王明芳教授应用柴葛解肌汤治疗视疲劳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明芳教授从事眼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灵活应用中医药治疗多种眼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就应用《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治疗视疲劳的经验介绍如下:古代医家认为视疲劳主要与肝、心、肾三脏功能紊乱有关,但王教授治疗本病主要从三阳经脉入手。足三阳经本经均起于服或眼附近,手三阳经都有支脉止于眼或眼附近,三阳经脉维系目究,供养气血。若三阳经脉郁结阻闭,则气血不充,诸脉不利。目窍失养,从而视久疲劳、头目胀痛等。《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说:“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届太阳,入面肩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  相似文献   

13.
谈谈奇经八脉之“奇”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杨秀娟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十二正经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宋·杨玄操说:“奇(音:旗),也。此之八脉与十二经不相拘制,别...  相似文献   

14.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3,(12):2054-2055
在经脉理论的表述中,经脉是固有的全称概念,其表述形式有多种,除了经脉外,还用通称的“脉”,简称的“经”,代称的“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以简称的“经”取代的全称的经脉概念来表述经脉理论,往往造成误解,没有内涵清晰的概念,理论的表述就不会严密。  相似文献   

15.
钙离子是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离子选择性电极在体测试发现,经穴处的Ca2+浓度高于非经穴处,针刺本经穴位可使本经其它穴位处的Ca2+浓度升高;当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应外周经穴处的Ca2+浓度存在特异性变化;当络合针刺穴位处及相应经脉线上的Ca2+、或阻断穴位经脉线上的Ca2+通道、或拮抗经穴处的钙调素活性,针刺效应均消失。提示Ca2+是经脉活动的重要化学基础之一,也是经脉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同名经交叉对应取穴法治疗踝关节扭伤:根据受损部位的所属经脉,选取其对侧的同名经脉;根据受损部位的脑穴分布,选取其对侧同名经L与之相对应的胸穴。例如,左侧足少阳胆经丘墟穴(原穴)周围损伤,听取右侧手少m二焦经阳池穴(原穴)。常用脑穴有:阳溪、合谷、三问...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运用计算机对《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甲乙经》治疗本病共涉及60个腧穴总计66穴次;其中,未明确指出腧穴名称的治疗条文中共涉及11条经脉总计23经次;既未说明所选腧穴,又未标出涉及经脉的治疗条文中共涉及3个部位。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阳痿的记载始于《针灸甲乙经》,经过历代的实践与总结,到目前内容已相当丰富。随着疗法的不断成熟,其处方用穴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试对治疗阳痿有效经穴的属经和分布进行分析(参考针灸专业教材《腧穴学》),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十四经穴中将阳痿列入主治病症的穴位有18个,这些穴位可单独用于治疗阳痿,在阳痿的针灸处方中一般充当主穴,它们分别属于7条经脉(见表1),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占72.22%)。从经脉循行来看,肾经直接连属肾脏,膀胱经则络肾属膀胱,这2条经脉均与肾…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85年第3期《上海中医学院针灸专业考试题选》答案中,对“手三阳经的病候记载为什么没有腑症”的答案说:“……这是因为手三阳经的穴位以治疗外经(外行经脉)病症为主,其外行经脉上行头部而不经过所属的腑(只内行经脉到达)”。作为传  相似文献   

20.
浅谈经络辨证的历史沿革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陆关键词经络辨证,医史文献经络辩证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对经脉循行路线、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及其经穴的作用、经脉病候和经络调节功能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一种重要辨证方法。近年来,这一理论体系的临床应用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